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花河

蒲花河

蒲花河蜿蜒於濯水鎮境內,於濯水鎮匯入阿蓬江。輕盈的蒲花河下遊河床寬闊,當前已建成黔江生態農業示範園區。上游由二個高100米以上的天生橋、二個直徑達80米以上的大漏斗和一條長近2公里的可划船的地下暗河間插連通,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蒲花河的一條小溪溝上有一股奇異的間歇泉,以每天大致有規律的三漲三落而遠近聞名,人稱三潮水,成為蒲花河上一道獨特的景觀。

三座天生橋的岩洞,解放前,這裡常有土匪出沒,這三座天生橋當年曾是土匪的巢穴,現在還保留著一塊土匪刻的石碑,碑上寫有‘人只一天我兩天,洞峽不知年。雖然遠遜桃源景,容納蓬江避難船。’的打油詩。此打油詩為國民黨保全團團長龔炤所題,描述了他當時在暗河內避難的心情。”“當年河北省林縣開山修建了一條震驚世界的‘紅旗渠’後,濯水人民積極回響,也試圖在這天生三橋處開鑿出‘紅旗渠’,創造出土家人的現代神話。由於天生三橋的懸崖太險峻,開工3個多月後便停工了,‘紅旗渠’沒修成,只在天生橋處留下了一條供人攀行的小路。”船家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花河
  • 外文名:Pu Hua river
  • 地理位置:濯水鎮境內
  • 獨特景觀:三潮水
  • 終點:阿蓬江
地理位置,旅遊資源,自然景觀,

地理位置

蒲花河於黔江區濯水鎮匯入阿蓬江,以各種地質奇觀取勝。蒲花河蜿蜒於蒲花境內,河畔一馬平川,遠處低丘起伏。

旅遊資源

由濯水過橋後,穿過阡陌縱橫、渠道交錯的蒲花河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區,沿蒲花河逆水而上2公里,便抵達黑龍潭。拔地而起的一座高山橫江聳立,中有洞天,河流穿洞而過,上面成為高達300米的天生橋。但見三面環山,鷂子在空中俯衝盤旋,成群的燕子在高空飛舞。阻斷的河床變成了懸崖底部的高約70米,寬約10米的天生橋洞,橋洞內游光一縷,影跡模糊。游出第一洞後,一個天然大漏斗驚現眼前,人稱“黑龍潭”,底小口大,橫切河流成長條形,懸崖峭壁上植被蒼翠古樸。漏斗的另一側是又一天生橋,高達100米,橋面石林被植被掩映,一座“石拱橋”飛架東西。穿過第二個天生橋洞,又一漏鬥成橢圓狀呈現眼前,置身於這個名叫“天眼”的漏斗底部,。由天眼再往前則是地下暗河,長近3公里,並可行船。暗河內岩溶地貌發育,鐘乳石筍,奇形異景。岩壁上留有墨跡,是今人還是古人傑作無可考究。
蒲花河

自然景觀

黑龍潭景區除本身景觀奇絕之外,其地質奇觀更顯珍貴,因為天生橋群與大漏斗群、地下暗河並存的地質現象實屬罕見。因此,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它用實例論證了“線性分布的成串漏斗是地下暗河存在的標誌”這一地質理論,同時為水庫選址防止暗河漏水問題提供了難覓的研究實體。
蒲花河
三潮水位於龍潭村二組,距原蒲花鄉政府800米,山麓下一條小溪在這裡豁然開闊,形成一汪深潭,隱藏在水下的泉水從岩隙里流出來匯入潭中。大致在每天6:00、13:00、18:00,泉水則驟然增大,為平時流量的數十倍,變猛的泉水噴涌而出,發出“咕咕”的聲音。潭水亦隨之陡然上漲,並溢出深潭,形成湍流,沿溪而下。漲潮持續半小時後,泉水又緩緩變小,直至恢復原狀。
奇特的三起三落現象究竟是何緣故,當地人解釋是山中靈物——犀牛定時沐浴的翻滾所致。有學識者則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結構造成,只是不知這裡到底是一種什麼獨特的地質構造。不論原因如何,三潮水現象卻給人一種啟迪:人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高潮與低谷並存,成功與失意輪迴,正如三潮水的潮漲潮落。
蒲花河下遊河床寬闊,碧桑垂柳突露在一派恬適悠然的田園風光之中,2012年已建成黔江生態農業示範園區。上游由二個高100米以上的天生橋、二個直徑達80米以上的大漏斗和一條長近2公里的可划船的地下暗河間插連通,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 蒲花河的一條小溪溝上有一股奇異的間歇泉,以每天大致有規律的三漲三落而遠近聞名,人稱三潮水,成為蒲花河上一道獨特的景觀。
老鼠偷油
重慶市武隆縣的天生三橋以其規模龐大,氣勢磅礴稱奇於世,被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黔江區濯水鎮的天生三橋積聚了土家族的多元文化,勝過了武隆的天生三橋,也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濯水鎮天生三橋,坐落在阿蓬江支流蒲花河的地下暗河裡。
萬燕棲暗河
蒲花暗河距濯水古鎮約3公里,位於小地名叫黑龍潭的峽谷中。蒲花河因當地蒲花多而得名。黑龍潭四周綠樹成蔭,潭水碧綠得像一塊翡翠鑲嵌在大山中,使峽谷顯得格外的幽深。
進入峽谷,行約100米,便被一壁約200米高的懸崖擋住,懸崖下是高約100米的大洞。這個洞被當地人稱為“黑洞”,又叫暗河,蒲花河水從洞裡流出。棲息在洞裡的岩燕,巢居在洞裡的石孔里,早上和傍晚出洞去覓食,太陽大了,就在洞裡歇息,晚上就在洞裡過夜。
洞中生三橋
三座高約200米的天生橋。這三座天生橋一座連一座,使峽谷成了橋峽,山洞成了橋洞。橋與橋之間的空隙形成一個漏斗,在船上望每一座橋之間的漏斗,天就成了“一線天”,又形如腳板。“傳說這三座橋是好多年前,狩獵的土家人在尋山時用大腳板踩踏出來的。”船家說。
“天生橋群與大漏斗群、地下暗河並存的地質現象實屬罕見,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當年考察濯水天生三橋時,羅茲柏說。
天生三橋橫跨在暗河上,陽光從寬約10米的天生橋洞射下來,使河水泛起道道鱗波,船在橋下行,人在洞中游,別有一番風味。
暗河生奇景
穿過天生三橋,就進入了地下暗河,暗河長近3公里。一進暗河,記者眼前頓時一片漆黑,感受不到一絲光亮,河道也變窄了,然而船家卻像在大白天裡行船那樣自如,只聽到嘩嘩的搖櫓聲。
行約0.5公里,借著手電,可以看到左邊岩溶地貌形成的數十米長的天然浮雕,那些浮雕由土家人像組成,有包土家青布帕的老人,有穿土家對襟衣的小孩,有穿土家長裙,頭包土家絲帕的少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行約1公里,一片梯田出現在記者眼前,有的是岩溶地貌形成的,有的是鐘乳石形成的,梯田交錯有致。走約2公里,前面出現了一道光亮,亮光狀如土家人的砍柴刀,那就是暗河出口。
船要劃出暗河時,一個酷似土家妹子的岩石出現了。“土家妹子”體態豐盈,含情脈脈。傳說很早以前,一對居住在暗河的恩愛夫妻,靠打漁維生,日子過得很是甜蜜。每次丈夫去暗河裡打魚,妻子都會在洞口外等丈夫回來。有一次,暗河裡漲了水,打漁的丈夫沒能走出洞來,妻子就這么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等下去。後來,妻子化成了土家妹子岩。
出了暗河,是一條長長的峽谷,順著峽谷走出去,便是太極鄉了。
清潭“三潮水”
游完暗河,謝元勝把記者帶到距暗河不遠的蒲花社區2組。這裡有被稱為世界奇觀的“三潮水”:一個約150平方米寬的清潭,每天都會定時漲三次水。
“三潮水”位於麒麟山麓,靠山的一面是一個高約10米的石壁,壁上藤蔓密布,其餘三面怪石嶙峋。潭的周圍是成片的麻柳樹,墨綠的潭水,如一面平放的鏡子,倒映著藍天白雲。潭無上游水源,出口處是一條寬約2米,深約1米的小溪,幾經蜿蜒,流入蒲花河,注入阿蓬江。
據當地謝氏族譜記載:“每日三潮,即以卯戊酉三時為候,夏秋泛一至二次,冬春水枯,即常五六寸,清流澄澈,即三期鮑注,而此水如故。”遺憾的是,記者到達時,漲潮的時段已過。
“漲潮時,潭中間和右邊一塊石頭的空隙處,先冒出幾個水泡,發出‘呼呼’聲,接著,兩個臉盆大的水花直往上冒,湧出的水向潭的四周散去,整個潭水像鍋里翻滾的開水。於是潭裡的水位瞬間上漲半米左右,原來幾乎斷流的小溪也開始漲水,並越漲越大,形成湍流後奔向蒲花河。約一個小時後,隨著上涌的水花減小,溪流聲音消失,水位恢復原狀,潭水平靜下來。”從小就常在潭邊放牛的謝元勝聲情並茂地給記者介紹起來。
“像這樣的漲潮每天有三次,即凌晨、中午和晚上。”謝元勝說,幾十年來,他幾乎每天都要目睹這一奇觀,可就是弄不明白為何每次漲水都那么準時,同一時段漲水時間相差不超過半小時,並且,每次漲水持續時間幾乎一致,都在一小時左右。
“犀牛”翻身致
“傳說‘三潮水’是犀牛翻身所致。”謝元勝說,很久以前,蒲花河每年都會發大水,下游沿河兩岸民不聊生。玉皇大帝有一次來此巡遊時,正遇蒲花河發大水,看到因洪水肆虐而四處逃生的老百姓,玉皇大帝動了善心,便派一頭成仙的犀牛前往救災。犀牛遵命來到凡間,發現是麒麟山裡的一股神泉水在作怪。於是,犀牛便睡在神泉水出水的地方,用身體堵住泉眼。這樣,蒲花河流域的老百姓再也沒有受過洪災。可是,犀牛睡的時間長了,就會翻身。每次翻身時,泉眼就冒水,從而形成了而今的“三潮水”。
成因難解謎
“‘三潮水’有規律的漲潮和持續時間的大體一致,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謝元勝說,上世紀70年代,原黔江縣文化館館長楊躍為弄個明白,曾連續在潭邊蹲守兩天兩夜,觀察記錄了“三潮水”的漲潮時間和每次持續時間。他得出了“比濟南的趵突泉更有意思”的結論,但最終沒能解開謎團。
“蒲花‘三潮水’屬於間隙泉,世界上分布極少。”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教授陳詩才在考察後得出結論,並認為“三潮水”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自然現象,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濯水‘三潮水’泉水漲潮時間持續較長,流量較大,極具觀賞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