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堡戰役

蓋茨堡戰役

蓋茨堡戰役(Gettysburg Campaign)為美國內戰期間,在1863年六七月間所發生的一連串戰鬥之總稱。此系列戰之後南方基本再無大規模的進攻。

基本介紹

  • 名稱:蓋茨堡戰役
  • 地點: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
  • 時間:1863年7月1日
  • 參戰方:美利堅聯盟國、聯邦軍波多馬克軍團
  • 結果:聯盟國損失慘重,無力再戰
  • 參戰方兵力:聯盟國約75000人,聯邦軍約90000人
  • 傷亡情況:聯盟國損傷約28000人
  • 主要指揮官:羅伯特·李將軍,約瑟夫·胡克,喬治·米德
戰役介紹,背景,雙方戰力,各場戰鬥,結果,

戰役介紹

美利堅聯盟國的羅伯特·李將軍所部北維吉尼亞軍團(Army of Northern Virginia)於錢瑟勒斯維爾之役(Battle of Chancellorsville)獲勝後,北上進攻維吉尼亞、馬里蘭、以及賓夕法尼亞諸州。聯邦軍方面,先後由約瑟夫·胡克(Joseph Hooker)以及喬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兩位少將所領軍(以6月28日為界)的波多馬克軍團(Army of the Potomac)躡李將軍之後,敗之於蓋茨堡之役(Battle of Gettysburg)中,但未能阻其遁回維吉尼亞。

背景

美利堅聯盟國的羅伯特·李將軍率所部北維吉尼亞軍團於錢瑟勒斯維爾之役(1863年5月1日至5月5日)擊敗聯邦軍波多馬克軍團後不久,李將軍決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動可打亂聯邦計畫中的夏日選舉,可能幫助被圍於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的守軍脫困,並使聯盟國軍就食於邊界之外的北方豐饒農場,以讓飽受戰火蹂躪的維吉尼亞獲得必要的休養生息。李將軍所部可同時威脅賓夕法尼亞的費城、馬里蘭的巴爾地摩、以及華盛頓特區,並鼓動刻正於北方成長中的和平運動。基本上,也就是李將軍於1862年的馬里蘭戰役(Maryland Campaign)中所用之策略。
1863年6月3日,李將軍所部開始自維吉尼亞斐德列克斯堡(Fredericksburg)潛行向北。

雙方戰力

由於石牆傑克森(Thomas J. Jackson | Thomas J. "Stonewall" Jackson)將軍前此已經陣亡,李將軍將麾下北維吉尼亞軍團所轄兩大兵團(corps)重組為三個新的兵團。詹姆斯·隆史崔特留任少了一師兵力的第一兵團司令。原受傑克森指揮的兵團一分為二,第二兵團劃歸理查·尤爾(Richard Stoddert Ewell)中將指揮,新的第三兵團由安伯洛斯·希爾(Ambrose Powell Hill)中將擔任兵團司令。三大兵團連同詹姆斯·史都華(James Ewell Brown Stuart)的騎兵師加起來,總兵力約75,000人。
約瑟夫·胡克少將麾下的波多馬克軍團由七個步炮兵團、一師騎兵、以及一個炮兵預備隊組成,總兵力超過90,000人。由於錢瑟勒斯維爾之敗,以及在李將軍二次北侵波多馬克時,在回應作為上意見不同,林肯總統很快地指派喬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少將取代胡克將軍的司令一職。
於7月1日開戰的蓋茨堡之役(Battle of Gettysburg)中,下列單位連同其指揮官共同參戰:
·北維吉尼亞軍團─參見蓋茨堡聯盟國軍戰鬥序列
·波多馬克軍團─參見蓋茨堡聯邦軍戰鬥序列

各場戰鬥

下列各場戰鬥於蓋茨堡戰役期間進行:
白蘭地車站之役(Battle of Brandy Station,1863年6月9日)
戰役中最大的一場騎兵戰鬥。奧佛瑞德·普里森騰(Alfred Pleasonton)指揮所屬的聯邦騎兵展開火力偵搜,以查明李將軍主力之所在,拂曉突襲駐紮於維吉尼亞白蘭地車站外的史都華將軍及所部騎兵。雙方勝負難分,普里森騰將軍在找出位於左近的李將軍步兵主力確切駐地前便先行撤退。聯邦鐵騎經此一役建立與南方的機動部隊可堪匹敵的聲譽。此役之後,李將軍的步兵主力由尤爾將軍的第二兵團帶頭,由曼那薩斯峽谷(Manassas Gap)穿過藍脊山脈(Blue Ridge Mountains)北行。
第二次溫徹斯特之役(Second Battle of Winchester,1863年6月13日至6月15日)
尤爾兵團擊敗由羅伯特米洛伊(Robert Milroy)準將指揮的溫徹斯特守軍,肅清審南多亞谷(Shenandoah Valley),以利跟隨於藍脊山脈之後的聯盟國軍北進。米洛伊將軍於天色轉暗後撤退,希望能抵達西維吉尼亞的查爾斯城(Charles Town),但遭愛德華·強森(Edward "Allegheny" Johnson)率領一師的兵力攻擊側翼而被切成兩段。雖然李將軍原本希望隆史崔特與希爾兩大兵團留駐於藍脊山以東,此役令其西調以應不時之需。其後全部三個兵團繼續北出審南多亞谷。
在此同時,波多馬克軍團反常地行動敏捷,在6月16日已抵達曼那薩斯隘口。胡克司令對李將軍之意圖與史都華將軍所部於藍脊山後之作為一無所知。他原本欲乘李將軍不在,包圍後防空虛的里奇蒙,但林肯總統果斷地向他指出,李將軍的主力為其真正目標。胡克將軍所接獲的命令為追躡並擊敗李將軍,並橫亘於李將軍的大軍與華盛頓及巴爾地摩間。
奧迪之役(Battle of Aldie,1863年6月17日)
賈森·基爾派崔克(Judson Kilpatrick)之旅與聯盟國的湯瑪斯·曼佛德(Thomas Munford)上校之間的騎兵對決。雙方鏖戰四小時後,基爾派崔克獲得增援,而曼佛德率其部向間堡(Middleburg)方向退卻。
間堡之役(Battle of Middleburg,1863年6月17日至6月19日)
羅德島第一騎兵隊遭聯盟國兩旅騎兵攻擊壓迫。史都華將軍所部於6月19日被擊退至間堡後方,並進一步退卻至谷中。
上谷之役(Battle of Upperville,1863年6月21日)
約翰巴福德(John Buford)率一師騎兵攻擊聯盟國騎兵左翼,但遭擊退。史都華將軍所部撤至維吉尼亞的愛許比峽谷(Ashby Gap)中易守難攻之處,但復率其三旅騎兵離谷遠去,實施大範圍的威力偵搜,並向東襲取波多馬克軍團右翼不及之處。這是此戰中最受爭議的一項行動。李將軍令史都華將軍掩護大軍主力並回報敵軍行動,但史都華將軍若非有所誤解,便是有意忽略,反而在李將軍於敵軍防區中盲目摸索敵人位置時,企圖再立前勛,迂迴至敵軍後方襲取其補給。
6月27日晚,林肯總統下令解除胡克司令的職務。這名身經百戰的軍人與陸軍總司令亨利·郝列克(Henry Wager Halleck)爭論哈普斯渡口(Harpers Ferry)防務,並過份自信地自請辭職。郝列克總司令與林肯總統順水推舟,於6月28日一早任命原為駐馬里蘭佛瑞德列克(Frederick)的第五兵團(V Corps)司令喬治·米德(George Meade)代理波多馬克軍團司令一職。這次人事異動出乎米德將軍意料之外,他之前曾表明對軍團司令一職毫無興趣。事實上,當米德將軍被來自華盛頓的官員帶著人事命令喚醒時,還以為自己因觸犯軍紀被捕了。儘管對胡克前司令的計畫,以及移動迅速的三路大軍之確切位置所知不多,米德司令很快地便進入狀況。
李將軍並並不知道其向來反應遲鈍的宿敵已深入北方。缺乏史都華將軍所部騎兵的情報令他對敵情一無所知。直到隆史崔特所收買的間諜回報,李將軍方才發覺敵軍已渡過波多馬克河並緊躡其後。當時李將軍所部四散:尤爾兵團已近薩斯夸罕那河(Susquehanna River),直指賓夕法尼亞州首府哈利斯堡(Harrisburg);隆史崔特與希爾兩大兵團則在錢伯斯堡(Chambersburg)近郊。李將軍發出急報,令其三大兵團視情形就近集結於賓夕法尼亞的凱許城(Cashtown)或蓋茨堡(Gettysburg)。
漢諾瓦之役(Battle of Hanover,1863年6月30日)
史都華將軍於敵軍周圍四處進襲,攻擊一團的聯邦騎兵並將之逼入賓夕法尼亞漢諾瓦(Hanover)的街道中。聯邦軍的艾倫·房斯渥斯(Elon John Farnsworth)將軍率所部一旅抵達,並著手反攻。史都華將軍於敵軍增援後受困,不得不東移至更遠之處。他無法落實與尤爾將軍保持連繫的命令,且於大戰前夕距離李將軍的主力遠達兩日快馬的路程。
卡利爾之役(Battle of Carlisle,1863年7月1日)
企圖找出尤爾軍團之所在的史都華將軍,攻入曾於數天前為尤爾軍團所據之卡利爾(Carlisle),遭遇聯邦民兵的一個小分遣隊。史都華將軍在獲知李將軍於蓋茨堡附近的確切駐地後脫離戰鬥,於離城途中縱火焚燒卡利爾營(Carlisle Barracks)。
蓋茨堡之役(Battle of Gettysburg,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
此戰中最大規模戰鬥,通常被認為是美國內戰的轉捩點。米德將軍在三天的激戰中擊敗李將軍,雙方共160,000人的兵員中,共有51,000人陣亡。戰事自亨利·海斯所部一師與巴福德所率的騎兵,連同後來捲入的約翰·雷諾(John Fulton Reynolds)所部第一兵團(I Corps)之遭遇戰展開。聯邦軍第六兵團(XI Corps)抵達後,連同第一兵團,遭南下的尤爾兵團與希爾兵團聯手痛擊,被迫退入城中,於城南的墓園嶺(Cemetery Hill)經寇普嶺(Culp's Hill)至墓園山脊(Cemetery Ridge)一線布防。7月2日,李將軍雙線發動大規模攻勢,同時襲取米德將軍的左右兩翼。雙方於小圓頂(Little Round Top)、魔鬼穴、麥田、桃園、東墓園嶺、及寇普嶺各處展開激戰。米德靠著內線作戰的優勢移防守軍,並打退聯盟國軍的進擊。7月3日,李將軍對聯邦軍陣線中心發起皮克特衝鋒(Pickett's Charge),三個師的兵力死傷殆盡。其時,史都華將軍率部趕回參戰,他在主戰場以東進行一場無關大局的騎兵對決,企圖穿入敵軍後方。雙方僵持至7月4日(維克斯堡之役(Battle of Vicksburg)於同日結束,聯邦軍獲得驚人勝利),李將軍下令撤退。
獵師城之役(Battle of Hunterstown,1863年7月2日)
史都華將軍抵達蓋茨堡後,命令韋德·漢普頓(Wade Hampton)占據有利位置以掩護聯盟國軍戰線左後方。漢普頓沿獵師城公路策馬至東北4哩處,以阻斷欲迂迴抄入李將軍戰線後方的聯邦軍部隊。時有賈森·基爾派崔克(Judson Kilpatrick)師中所轄兩旅,分由喬治·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及艾倫·房斯渥斯(Elon John Farnsworth)二人率領,正於聯盟國軍左翼之盡端之探查虛實。卡斯特於連線獵師城與蓋茨堡之公路上截擊漢普頓,而遭漢普頓還擊。當房斯渥斯率部趕到時,漢普頓並未加強攻擊,而是以火炮互轟,直到天色轉暗方趁機撤回蓋茨堡。
威廉史波特之役(Battle of Williamsport,1863年7月6日至7月16日)
李將軍撤向波多馬克河途中,一連串的小型戰事。米德司令追擊李將軍,但未能在其潛渡波多馬克河之前集結重兵進行攻擊。天氣自7月4日起開始轉為多雨,道路對雙方而言皆泥濘難行,但李將軍所部機動性較高,總是趕在米德司令的部隊前頭。聯盟國騎兵隊的約翰·因伯登(John Deniel Imboden)將軍護送後運傷兵的車輛,於7月6日遭暴漲的洪水截斷去路,轉身以無畏的態度回應巴福德與賈森·基爾派崔克的攻擊,令傷兵持槍防禦。米德司令與其部屬於7月12日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在李將軍所部安全渡河之前,於7月14日展開攻擊。然而,李將軍的部眾於7月13日入夜後,至7月14日日間,於馬里蘭的瀑布市(Falling Waters)渡過波多馬克河。海斯所部一師負責斷後,基爾派崔克的騎兵自其後衛部隊中俘獲約700人。於皮克特衝鋒中生還的詹姆斯·培提古魯(James Johnston Pettigrew)將軍,於此役傷重不治。
本斯波羅之役(Battle of Boonsboro,1863年7月8日)
於李將軍渡過波多馬克河之前,雙方騎兵在南山(South Mountain)的小徑上狹路相逢。
曼那薩斯峽谷之役(Battle of Manassas Gap,1863年7月23日)
米德司令企圖於曼那薩斯峽谷截擊李將軍撤退中的大軍而未能成功。威廉·佛蘭區(William Henry French)發動攻擊,但友軍呼應不及。聯盟國軍一度被逼退,但最終毫髮無傷地離開。聯邦軍於7月24日占領維吉尼亞的皇家前線(Front Royal),但李將軍的大軍安全地脫離追擊。

結果

蓋茨堡戰役為李將軍在內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自此之後,北維吉尼亞軍團僅能被動因應敵軍所發起的攻擊。李將軍損失超過28,000名的兵員,是聯盟國所難以支付的代價。而戰役之主要目標無一達成。
如同喬治‧麥克萊倫(George Brinton McClellan)將軍於安提耶坦之役(Battle of Antietam)後一般,米德司令因未能成功截住李將軍南遁而飽受責難。由於受到林肯總統的壓力,他於當年秋天發動兩次攻擊─布里斯托戰役(Bristoe Campaign)和雷奔之役(Battle of Mine Run)─皆告失敗。他後來復於美國國會作戰聯席委員會(U.S. Congress Joint Committee on the Conduct of the War)中遭政敵羞辱,質疑其於蓋茨堡之作為,以及失於在波多馬克河截擊李將軍。
1863年11月19日,在蓋茨堡戰場上設立國家墓園,亞伯拉罕林肯總統於開幕式中發表其著名的蓋茨堡演說,重新定義這場內戰,宣稱摧毀奴隸制度為主要目的,並向全國籲求‘自由之新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