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學

蒲學是對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的研究,做為一門專學,學界稱之為 “蒲學”。

“蒲學”與“紅學”(“曹學”),“陽明 學”(明代王陽明學說的研究)等並駕齊名於文史領域。蒲松齡及其 《聊齋志異》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不愧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大瑰寶,《聊齋志異》現已被譯為英、法、德、日、俄等二十多種文字。
蒲學在世界上影響極其深遠,尤其是在亞洲更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早在日本明治時代(相當於清光緒年間),《聊齋志異》就已被文學先哲譯為日文廣為流傳。古往今來,一代代的日本學者堅持不懈地對蒲學進行著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立論新穎的見解,《聊齋志異》對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
半個多世紀以前,當日本發動罪惡的侵華戰爭時,軍國主義統治者在日本國內施行高壓政策,頒布了國家總動員法。為加強對思想和言論的監督和控制,1937年9月把內閣情報委員會升級為內閣情報部,作為統制言論思想的中央機關,對報紙雜誌和出版物進行嚴格檢閱,所有的文化藝術和新聞報導中均充斥了支持戰爭的內容。即便形勢如此嚴峻,當時的日本電台仍允許播放《聊齋志異》的評書演播節目,它成為當時的日本人民難得的一種精神享受。日本著名評書藝人東野英治郎先生曾是當時的播講人,日本友人憶起當時的情景說:“收音機中傳出東野先生的滑稽而富於風趣的聲音,那些穿牆透壁、鑽山躍嶺、從天而降的鬼魂神仙的形象仿佛真的浮現在眼前,東野英治郎先生講得繪聲繪色,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模仿神仙像神仙,模仿鬼魂像鬼魂,他的聲音偶然傳入耳廓,便能打動我們的心靈,聽眾情不自禁地被他帶進了虛無飄渺的仙境之中。”當時,日本正處於戰火硝煙之中,隨戰爭而來的是飢餓和社會的動盪不安,對掙扎於困苦之中的日本國民來說,東野英治郎播講的《聊齋志異》起到了對侵華戰爭的反戰宣傳效果。
從古到今、從小到老凡是在有中華民族的任何角落,“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可以說《聊齋志異》是一部在全國最普及的名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