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生文集

蔡楚生文集

《蔡楚生文集》,不僅反映了一位藝術大師的光榮精神之旅,而且從一個側面濃縮了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是蔡楚生留給後人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資源,值得我們認真思索與整理研究以及學習傳承。

基本介紹

  • 書名:蔡楚生文集
  • 作者:蔡楚生
  •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2月1日
基本信息,內容概述,作者簡介,影響評價,圖書背景,

基本信息

《蔡楚生文集》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在2006年2月1日出版的作品。作者為蔡楚生,作品反映了一位藝術大師的精神之旅,從一個側面濃縮了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是蔡楚生留給後人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資源。

內容概述

蔡楚生文集
在藝術上,蔡楚生始終堅持電影的中國化、民族化方向,注重探求電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開創了中國電影藝術的主流風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蔡楚生創作的以<漁光曲> ,<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為代表的一批電影作品,綜合運用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表現手法,真實描寫舊中國的社會現實,深情關注底層民眾的苦難生活,深刻反映全民族的抗戰精神,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較好統一,成為膾炙人口、家喻戶曉、蜚聲海內外的藝術精品。蔡楚生尊重觀眾的欣賞習慣和接受能力,認真汲取中國華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因此,這些作品不僅在當時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即使在今天,依然能令我國感動不已,蔡楚生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的突出代表。正是在他和其他進步電影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我國電影現實主義和民族化的主流藝術風格。因此蔡楚生被譽為“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
蔡楚生在創作電影精品的同時,還留下了大量的文稿。這些文稿,同他創作的電影一樣,充分體現了蔡楚生的高尚精神品質和傑出藝術成就,深刻展示了蔡楚生忠於黨、忠於人民,堅持電影的中國化、民族化、始終紮根民眾、面向民眾、以及虛懷若谷、追求直理的一代新中國電影人的風貌。

作者簡介

蔡楚生,1932年在聯華影業公司完成第一部獨立編導的影片<南國之春>;下關年完成影片<粉紅色的夢>;與“聯華”同人拍攝了抗日題材影片<共赴國難>,並創作電影劇本<春潮>。1933年完成標誌自己思想轉變的力作<都會的早晨>。1934年完成影片《漁光曲》,創下連映84天的國產影片最高紀錄;創作電影劇本《飛花村》。1935年完成影片《新女性》;《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影展獲榮譽獎,成為第一部在國際獲獎的中國影片。1936年完成以流浪兒童為題材的影片<迷途的羔羊>;在集錦式影片《聯華交響曲》中創作了《兩毛錢》的劇本,編導了《小五義》。1937年完成了影片<王老五>。1937年抗戰爆發後,第一次南下香港,與司徒慧敏共同創作影片《血濺寶山城》、《游擊進行曲》的劇本。1938年完成大地影業公司第一部故事片<孤島天堂>。1940年參加新生影片公司工作,編導影片《前程萬里》;著手創作電影劇本《南海風雲》。1943年完成五幕大型話劇《自由港》。1946年參與組建崑崙影業公司。1947年完成與鄭群里聯合編導的現實主義史詩巨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包括前集《八年離亂》和後集《天亮前後》。1948年創作電影劇本《西湖春曉》;同年第二次南下香港,參與南國影業公司的籌建,並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1949年發起粵語片清潔活動。5月到北平,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任文化部電影局藝委會主任。1955年任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主席。1957年開始修改《南海風雲》劇本,後改名為《南海潮》(與陳殘雲、王為一合作)。1958年<南海潮>交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與王為一共同導演);當選為中國文聯副主席。1960年當選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1962年《南海潮》上集《漁鄉兒女鬥爭史》完成上映。

影響評價

在中國電影早期發展史上,廣東一大批卓有建樹的電影藝術家叱吒影壇,成就斐然,聲名遠揚,影響深遠。蔡楚生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在璨若河漢的中國電影人行列中,蔡楚生承前啟後,在黨的文藝主張的影響下,團結進步電影工作者努力奮鬥,促進形成了中國進步電影的主流;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他和廣大電影工作者一道開創了我國人民電影事業的新局面。因其貢獻卓著,蔡楚生被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在全世界電影界也享有很高的聲譽。蔡楚生是廣東人民的驕傲,也是中國電影界、文化界的榮耀。
蔡楚生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獻身人民電影事業的一生。蔡楚生12歲就到汕頭當徒工,在革命風潮中加入店員工會並成為負責宣傳工作的活躍分子。1927年冬,為尋找一個“能和全國共呼吸的地方”,蔡楚生赴上海投入電影界。在左翼電影評論的影響下,蔡楚生的藝術思想迅速轉變,創作上更加注意反映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命運,揭示更廣闊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矛盾。抗戰期間,蔡楚生輾轉於香港、桂林、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愛國文藝工作。在黨組織的關懷和指導下,走上了自覺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的道路。抗戰勝利後,蔡楚生等按照周恩來同志的指示,在上海建立了進步電影基地“聯華影藝社”,這是戰後進步電影工作者創作和鬥爭的中心。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7月為蔡楚生欣然題寫“奮鬥”二字。這既是勉勵他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電影事業多做貢獻,也是嘉許他在追求進步的道路上百折不饒、不懈奮鬥的精神。蔡楚生畢生艱苦奮鬥,追求進步,自覺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忘我奮鬥,他的藝術人生與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緊密相連,他為中國進步電影的興起和新中國人民電影事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追念。

圖書背景

蔡楚生(1906—1968)是我國著名的電影劇作家、導演藝術家、事業家,傑出的現實主義電影大師。
他自1927年到上海參加電影工作,曾經擔任過演員,後來師從於著名編導鄭正秋,開始從事編導,主要作品有《共赴國難》、《都會的早晨》、《漁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王老五》、《血濺寶山城》、《游擊進行曲》、《孤島天堂》、《前程萬里》、《一江春水向東流》、<南海潮>等。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主席等職。
蔡楚生所編導的作品,關注人民民眾的生活,關注風雲變幻的時代,特別關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婦女和兒童的命運;同時,他特別尊重電影觀眾的欣賞習慣,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樸素平實,細緻入微。他的作品受到廣大電影觀眾的歡迎,其中好幾部作品還創下了當時最長的上映天數和最高的票房紀錄。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獲獎的故事片。
蔡楚生是一位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參加電影工作之前,他曾經參加過進步的社會活動;參加電影工作以後,他積極投身進步電影創作,無論是在左翼電影運動時期、抗戰期間、戰後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後,他都站在中國電影界的最前列。他的道德風尚,他對於後輩藝術家無私的培養和獎掖,他對於學習的孜孜不倦,他對於藝術創作和工作的勤勉刻苦,以及他謙謙君子的人格榜樣,都同他的藝術成就一樣,成為電影界的一代宗師,受到廣泛的尊敬。
2006年是蔡楚生誕辰10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現實主義電影大師,我們編輯了這個四卷本的《蔡楚生文集》,第一卷為劇作卷,收入蔡楚生的15個電影劇本,有些影片的劇本缺藏,我們根據現存的影片進行了整理;個別既無劇本又無影片的,我們收入了這些影片的說明書,以便讀者了解這些影片;第二卷為文論卷,主要收入蔡楚生電影方面的創作體會、理論批評、歷史回憶等,和涉及其他門類藝術的文章,以及他擔任領導職務後,發表的一些帶有指導性意義的文章和講話等,共78篇;第三卷為日記卷,收入1937年~1952年的日記,第四卷為日記書信卷,收入蔡楚生1953年~1967年的日記,以及書信22封。按照編輯這類文集的通例,各卷均按照寫作和發表時間順序編排。
限於資料掌握收集的局限和篇幅的限制,也限於編者的水平,這個四卷本肯定還有諸多不完備之處,誠摯地希望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本書編者2005年12月2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