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村

蔗村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蓮花鎮,地處蓮花鎮區以西3.7千米。宋鹹淳年間建村,李朝偕人經南雄珠璣巷來居。初名借村。意即借人土地開村。後以“借”字不雅,遂改今名。蔗村全村人口約有1790人。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支柱。2008年總人口1819人,村總收入72萬元,人平收入6138.9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肇慶市
  • 下轄地區:12個村民小組
  • 地理位置廣東省肇慶鼎湖區蓮花鎮
村情概況,村落來源,

村情概況

關於蔗村村名的來歷,有另一說法,宋朝,有謝姓人來該地建村,後陸續遷入李,廖,陳等姓氏人。而謝姓後人則陸續遷走,村人認為繼續稱謝村不妥,遂以其諧音“蔗”(借)村,也有該村系借別人的村而建。今蔗村後山依然有謝氏的後人的墳墓為證。(此說法處於蔗村陳氏當代族譜)
蔗村管理區轄屬12個村民小組:1,2,7,9,11,12,隊為李氏。3,4,5,6隊以廖氏為主,另有何,顏,周,鄧,謝等姓氏。8,10,為陳氏。

村落來源

關於陳李廖三大姓的入村時間,有如下概況。
蔗村李氏(入村年份約1265—1274年)
宋成淳間,李朝,字伯齊。由南雄珠璣巷遷來縣城西,再徒樟村都蔗村,為其始祖。今傳二十六世,丁口二百餘人,建有宗祠。
蔗村廖姓(入村年份約1279年)
來源:大布廖氏
(南團系 蔗村系)
始遷祖廖振雷,字仲彰,南雄珠璣巷人。宋末,元兵陷贛州,避地縣東桂峰岡,時當祥興二年七月(1279年)實即元初也。有子二人:長子賢、次英賢。子賢分遷樟村都一圖大布村(今屬人和鄉),為其始祖。……清道光舉人廖春榮、鹹豐進士廖正亨(前志有傳),本志畢業生表廖泰初其裔也。宗祠祀始祖子賢並追祀振雷,其三、四、五、六世祖又各為立祠,十世有名加德者分支四會大布岡。
元初,有名學思者由大布遷居南團村(今亦屬人和鄉),為其始祖。……
英賢分遷樟柑都二圍蔗村(今屬人和鄉)為其始祖。明天順舉人廖彥璋,清乾隆歲貢廖廷瑜其裔也。……宗祠曰:“萬石堂”,分房祠二祀,六世彥璋曰“谷貽堂”,彥瓚曰“光裕堂”。
蔗村陳氏(入村年份約1644-1661)
則以伯篆為始祖。伯篆殆伯選之音訛謂,由葫蘆岡遷來者,葫蘆岡即篁竹園也,
始遷何人無考。清順治間(1644-1661),來居樟樹都今里(今屬人和鄉)。有宗祠(德星堂)。
來源:水坑陳氏
(布基系 桂榮系 高蘭系 硯洲系 欖岡系 雙魚洲系 篁竹園系 蔗村系 院主系 依坑系大布系博頭系 槎頭系 西屯系 鳳園系 高村系 角尾系尋邊系 蓮塘圍系 槎布系 昌賢里系)
據譜載:其先浙江人(不詳何縣),宋南渡時徙於南雄珠璣巷。紹熙三年,有名誠,又名子誠者因避亂,奉母南下來居縣東九坑仕曹山之橫塘基,時年二十四歲。後遷水坑(今名桂頭,屬桂院鄉)之塘門口遂定居焉。仕為宣義郎,浙江仁和縣令。生子槐選,槐選二子:長應元,官詹事府通贊舍人;次澤元,以孝義舉,為國子監引舍禮人,遂分東西兩房。其後,子姓繁衍,聞人輩出。其譜序稱:自宋至清,成進士者四,舉孝廉者十有二,列瑟癢者二百有六十名氏科第。已見前志其有傳者為陳輅、陳子廷、陳一龍、陳朝珍等。而陳汝彰、汝厚兄弟以友愛著縣,前志亦為立傳焉。及民國畢業於專科大學及仕為道尹、縣長者十餘人,已具本志、畢業生仕宦表中。今傳三十世,有丁口一千六百餘人,蓋縣之巨族也。……
布基一支,其始祖曰伯玉,號景蒼(原字為:本字‘蒼’的艹頭換成‘山’字頭)。據水坑譜,子誠七世孫分遷布基,其世系相接,而布基譜則謂伯玉以前無考。宋度宗六年,因胡妃之變(水坑譜作鹹淳八年),來徙肇慶入居龍津坊。繼徙大基,再徙長利都梓榔化。其後復徙小洲都白鶴洲即今布基(今屬槎岡鄉)居焉。……
粵叟復回梓榔化,即今桂榮(今屬廣利鄉),遂奠其居。至今傳二十四世,丁口約七十人。建有宗祠。
粵叟有子:日懷德、日大德。由梓榔化遷居欖岡都高蘭村(今屬槎岡鄉),至今分兩房。……
子誠九世孫尚一,於明洪武間由水坑遷舍碩洲南段(今屬廣利鄉),為其始祖。前志列傳陳殷蘭、陳中孚;科目表陳煥章、陳日龍;本志畢業生表陳鸞和、陳業勤其後人也。至今傳二十世。丁口約四百人,建有宗祠。尚一之後有名樹德,字尚堅者,於明永樂間遷居欖岡都平坦村(今亦屬廣利鄉),為其始祖。前志科目表舉人陳光第、陳雙榮;貢生陳榮等及本志仕宦表陳憲、陳雄才其後人也。至今凡十九世,丁口約二百入。建有宗祠。
雙魚岡一支,始祖名伯選,亦由硯洲遷來橫查都今里(今屬槎岡鄉),始遷年代無考。今有丁口約五十人,建有宗祠。
篁竹園一支(今亦屬槎岡鄉),亦以伯選為始祖。有宗祠二,皆祠其二世祖,一曰語宜,一日語季,蓋其始遷者也。今有丁口約八十人。
蔗村一支,則以伯篆為始祖。伯篆殆伯選之音訛謂,由葫蘆岡遷來者,葫蘆岡即篁竹園也,始遷何人無考。清順治間,來居樟樹都今里(今屬人和鄉)。……
院主一支,則由水坑遷來者,始祖名秀一(一作一秀),元時來居院主下村(今屬桂院鄉)。……
明初,有名燕山者由水坑遷居依坑都,名日陳屋(今屬人和鄉),為其始祖。……
苟洞大布村(今屬祿洞鄉),陳氏有二系,皆於明時由水坑遷來,其始祖一名廣式,一名存義,至今皆傳二十一世,有丁口七八十人。
博頭一支,系出水坑。明時有名本初者始祖遷文明堡今里(今屬東文鄉),為其始祖。……
槎頭一支,亦出水坑,始祖名不詳。明時遷來長利都今里(今屬廣利鄉)。至今凡十六世,約有丁口五十人。
西屯一支,始祖何人不詳,亦明時由水坑遷來大逕今里。至今凡十七世,有丁口一百餘人。
鳳圍一支,始祖名不祥,於明時由水坑遷來今里。至今凡十六世,約有丁口八十人。
明萬曆間,有陳法高者由水坑遷居大逕高村(今屬西康鄉),為其始祖。……
魚尾村一支,始祖名邦玉,亦系出水坑。於明崇禎二年遷來大逕今里(今屬西康鄉)。……
清順治間,有名安厚者由水坑遷居祿步尋邊村(今屬祿鎮鄉),為其始祖。……
清康熙間,有名永慶者由水坑遷居祿步蓮塘圍(今屬祿鎮鄉),為其始祖。……
有陳聖祖者,由水坑遷居河旁槎布村(今屬廣利鄉),為其始祖,時在明末清初。今有丁口約五十人。
清嘉慶間,水坑支有名世榮者遷居文明堡昌賢里(今屬東文鄉)。至今傳八世,有丁口四十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