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曉月

蒙山曉月

蒙山曉月為太原八景之一,蒙山位於今晉源區羅城村西。《太原縣誌》記載:“蒙山曉月:此山最高,與懸瓮、方山鼎足而峙,每當清曉,月掛峰頂,清寒徹骨”。附近有蒙山大佛,大莊嚴寺名勝古蹟。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主要景點,蒙山大佛,大莊嚴寺,

地理環境

蒙山曉月為太原八景之一,據《太原縣誌》記載:“蒙山曉月:此山最高,與懸瓮、方山鼎足而峙,每當清曉,月掛峰頂,清寒徹骨”。
蒙山位於今晉源區羅城村西,站在羅城村向西望去,最高的山頭就是蒙山頂,當地人稱蒙山寨。蒙山頂曾建有殿閣,為蒙山曉月遺址,如今殿閣雖不復存在,但是留有瓦片等遺物。蒙山北側的山溝叫開化溝,開化溝內有開化寺、連理雙塔、塔林和摩崖大佛即蒙山大佛。蒙山南側為風峪溝和太山寺。站在蒙山頂遠眺,晉陽古城,盡收眼底。
從開化村西北方向上行即達蒙山

主要景點

蒙山大佛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於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晉陽西山大佛現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於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

大莊嚴寺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並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於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淨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並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聖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後,經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於內,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餘年。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游、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後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餘各代碑刻均未外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