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學十三經

蒙學十三經

《蒙學十三經》是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張聖潔。本書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倫理道德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學十三經
  • 組成:13部經典蒙學讀物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主編:張聖潔
作品簡介,編委會,正本清源,

作品簡介

《蒙學十三經》由河北省社科院語言文學研究所原所長張聖潔主編,十餘位古籍專家、古典文獻學者精心編撰,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該書選定了13部經典蒙學讀物——識字類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訓誡類的《小兒語》、《弟子規》、《朱子家訓》、《名賢集》和《論語》,韻語類的《千家詩》和《聲律啟蒙》,典故、知識類的《蒙求》、《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全書標註了漢語拼音以便誦讀。
蒙學,也叫“蒙館”,是中國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倫理道德教育。宋代以後教材一般為《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求》、《四書》等。
蒙學十三經
《蒙學十三經》引社會廣泛關注
自2012年4月25日,由津西集團董事長韓敬遠任編委會主任、張聖潔任主編的中華傳統文化啟蒙精華讀本《蒙學十三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書發布會後,迅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眾多新聞媒體競相予以報導。
人民網、中國新聞網、鳳凰網、澳門日報、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國學網、中國文化傳媒網、中國文明網、中國作家網、中國圖書對外推廣網、中國鋼鐵企業網、百度、谷歌、網易新聞、京報網、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環渤海新聞網、商都網、唐山勞動日報、唐山網路廣播電視台等數十家新聞媒體紛紛予以報導。
同時,多位學者、詩人發來賀辭和詩歌以表祝賀。其中,我國著名回族詩人、著名藏頭詩作家閃世昌題贈藏頭詩一首:蒙館經書育垂髫,學子莘莘起步高,十全十美雖難涉,三生有幸齊探討,經歷多年彥者注,亮點斑斕倍妖嬈,唐詩宋詞今詳釋,山南海北繼舜堯。
韓敬遠在《蒙學十三經》發布會上的致辭
尊敬的羅豪才主席,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朋友們:
承蒙各位的厚愛與關心,今天我們歡聚在這裡,共同召開《蒙學十三經》發布會。
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優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 傳統文化是我們每箇中國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多年前,張聖潔先生和我及于振富先生多次談起普及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於是,我們萌生了編輯一套啟蒙讀本的想法。我們很快成立了編委會,組織專家學者,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鼓勵他們專心致志、全力以赴地編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腳、傳得下去”的蒙學經典來。參編人員全神貫注,集思廣益,嚴格編選,數易其稿;文化藝術出版社認真審稿,精心設計,使這套讀本達到了出版標準。
此書的出版,得到了國內學界多位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范曾先生一直關注這套讀本的編寫、出版工作,不但親撰親書序言,還慨然允許無償使用他的多幅畫作,使得叢書圖文並茂。同時,他對書稿中的疏漏直言不諱地提出中肯的批評和修改意見,並向各界朋友熱情推介這套讀本,讓我們感到無比的溫暖,受到很大的鼓舞。
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傅璇琮先生和國家語委諮詢委員、中國辭書學會顧問、《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和《兩岸常用詞典》主編李行健先生慨然承擔《蒙學十三經》的顧問,他們對這套叢書從內容安排、欄目設定、文字使用、排版印刷乃至擴大發行諸多方面給予了熱情的指導。他們關心國學傳承的仁者之心和提攜後進的殷殷情意,讓我們深為感動。
《蒙學十三經》出版後,得到國學大家們的關懷和肯定,使我們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充滿信心。我們準備在會後的適當時機,向孔子學院總部贈送這套叢書,把這一精品推介到海外,使國學走出國門,耀彩世界。
作為編委會主任,我在此向參與這套讀本編輯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各位領導、各位朋友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
謝謝大家!
金堅范在《蒙學十三經》發布會上的致辭
尊敬的羅豪才主席,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高朋滿座,勝友如雲”,各相關部委領導、學術界與文化界的知名專家學者以及眾多媒體朋友匯聚一堂,召開“中華傳統文化啟蒙精華讀本《蒙學十三經》發布會”,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我謹代表中華文化促進會對各位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忱的歡迎。
在古代,傳統文化對人們影響最大、最深、最持久的,除了正統的經典著作之外,便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讀物了。傳統的蒙學讀物,皆出自於當時的飽學之士,是文化的精粹。古人年幼誦讀,終身受益,所以“冬粉”眾多,流傳甚廣。
文化需要傳承。這種傳承是漸進式的發展,沒有捷徑可循,不可能如伍子胥的頭髮一般一夜由黑變白。但首先要有如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所說的,對於本國以往的歷史文化持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也只有這樣,“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的希望”。韓敬遠、張聖潔兩位先生及其團隊,本著一片“敬遠”之意、“聖潔”之心,積十數年之功,從上千種蒙學讀物中,甄選出十三種,進行整理註疏,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正本清源的精品。其拳拳之心,令人敬佩。
這些蒙學讀物,涵蓋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還傳遞著思維方式、價值觀和道德觀,“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人們的心田。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華傳統文化認為,“以學養心,以心養性”。通過誦讀經典,可以提高人的修養,並以此促成自身個性和人格的形成。
今天社會上,語言枯燥,味同嚼蠟,呆板老套的句式成了東方不敗,空話連篇,套話“四通八達”。而古代典籍,文采斐然,言簡意賅,其文字所積澱和蘊含的韻味、思想色彩和情感節奏,絕非今天的白話文所能承載和傳播的。誦讀經典,下筆就會有神。所以,這套蒙學讀本,對於匡正時弊,改進文風,也是有所裨益的。
歷史在前進,時代在進步。任何經典之作,不可能盡善盡美。《禮記》有言,“禮,時為大”。可見,即便對於最講究形式和規則的“禮”來說,最重要的標準也並不是“守成”,而是“順時”。所以,我們在討論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時,並不意味著抱殘守缺、“刻舟求劍”、泥古不化,而是與時俱進,既要刪減不合時宜的成分,又要賦以符合時代的新意,做到前有所承,後有所長。 謝謝大家!

編委會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企業慈善家韓敬遠和于振富的支持。編委有於闊海、徐成、邱瑞東、仲長林、劉媛、郭愛東、閆立君、塗紅梅、計靜怡徐浩然、於才琴等。

正本清源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蒙學教育。中國的蒙學教育濫觴於周秦兩漢,形成於隋唐宋元,繁榮發展於明清近代,可謂源遠流長。據張志公先生的《蒙學書目稿》統計,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國的2000餘年中,蒙學教材有580種之多。徐梓的《中國傳統蒙學書目(初稿)》在此基礎上作了增補,達到1300多種。實際上可能還遠不止此數。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不斷升溫,各地應時出版的蒙學讀物就有上百種。儒家的高文典冊,一般人很難學習理解;而這類蒙學讀物把那些艱深難懂的高頭講章用通俗押韻的語言表述出來,並且緊密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情世態,易學易懂,易誦易記,更直觀、更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正因如此,在普通民眾中,其流傳甚至比儒家經典還要廣遠,還要深入人心。但不盡如人意的是,一些出版單位往往在裝幀設計上下工夫較多,而在內容的處理上重視不夠,乃至讀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正文錯訛、標音不準、引文不確、注釋粗疏、譯文生硬等瑕疵,輕者讀來時時“礙眼”,令人心中不快,重者謬種流傳,誤人子弟。
作為主編,張聖潔說,這套蒙學讀本借重“十三經”之名,是因為蒙學理應被提到“經”的高度來認識,同時也表明我們虔敬的註疏態度,要編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腳、傳得下去”的蒙學經典,“為學界提供一個信本,向讀者奉獻一件精品”。
張聖潔介紹說,考慮到童蒙教學重點首先是誦讀,因此《蒙學十三經》特別著力於正音。十三篇正文全部注以漢語音標,並以古文應有的讀音標註。他舉一本由某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小兒經》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明讀音正確對理解文章本義的重要性:在“擔頭車尾,窮漢營。日求升合,休與相爭”一段中,出版者將“合”(ge,一升的十分之一,十勺為一合)注音為he;把原文中應譯為“挑擔推車做小買賣,這是窮人的營生每天只求微薄收入,不要跟他們為一點兒小利爭來爭去。”注釋成:“如果窮了,要想生活下去,挑擔推車都要乾。每天要力爭有所提高,不要與人爭,要與人為善,和好相處。”這樣一來,豈不與原文之意南轅北轍了?編著者同時還對書中的生僻字、詞和難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歷史事件及人物等,作準確、詳明的注釋,對所涉人物、事件等,均盡力核查一手材料,以史家之精神,“勘正謬誤,流傳真諦”。
與會專家學者均對《蒙學十三經》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予以高度評價。李行健在發言中談到,歷史上不少著名學者如周興嗣、李翰、王應麟、謝枋得、王相等等,他們既是學術大家,又是大力為蒙學編纂教材的教育家。大學問家編兒童啟蒙教材,是值得繼承的優良傳統。我們今天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振興中華,科教興國的時代,應該好好研究我們蒙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傳統和經驗,整理蒙學教材,使之得到繼承和發揚,為今天的教育改革服務。《蒙學十三經》給全書正文標註了漢語拼音,即可以用現代漢語國語來誦讀這些過去難以張口的作品。僅就這一點說,這套書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著名文化經紀人陳博君指出,《蒙學十三經》的出版,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很及時,很有意義。中國正處在迎接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時刻,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任務,民間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高漲,迫切需要關於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各地出版的蒙學讀物如雨後春筍,但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錯誤和不足,有些更是粗製濫造,貽誤讀者。《蒙學十三經》作為一部值得信賴的精品,可供讀者和蒙學教育者選用。
陳博君認為,重振國學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實現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意義巨大。“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振興國學,不僅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國學不僅是我們建構和諧社會賴以汲取的文化資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資源,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