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平縣

蓋平縣

蓋平縣,舊縣名,在遼寧遼東半島西北部,1965年改名蓋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蓋平縣
  • 別名:蓋州
  • 行政區類別:遼寧省遼東半島西北部
  • 所屬地區:營口市
  • 地理位置遼寧遼東半島西北部
  • 面積:3053平方公里
  • 人口:85萬
  • 現名:蓋縣
蓋縣,現人民政府駐地蓋州鎮,在遼寧省營口市東南部。唐置蓋州,明為蓋州衛,清改設蓋平縣,1965年改蓋縣,1992年11月撤銷,改設蓋州市(縣級市),隸屬於營口市。
歷史沿革:遼為辰州,金改為蓋州,故址在今遼寧蓋州市。轄境相當於今遼寧蓋州市,莊河市及岫巖縣、營口市部分地區。元初改為蓋州路,後復為蓋州。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廢。
蓋平保衛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的軍國主義國家,積極奉行擴張侵略政策。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陸政策”,其主要矛頭指向中國。按其“大陸政策”擬定“以五期做準備,抓住時機,發動進攻”:第一步侵占中國的台灣,從而向南擴張;第二步征服朝鮮,以便向北推進;第三步侵占中國的滿洲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國;第五步征服全世界。此後的十多年來,日本把中國作為“假想敵”國,瘋狂進行擴軍備戰。到甲午戰前,日本已經建成一支有22萬人的新式陸軍和擁有5萬噸艦船的海軍。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艦隊侵入我國的台灣,轉而侵略朝鮮。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人侵江華島。第二年,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迫使朝鮮擺脫與清政府的“藩屬”關係,其目的是驅逐清朝勢力,進而達到獨占朝鮮。光緒十一年(1885年),日本趁中法戰爭剛剛結束,中國無力再戰之際,派首相伊藤博文與清政府的北洋大臣李鴻章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此後,日本加快了擴軍備戰的速度,做好了以武力吞併朝鮮進而侵略中國的準備。
蓋平保衛戰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以來一次激烈的戰鬥。由於蓋平“地勢平坦開闊,加以清軍防禦 頗為頑強”,因此,這次戰役日軍雖然占領了蓋平,但傷亡極為慘重,據日方自己承認:乃木希典旅團長的“大衣被三顆敵彈敵彈打穿,旅團長的副官被敵彈擊傷,旅團長的副官的乘騎被擊斃。”死者將校以下36名,傷者298名,死傷合計334名。其中,第一聯隊戰死士兵33名(內含軍士6名);官兵負傷合計256名(其中軍官8名、軍士19名、兵卒229名)。第十五聯隊官兵傷亡合計16名(其中軍官2名)。第一聯隊和第十五聯隊總計傷亡305名,是戰爭爆發以來傷亡較多的一次。清軍傷亡也很大,據日軍記載,被俘清軍150名。僅章高元嵩武軍就“傷亡分統、營、哨官十數員”,分統楊壽山、營官李仁黨管帶蘇維闥、幫帶費君廉、張奉先、廣武軍幫帶李世鴻等均在戰場上捐驅報國。廣武軍幫帶李世鴻死事尤烈,在彈盡援絕時,“猶抽靴刀搏戰,搏數人,沖入敵陣死亡”。
清軍雖然戰敗並失守蓋平,而守軍總兵章高元的嵩武軍和前來接應的徐邦道拱字軍都是奮勇抵抗的。章高元和徐邦道一樣,在清軍素有“驍將”之稱,每臨陣,“率騎馬前行,以率士卒,視彈子如無物”。在蓋平保衛戰中,“恃勇血戰”,毫不畏懼。嵩武軍在章高元指揮下,打得英勇頑強。因此,蓋平之戰,日軍評論:“是役也,為中日戰爭中第一惡戰,日本軍人嘗稱之”。對日軍打擊之大,確是甲午戰爭以來所少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