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拜燈山

蔚縣拜燈山

蔚縣拜燈山是河北省上蘇莊村傳統民俗社火活動的一個種類,經歷了明朝嘉靖年間的孕育雛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與民間社火、戲曲相結合的豐富完善期和新中國成立至今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蔚縣拜燈山
  • 分類:傳統民俗活動
  • 地區:河北省蔚縣
基本介紹,祭拜內容,特徵,地位,非遺,上蘇莊,祈福的燈山,搶救與保護,特徵,傳承性,問題,

基本介紹

蔚縣上蘇莊拜燈山民俗活動,自明朝嘉靖年間產生以來,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它伴隨民間祭祀活動而產生,融入民間文化的內涵,完善自身特有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民間習俗的程式性特徵,同時又吸收民間社火和民間戲曲藝術營養,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特徵。

祭拜內容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拜燈山活動的基本內容有點燈山、拜燈山、耍社火、唱大戲等四部分。點燈山時,首先準備好祭祀供品和點燈山用的燈捻兒、燈盞、麻油等。點燈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組成,在燈山樓內的層層木架上由上向下將數百個燈盞擺出花邊兒和文字圖案,把浸過麻油的燈捻兒插入燈盞,一一注滿油。夜幕降臨後,用蠟燭將擺成圖案的燈盞一一點燃,呈現出燈火字畫。拜燈山時,選一名父母雙全的男童扮為“燈官”,坐在由四名青壯年村民扮成“衙役”抬著的獨桿轎上,村里戲班的演員粉墨濃妝伴其左右,在社火隊伍中“老王八”和“老媽子”的引領下,從堡門外進堡,率村民及觀光者一路敲鑼打鼓到燈山樓前祭拜。拜燈山後,祭拜隊伍返回途中在堡中心伴隨鑼鼓點開始耍社火,或舞蹈,或嬉戲,表演者和觀眾共同沉浸在歡樂喜慶之中。最後是唱大戲,當祭拜隊伍和民眾由堡內湧出堡外時,戲樓前已經張燈結彩,這時,鞭炮鳴,鼓樂起,大戲開,由村戲班子演員為村民演繹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
蔚縣拜燈山蔚縣拜燈山

特徵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蔚縣拜燈山形成了鮮明的個性特徵。一是伴隨民間祭祀活動而產生,融入民間文化活動而發展,形成了對民俗的依存性;二是在長期的民俗活動中,完善了自身特有的表現形式,形成了固定的程式性;三是吸收民間社火和民間戲曲藝術營養,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源性;四是蔚縣歷史上雖有多處燈山社火活動,但早已失傳,唯有上蘇莊的拜燈山民俗社火保留至今,且獨特而完整,因而具有稀有性;五是由於拜燈山源於民間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賢、祈求平安的精神寄託,形成了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虔誠性;六是其表現形式簡約質樸,鄉土氣息濃郁,從而形成了厚重的、鄉村特有的樸實性。

地位

拜燈山民俗社火活動在蔚縣乃至河北省的民俗社火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它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內涵和較高的傳統文化藝術品位。

非遺

2008年6月,蔚縣拜燈山習俗以民俗類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蘇莊

行走在燕山的古村落里,你會忽然感覺時間變得沒有意義。歷史在這裡突變為現實,原生態的歷史正躺在這偏僻之地沉沉入睡。數百年前,多民族爭戰的燕北一帶,幾乎每一座村莊外邊都圍著高高的土夯牆,是為了防範“外夷侵擾”而建的。歷經幾百年,土堡依然如故地挺立在這裡,今天看來它們無疑成了一道奇觀。
堅固的堡門,四四方方,象碉堡,雖然貌不驚人,但是仔細看看堡門上卻清清楚楚寫著村名和建堡年號。有的竟是康熙甚至嘉靖和洪武年間建成的。
宋家莊鎮上蘇莊村,450多年前的堡牆、堡門和堡內建築大部分保存完好。
俯視上蘇莊土堡,形狀酷似打擊樂器鏞鑼。東西南北交錯的街道是鏞鑼的框架,一幢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好象一隻只鏞鑼掛於框架之上。所以,上蘇莊堡也叫“鏞鑼堡”。
上蘇莊堡內的地形東高西低,落差很大,條條街巷又用山石鋪就,瀉洪十分方便。每逢雨天,街巷中的流水通過一快快山石鋪就的台階式路面,嘩嘩啦啦悅耳動聽的地奔向村外,村里絲毫不受泥濘的影響。因此,人們又把上蘇莊堡內街道叫做“響堂街”。“響堂”是這一帶百姓對演奏音樂的廳堂的方言俗稱。
這“鏞鑼”堡的設計,“響堂”街的名稱,為上蘇莊堡增添了無限情趣,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些許藝術遐想。所以當地人都知道,上蘇莊村裡有許多獨特的民俗活動:如除夕午夜祭冰災、正月初八拜人子、家家戶戶豎燈桿、春節兩次貼春聯等等。在這些民俗中最隆重、也是最引人入勝的活動要數元宵三天拜燈山。
燈山是指燈山樓。拜燈山是敬祀火神。敬火神不新鮮,但這裡敬神的方式可謂舉世罕見。
明嘉靖二十二年建造村堡時,為使該村更加興旺發達,取火生土之意,在堡牆南端建起燈山樓,以供火神之用。但又怕火神過旺,生出事端,便取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在堡牆北端相對應地建起一座三義廟,供奉劉備、關羽、張飛。傳說劉備是壓火水星,這樣就可以水火平衡。從那時起,上蘇莊村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拜燈山敬火神,擺香案供“三義”成為全村百姓最為虔誠的民俗儀式,代代相傳。
堡內南端的燈山樓,高達三丈,灰磚砌成,龕內沒有神像,空空的只有一個巨大的梯式木架。一條條橫木槓排得很密。這些木槓是拜燈山時放燈碗用的。平時沒有燈碗,只是一個大木架。但村民們仍視之如神靈。

祈福的燈山

一年一度的拜燈山活動,從正月十二就開始籌備了。藝人們召集村民一邊清潔燈山樓,一邊準備祭祀用的供品和點燈山的燈捻、燈盞、麻油等。
農曆正月十四上午,新春的陽光格外溫暖,上蘇莊村沐浴在祥和之中。忙碌的村民在燈山樓和三義廟之間的十字街口豎起燈桿,並將火神的牌位供於燈桿上。從堡門外到堡內正街還要在木架上掛起紙糊的長方形排燈和五顏六色的過街紙帶,上書吉祥短語。排燈為十路,取十全十美之意;因過去沒有路燈,排燈的懸掛又為遊人起到了照明的作用。過街紙平年掛12路,閏年掛13路,寓意月月平安、風調雨順。
下午,點燈山的藝人們進入最緊張的時刻。孫聲和郭建民兩位藝人要將數百個燈盞在燈山樓內的層層木架上擺出花邊兒和吉祥字樣,再把浸泡麻油的燈捻兒逐一插入擺好的燈盞內,然後將麻油過火預熱除去雜質灌入壺中,拎壺為擺好的燈盞一一注油。
夜幕降臨,三義廟內以及村內大小廟宇開始掌燈、上供。全堡百姓喜氣洋洋地走出家門,穿過大街緩緩走向堡南的燈山樓。一路上,跨街掛著的方形紙燈都已點亮。上邊飾著彩花彩帶,燈籠上寫著吉語。當人們聚到燈山樓前,一種莊重肅靜的氣氛頓時升起。
接著燈山樓處的民間藝人開始手持蠟燭將擺成圖案的燈盞一一點燃。只見燈光點點自上而下,瞬間,一幅喜慶神秘的燈火字畫映入眼帘:“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祝福的字語帶著暖暖春意融入人們的心田。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民間藝人將一道巨大的紗幕拉上,遮在外邊,裡邊木梯的影子就被遮住,唯有燈光由內透出,朦朦朧朧,閃閃爍爍,美妙之極!
這時,身著盛裝的點燈山的藝人們上供、燒香、禮拜後,鳴炮發令,拜燈山活動開始。
拜燈山是燈山活動中最為壯觀、熱鬧的場面。村民們事先選出一名父母雙全的男童為“燈官”,裝扮成縣令模樣,坐在由四名衙役抬著的獨桿轎上,由村戲班子裡的演員粉墨濃妝伴其左右,兩名翻穿皮襖的丑角前面領引,從戲樓出發一路敲鑼打鼓向燈山樓行進。
沿途,圍觀的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原本只有三四百米的路程要走上半個多小時。當燈官一行來到燈山樓的供桌前,只聽一聲吆喝:“拜燈嘍!”燈官領頭叩首拜祭,虔誠地祈求新的一年豐衣足食,國泰民安。
列隊、設案、焚香、作揖、施叩禮、敬拜火神,其態甚虔。四周的村民,沒有一個笑嘻嘻的,更沒人說話,全是一臉的鄭重和虔誠。在這種氣氛里感受著火神的存在。
以燈官為首的一行人等拜祭燈山後,從原路返回。這時,村民們和觀光者都可自由拜祭。有小孩兒的父母還會將孩子高高舉起攀援燈桿,以取長高、高升之意。一些已婚未孕的小媳婦們會在燈山樓前上香燒紙、磕頭拜祭之後,還偷偷進入燈山樓內取六隻燈盞,請回家中,供於灶王爺神位前,求得添兒增女,繼承香火。
正當有些人還在燈山樓前、燈桿之上祈禱許願的時候,燈官一行在圍觀人群的簇擁之下已經回到戲台。這時,鞭炮鳴,鼓樂起,大戲開。至此,點燈山、拜燈山活動落下帷幕,人們又沉浸在委婉動人的戲曲故事之中……

搶救與保護

特徵

蔚縣拜燈山民俗社火活動,伴隨民間祭祀活動而產生,經過約400多年的發展,融入傳統文化的內涵,完善了自身特有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民俗的程式性特徵,同時又吸收民間社火和民間戲曲藝術營養,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特徵。蔚縣歷史上雖有多處拜燈山社火活動,但多已失傳,唯有上蘇莊的拜燈山習俗保留至今,且獨特而完整,因而具有稀有性特徵。由於拜燈山源於民間祭祀,注入了老百姓敬神尚賢、祈求平安的精神寄託,形成了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赤誠性特徵。

傳承性

拜燈山活動作為蔚縣古老而獨特的社火活動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她是活態的,具有傳承性。但如果活態的載體———老藝人不存在了,她的藝術生命也會隨即結束。所以保護民間藝人與傳承藝術之間有著不可隔斷的聯繫。蔚縣歷史上究竟有過多少位拜燈山的藝人已無從考證,就健在的藝人來說,大多是垂垂老者。 趙國勝,年近八旬;趙翠,年逾古稀……他們已無力再拜燈山了,只能口傳心授,帶徒傳藝。已是不惑之年的孫聲和郭建民兩位藝人,正在學習如何將這項古老的儀式傳承下來,三 年來,他們幾乎每年都為村民表演拜燈山。

問題

然而,拜燈山習俗所面臨的資金、人才、資料等搶救與保護問題已十分迫切。近幾年,當地政府對她的保護漸漸重視起來。縣文化局副局長鄭玉軍告訴筆者,蔚縣許多村都有拜燈山的社火活動,各村的活動內容不盡相同,有配合演戲的,有配合演奏樂曲的等等。由於年深日久,別村的拜燈山習俗多已失傳,只有上蘇莊村保留至今,所以彌足珍貴。蔚縣在2003年成立了專門保護拜燈山習俗的相關機構。宋家莊鎮聘請河北、山西兩省民俗專家對拜燈山習俗進行了專題論證,確定了搶救保護的目標與現狀管理。宋家莊鎮還設立了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拜燈山民俗保護領導小組,把拜燈山民俗保護工作納入鎮、村幹部考核內容。當地政府已出資5萬多元,用於搶救和保護這一古樸的民俗活動。 “我們宋家莊鎮已把古民居保護及拜燈山民俗活動,作為文化產業項目進行開發,其深厚的民俗底蘊和獨有的文化特色,將吸引大量遊客並成為民俗文化的亮點,預計該項目投資2000萬元,通過招商引資及民間入股等形式投入建設,計畫兩年內完成。”宋家莊鎮宣傳員李春志高興地告訴筆者,拜燈山民俗活動的保護與開發正在尋找一條和諧發展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