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兒窪

蓼兒窪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liǎo] [ér] [wā])、大野澤、巨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鹹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總面積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它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旅遊線路中的重要景區。 東平湖西近京杭大運河,東連大汶河,北通黃河。它過去是漕運要樞,現在蓄水滯洪,無論過去和現在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將實施的我國南水北調東線水利工程,東平湖將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蓼兒窪
  • 別名:東平湖,安山湖,梁山泊
  • 地址: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
  • 出處:《水滸傳》
簡介,物產種類,人文歷史,小說提及,

簡介

蓼兒窪,又稱東平湖,安山湖,梁山泊,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描寫一百零八好漢之英魂在此匯聚。

物產種類

東平湖水質肥沃,無污染,湖產資源豐富,生長的鯉魚、鱖魚、甲魚、鯽魚、鯰魚、大青蝦,田螺等50多種名貴魚類、貝類,菱角、雞斗米、蓮藕等十幾種水生植物。麻鴨蛋、松花蛋菱米芡實等水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各種魚類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味道鮮美的全魚宴、全湖宴是東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人文歷史

東平湖中的小島叫“土山島”,島呈橢圓形,據說歷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設有重兵把守,歷代都是軍事要塞,更是水滸傳中水滸英雄出沒之地,傳說“智取生辰綱”之後,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七個水滸頭領為了躲避官府緝拿,便來到此島寺院聚義,所以也稱“聚義島”。晁蓋死後,就葬於此島,島上原有一寺廟叫“觀音堂”,由於晁蓋生前喜愛梅花,為紀念晁蓋,後人便把觀音堂改稱為“藏梅寺”。寺內原有口大鐘,與東平府院內的大鐘合稱為“姊妹鐘”,撞擊其中一個,另一口大鐘則應聲而和。現如今寺院已毀,僅存鐘架、殘垣、斷碑。島上還留有“洄源亭”遺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詩人,東平郡太守蘇源明所建。建成之後,他曾邀請濮陽太守、魯郡太守、濟南太守、濟陽太守一同來洄源亭飲酒賞景,他們看到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東平湖譽為“小洞庭”,吟詩作對中蘇源明這樣說到:“小洞庭兮牽方舟,風裊裊兮離平流;牽方舟兮小洞庭,雲微微兮連絕”,意思是說船隨縴繩駛進“小洞庭”,輕柔的風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雲連著岸邊的絕壁形成一幅壯觀的圖畫。宋代文學家蘇轍夜過東平湖(梁山泊),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須月出波光淨,臥聽漁家盪槳聲”的美好詩句。東平湖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李白、韓愈、白居易、李商隱、辛棄疾等文人都曾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小說提及

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
且說林沖在柴大官人東莊上,聽得個信息緊急,俟候柴進回莊,林沖便說道:“非是大官人不留小人,只因官司追捕甚緊,排家搜捉;倘或尋到大官人莊上,猶恐負累大官人不好。既蒙大官人仗義疏財,求借林沖些小盤纏,投奔他處棲身,異日不死,當效犬馬之報。”柴進道:“既是兄長要行,小人有個去處,作書一封與兄長前去。”正是:豪傑蹉跎運未通,行藏隨處被牢籠。不因柴進修書薦,焉得馳名水滸中。林沖道:“若得大官人如此周濟,教小人安身立命。只不知投何處去?”柴進道:“是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方圓八百餘里,中間是宛子城、蓼兒窪。如今有三個好漢,在那裡紮寨。為頭的喚做白衣秀士王倫,第二個喚做摸著天杜遷,第三個喚做雲里金剛宋萬。那三個好漢,聚集著七八百小嘍羅,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裡躲災避難,他都收留在彼。三位好漢,亦與我交厚,嘗寄書緘來。我今修一封書與兄長,去投那裡入伙如何?”林沖道:“若得如此顧盼最好!”柴進道:“只是滄州道口現今官司張掛榜文,又差兩個軍官在那裡搜檢,把住道口。兄長必用從那裡經過。”柴進低頭一想道:“再有個計策,送兄長過去。”林沖道:“若蒙周全,死而不忘!”
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兒窪 徽宗帝夢遊梁山泊
滿庭芳: 罡星起河北,豪傑四方揚。五台山發願,掃清遼國轉名香。奉詔南收方臘,催促渡長江。一自潤州破敵,席捲過錢塘。抵清溪,登昱嶺,涉高岡。蜂巢剿滅,班師衣錦盡還鄉。堪恨當朝讒佞,不識男兒定亂狂。主降遺殃。可憐一場夢,令人淚兩行。 話說宋江衣錦還鄉,拜掃回京。自離鄆城縣,還至東京,與眾弟兄相會,令其各人收拾行裝,前往任所。當有神行太保戴宗,來探宋江。二人坐間閒話,只見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聖恩,除受兗州都統制。今情願納下官誥,要去泰安州岳廟里,陪堂求閒,過了此生,實為萬幸。”宋江道:“賢弟何故行此念頭?”戴宗道:“兄弟夜夢崔府君勾喚,因此發了這片善心。”宋江道:“賢弟生身既為神行太保,他日必作岳府靈聰。”自此相別之後,戴宗納還了官誥,去到泰安州岳廟裡,陪堂出家。在彼每日殷勤奉祀聖帝香火,虔誠無忽。後數月,一夕無恙,請眾道伴相辭作別,大笑而終。後來在岳廟裡累次顯靈。州人廟祝,隨塑戴宗神像於廟裡。胎骨是他真身。 又有阮小七受了誥命,辭別宋江,已往蓋天軍做都統制職事。未及數月,被大將王稟趙譚,懷挾幫源洞辱罵舊恨,累累於童樞密前訴說阮小七的過失:“曾穿著方臘的赭黃袍,龍衣玉帶,雖是一時戲耍,終久懷心造意。”待要殺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