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街

蓬萊街

蓬萊街,唐初,崇善里的集市,最初設在黃柱(今聯中村山母腳),今猶存黃湖市遺蹟碑石一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蓬萊街
  • 外文名:Penglai Street
  • 地理位置:蓬萊鎮區
  • 行政級別:街道
後又幾易其地,初遷豪子埔,再遷洋中亭,清水祖師陳普足曾在圩市中開設濟藥局,義診施藥。為方便興口、碼頭的交易,圩場又遷至魁頭(今蓬溪村)百二級下長丘頭。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再遷至潘厝頭。因明時蓬萊屬崇善里,而彭內處在長5公里、寬2公里的山間谷地,該圩場設在彭內,故俗稱彭圩。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彭圩自然形成為連結內外安溪的龐大的商品集散地。清代到彭圩赴圩的人數曾達萬人以上,潘厝頭的地名逐漸被彭圩所取代。在京為官多年的官獻瑤返鄉路過此地時,適逢圩日,見狀贊曰:“真熱鬧,罕見矣!” 潘厝頭原是一片溪邊荒灘,散布著墳冢和零星民宅。開圩時即剷平荒冢,連綴民居,每5天為一圩期。初期尚難以容納交易規模的需求,後又增設兩個圩期。原圩期赴圩的人較多,稱“大圩”,後設的圩期,赴圩的人較少,稱“小圩”。圩場初以簡易搭蓋成街,後有店鋪幾十家,多為單層土木建築,街面以溪石泥沙鋪就。 民國初期,廢里設區,林謙入主,整飭彭圩市面,街道拓寬至2.67米(8尺)。民國19年(1930年),地方民軍陳國輝盤踞安溪,委陳佩玉治安溪,推行鄉村建設,縣城、彭圩、仙苑、官橋、湖頭等街市同時仿泉州街道進行整擴,商店一律改為兩層樓房,街道拓寬至8米,商店門前退留1.67米為公用走廊(俗稱雨腳架),以供人們來往避雨。圩頭從嶺東圍內起,至圩尾(隘門)止,長380米左右。至此,街道面貌煥然一新,店鋪多達200餘家。街巷商店經營的行業和商品有布帛百貨、書籍文具、農具日雜、糧油食品、藥堂診所、郵政匯兌、乾鮮屠宰、鐘錶五金、相館畫室、印染理髮、縫紉製鞋、手工作坊、客店菜館、當鋪錢莊等一應齊全。民國30年(1941年),彭圩還開設第一家西醫診所,並有警所、稅務、衛生管理、市場管理、商會等機構設定,市場具有一定規模。當時,開闢經彭格至仙苑過澳江橋,連線北石至同安公路20公里,境內魁美至嶺美公路10公里,架設彭圩木質橋樑。安溪公會並從新加坡購置汽車一部,擬行駛蓬萊至集美之間,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毀路而廢止。彭圩公路橋也圮於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臨街建設蓬萊影劇院。1960年,沿公路向圩尾延長1000米,建設金融、供銷、郵電、稅務等社直機關單位。1966年,蓬萊連線安溪至湖頭公路的彭亭大橋通車。1978年後,蓬萊建築公司等鄉直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當地村民,沿聯盟、聯中、鶴前、美濱公路兩側建設店宅,自美濱至嶺東形成一條長2公里的長街。1993年,街道再次整擴,拓寬至15米,並在隔溪的蓬溪村興建蓬萊農貿市場,又開闢A區與鎮中路大街,6座大橋跨越蓬萊溪連線彭圩,沿街商店林立,尤其是清水岩成為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今縣城至蓬萊每12分鐘就有一輛公共汽車往返,來往人們川流不息,蓬萊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蓬萊基督教堂蓬萊基督教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