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蟬蛻

蒙蟬蛻

蟬蛻,亦稱蟬衣,是蚱蟬幼蟲所脫的殼。 蒙蟬蛻自古以來就是上品,中醫處方時,有人往往專門指出要用蒙蟬蛻。蜐蟟狗子脫下的殼留在樹上,人們把它收拾起來,就是名貴藥材蟬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蒙蟬蛻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有顎亞門
形態特徵,產品價值,對蒙蟬蛻的誤解,生產現狀,

形態特徵

蚱蟬,身長一般為4—4.8厘米,前兩翅的基部里褐色且有斑紋,是最大的一種蟬,夏天鳴叫聲很大。它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成蟲生活在樹上,在樹上產卵。卵隨枯枝落在地上,鑽入土中,少則三五年,多則十來年,吸食樹根的汁液,漸漸發育成幼蟲。然後從地下鑽出來,爬到樹上(少數爬到其他高處)脫殼成為會飛的成蟲。蚱蟬的幼蟲,因形狀像小狗,故俗稱蜐蟟狗。

產品價值

據《神農本草經》云:蚱蟬“味鹹寒,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癲病、寒熱”。現在中醫認為蟬蛻具有清熱、解表、清音、明目等功效。蒙蟬蛻自古以來就是上品,中醫處方時,往往專門指出要用蒙蟬蛻。

對蒙蟬蛻的誤解

有人說,蒙蟬蛻有八隻足,而其他地方的只有六隻足。這種說法是缺乏科學根據的。蚱蟬屬昆蟲綱,昆蟲綱又稱“六足蟲綱”,其主要特徵就是胸部有六隻足。蚱蟬只有六隻足,其幼蟲之殼又何來八隻足呢?蒙城蟬蛻與其他地方的蟬蛻究竟有什麼區別,連不少老中醫都說不清楚,。不過,據推測,可能是因為蒙城的水土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而蒙城的蟬蛻所含藥物成份與其他地方的略有不同而已,大概也就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謂吧。

生產現狀

蒙城蟬蛻,縣內各地皆有出產,而以渦河兩岸為多。因為渦河兩岸多為沙地,而且樹木很多,特別適宜蚱蟬的生長。過去蒙城蟬蛻產量很大,遠銷海內外,知名度相當高。但由於環境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蚱蟬越來越少,過去每到夏天震耳欲聾的蟬鳴聲,已經很少聽到了,蚱蟬少了,蟬蛻自然也就少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