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苗兒

蒜苗兒

蒜苗兒:也叫蒜薹,蒜薹中所含的大蒜素、大蒜新素,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等細菌的生長繁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青蒜
  • 拉丁學名:garlic sprout;
  • 別稱:蒜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百合目
  • :百合科
  • :蔥屬
  • :蒜苗
  • 分布區域:我國大多地區
營養價值,歷史,分布,

營養價值

蒜薹含有糖類、粗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尼克酸、鈣、磷、等成分,其中含有的粗纖維,可預防便秘。蒜薹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具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的作用,並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它能保護肝臟,誘導肝細胞脫毒酶的活性,可以阻斷亞硝胺致癌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癌症的發生。蒜薹含有辣素,其殺菌能力可達到青黴素的十分之一,對病原菌和寄生蟲都有良好的殺滅作用,可以起到預防流感,防止傷口感染和驅蟲的功效。

歷史

大蒜傳入中國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據《古今注》和《農政全書》考證,古代種植的蒜最初叫卵蒜。公元前119年,西漢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從西域引進一種“胡蒜”,其形態比我國原栽培的卵蒜頭大,所以稱為大蒜,卵蒜也就相對的被稱為小蒜。
蒼山種植大蒜則在西漢之後。東漢崔實著《東觀漢記》載:“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園小麥、胡蒜,悉付從事,無所留。”據《後漢書》載,李恂原東漢章帝(公元76-88年)時代人士,由西北來山東任刺史,帶進部分胡蒜種,於官府後園種植,收穫分贈下屬人員。可以構想,東漢時期,山東普遍所種皆為小蒜,當時大蒜仍屬稀有品種。由於大蒜比小蒜的產量高、蒜頭大、味道好,於是在兗州附近開始田園種植,後逐步向外擴種推廣,涉及濟寧、嘉祥、泰安等地,進而引至蒼山一帶。
據《郯城縣誌》載,明朝萬曆年間,神山鎮和莊一帶,就已形成了大蒜集中產區。由此可知,蒼山大蒜起源於西域,並由東漢李恂從中原引于山東兗州,進而推廣到蒼山,逐步形成蒜區。在蒜區的特定生態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的定向培育而形成了“蒼山大蒜”,距今實有1900多年的栽培歷史。

分布

據調查分析考證,建國前全縣種植大蒜面積僅有3000至4000畝,蒜頭畝產300至400千克,蒜薹畝產100-200千克。到1960年,種植面積仍不足1萬畝(0.8萬畝左右),1974年達到2.11萬畝,1980年近4萬畝,1990年達到12.16萬畝,1993年達到18.89萬畝,其後多年都保持在18萬畝左右,2001年突破20萬畝。蒜頭產量一般畝產700千克左右,甚至高達1000千克以上。蒜薹一般畝產600千克左右,可高達800千克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