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草根

蒲草根

蒲草根,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水毛花Schoenoplectus mucronatus (L.) Palla [Scirpus mucronatus L.; S. triangulatus Roxb.] 的根。蒲草根除新疆、西藏外,廣布於全國各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熱淋,小便不利,帶下,牙齦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蒲草根
  • 別稱:席草根、大燈芯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莎草目
  • :莎草科  
  • :藨草屬
  • :水毛花
  • 分布區域:除新疆、西藏外,廣布於全國各地
  • 採收時間:秋季挖根
  • 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淡、微苦,性涼。

歸經

歸胃、膀胱、腎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用於熱淋,小便不利,帶下,牙齦腫痛。

相關配伍

1、治熱淋,小便不利:蒲草根30g,石韋30g,海金沙30g。水煎服。
2、治濕熱帶下:蒲草根30g,三白草30g。水煎服。
3、治胃火牙痛:蒲草根15g,苦蕎頭15g,地骨皮15g,牡蒿15g。水煎服。(1-3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

採集加工

秋季挖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水毛花又名三角草、水三棱草、絲毛草、三棱觀。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莖粗短,有細長鬚根。稈叢生,較粗壯,銳三棱形,基部有2葉鞘,無葉片。苞片1,為稈的延長,直立,長3-14cm。小穗2-9,聚集成頭狀,假側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6mm,寬4-6mm,有多數花;鱗片長圓狀卵形,長4-5mm,淡棕色,先端有短尖,中脈1,兩側有紅棕色短條紋;下位剛毛6條,與小堅果近等長,有倒刺;雄蕊3,花葯線形;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扁三棱狀,長2-2.5mm,熟時棕黑色,有光澤,具不明顯的皺紋。花果期5-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溝、塘、湖邊及溪邊牧草地。除新疆、西藏外,廣布於全國各地。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利尿。治熱症牙痛,淋症,白帶。”
2、《四川中草志》1982年版:“用於熱淋,小便不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