蔡紹南

蔡紹南(1865—1910),字秉章,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幼時天資聰慧,青年時期的赴湖南求學,後東渡日本留學。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夏天,受黃興委派,蔡紹南與劉道一彭邦棟等人回國領導萍瀏醴起義,起義失敗後。為逃避追捕,蔡紹南潛往廣西。

1910年7月13日,蔡紹南病逝於廣西省昭平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紹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
  • 出生日期:1865年
  • 逝世日期:1910年
  • 職業:革命黨人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領導萍瀏醴起義
人物生平,人物逝世,

人物生平

蔡紹南(1865—1910),名源俊,字秉章,1865年生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高田村。
青年時期,蔡紹南曾赴湖南求學,後東渡日本留學。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庶務,劉道一被推舉為書記、幹事,蔡紹南為“分任聯絡防營,布署會黨”十九人中的第二名。1906年夏天,蔡紹南受中國同盟會總部黃興的派遣,同劉道一、彭邦棟等人回國策動革命。臨行前,黃興指示蔡紹南,起事要“以軍隊與會黨同時並舉”或“由會黨發難,軍隊急為回響”。為此,蔡紹南回國後,先潛回家鄉上栗縣,在明德學堂學生魏宗銓的幫助之下,與哥老會首領龔春台接上了頭,雙方一拍即合,並邀請萍鄉、瀏陽、醴陵三地的哥老會頭目會晤,為籌劃萍瀏醴起義做準備工作。隨後,蔡紹南協助劉道一在長沙召開秘密會議,確定了萍瀏醴起義的策略和步驟,約定農曆年年底乘著清吏封印時起義。
中國同盟會總部之所以決定在萍瀏醴地區發動會黨起義,是由當地的人事條件決定的。據了解,從1903年開始,就有一批萍鄉學生赴日本留學,而因湖南醴陵與萍鄉毗鄰,兩地留學日本者達數十人,而鐘震川與醴陵人寧調元還共同倡導並組織了萍醴公益社,以聯合兩地人士投入革命。
長沙會議後,劉道一與蔡紹南作了明確分工:劉道一駐長沙,領導新軍,掌握起義全局,與同盟會及各方面聯絡;蔡紹南則回萍鄉上栗縣,並在萍鄉、瀏陽、醴陵地區,發動和組織會黨。當時,蔡紹南在萍鄉、瀏陽、醴陵演講發動會黨參加革命時,聽眾反響強烈,卻存在會黨眾多,但互不相轄的情況。為了把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納入同盟會的領導之下,蔡紹南在與魏宗銓、李金奇等人商議後,在上栗縣桐木鎮蕉源村歐陽滿家召集鄧坤、龍人傑等武教師會頭目及哥老會頭目肖克昌等100餘人舉行聯合會議。蔡紹南以“奉孫中山先生之命,組織革命機關,以備驅策”為名,以力量最強、人數最多的洪江會為基礎,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會黨組織——六龍山號洪江會。與會者立志,誓死同盟,滅滿興漢,推舉龔春台為大哥,以忠孝仁義堂為最高機關,下設內八堂,各司其職,設活動機關於醴陵麻石。隨後,六龍山號洪江會迅速發展起來,貧苦農民、礦工和部分防營兵勇等紛紛加入。“不數月間,勢力已蔓延到萍、宜、分、萬、瀏、醴各縣”,起義軍迅速增至數萬人,其聲勢之大震動了長江中游各省。看到起義軍發展的勢頭,蔡紹南等深受鼓舞,便指示各部門首領加緊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蔡紹南本人則與魏宗銓同去上海,擬聯絡滬、港、粵等地革命機關,然後赴日本東京同盟會總部,會見孫中山報告起義事項,請求接濟新式軍械,並請示起義日期。在上海時,遇到曾在日本留學的同盟會成員寧調元、李發群,由李發群介紹魏宗銓加入中國同盟會。正當蔡紹南和魏宗銓整裝待發前往日本時,接到龔春台急電,稱突發麻石事件,讓其速回萍鄉。不得已,蔡紹南和魏宗銓將前往東京的任務交給李發群,而他們則和寧調元結伴返回萍鄉,議定三人分別與各處接洽,相約農曆年底舉事。原來,中秋佳節時,洪江會總機關所在地麻石開台酬神演戲,被外界傳言“洪江會即日起事”,這讓當地士紳人人自危,於是呈請官廳剿辦,而官府也開始嚴加注視洪江會的動向,龔春台不得已急電召蔡紹南、魏宗銓返回萍鄉應對。魏宗銓先回到安源,與哥老會頭目肖克昌商洽年底起義一事,得到肖克昌的許諾。1906年10月17日,蔡紹南、魏宗銓、龔春台等人在上栗縣邀集各路碼頭官召開緊急會議,再次討論起義時間問題,然而卻沒有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洪江會的激進分子廖叔寶高舉“大漢”白旗,率領二三千人在麻石首先發難。事已至此,蔡紹南等人只得匆匆發布動員令,於是萍瀏醴武裝起義在1906年12月4日正式爆發。據了解,這是同盟會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
蔡紹南
萍瀏醴起義之初,2萬多名起義軍頭系白布包巾,手持土槍土炮、大刀、鋤頭等,很快占領了麻石,而慈化、萍鄉、桐木的會黨也紛紛回響,聲勢甚大。攻占上栗縣後,起義軍整編了部隊,稱為“中華民國革命軍南軍先鋒隊”,推薦龔春台為先鋒隊都督、蔡紹南為左衛都統領兼管文案司、魏宗銓為右衛都統領兼管錢庫督糧司。龔春台發布檄文,歷數清王朝十大罪狀,宣布要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建立共和民國,與四萬萬同胞享平等之利益、獲自由之幸福”。接著,洪江會主力所在的瀏陽、醴陵也先後發動起義,與上栗遙相呼應。不到10天,起義軍即達3萬多人。起義軍的陣勢讓清廷集結了四五萬人進行鎮壓,然而起義軍仍英勇不屈奮戰。蔡紹南、魏宗銓、龔春台決定進攻瀏陽,隨後,龔春台在文家市團防局整軍誓師,隨後兵分兩路向瀏陽進發。左路軍由蔡紹南統領,右路軍由龔春台、魏宗銓率領,兩路人馬在楓林鋪會師。隨後,在牛石嶺、南流橋與清軍交鋒獲勝,進而攻占瀏陽城南的南市街。在清軍集中兵力乘夜突襲下,起義軍遭受重挫。之後,數萬清軍分駐瀏、醴、萍3縣各鄉鎮,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清鄉”,總計被殺害的起義軍將士及其親屬不下萬人。一次轟轟烈烈的反清大起義最終被殘酷鎮壓。
據《上栗縣誌》記載,起義失敗後,蔡紹南回到上栗縣老家,扮成小商人,隻身逃往長沙,取道廣東至廣西。在廣西昭平縣,蔡紹南化名晏子風,公開身份是“風水”先生,為民眾卜葬擇居、看相併行醫。

人物逝世

1910年7月,蔡紹南不幸身染疾病在廣西省昭平縣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