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風毛菊

蒙古風毛菊

蒙古風毛菊(學名:Saussurea mongolica)是被子植物門菊科風毛菊屬的一個物種,下部莖葉有長柄,柄長達16厘米,葉片全形卵狀三角形或卵形,長5-20厘米;該物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該物種是法國植物學家阿德里安·勒內·弗朗謝(Adrien René Franchet,1834年4月21日-1900年2月15日)共同於1899年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風毛菊
  • 學名:Saussurea mongolic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菜薊族 Cynareae
  • 亞族:飛廉亞族 Carduinae
  • :風毛菊屬 Saussurea
  • 亞屬:風毛菊亞屬 Subgen. Saussurea
  • :風毛菊組 Sect. Saussurea
  • :蒙古風毛菊
  • 分布區域:中國北京、東北、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及朝鮮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
根狀莖斜升,頸部被褐色殘存的葉柄。莖直立,有棱,無毛或被稀疏的糙毛,上部傘房狀或傘房圓錐花序狀分枝。
下部莖葉有長柄,柄長達16厘米,葉片全形卵狀三角形或卵形,長5-20厘米,寬3-6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微心形,羽狀深裂或下半部羽狀深裂或羽狀淺裂,而上半部邊緣有粗齒,側裂片1-3對,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頂端急尖或鈍,邊緣有稀疏的鋸齒或全緣,中部與上部莖葉同形或長圓狀披針或披針形,並等樣分裂或邊緣有粗齒,全部葉兩面綠色,下面色淡,兩面被稀疏的短糙毛。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傘房花序或傘房圓錐花序。總苞長圓狀,直徑5-7毫米。總苞片5層,被稀疏的蛛絲毛或短柔毛,外層卵形,長3.2毫米,寬1毫米,中層長卵形,長7-8毫米,寬2毫米,內層線形或長橢圓形,長1厘米,寬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有馬刀形的附屬物,附屬物長漸尖,反折。
小花紫紅色,長9毫米,細管部長5毫米,檐部長4毫米。
瘦果圓柱狀,褐色,長4毫米,無毛。冠毛2層,上部白色,下部淡褐色,外層短,糙毛狀,長3毫米,內層長,羽毛狀,長1厘米。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500-29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中、路旁及草坡。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北京(昌平、百花山)、東北、河北(內丘、琢鹿、贊皇、懷來)、山西(五台、晉城)、內蒙古(大青山、烏拉山、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陝西(南鄭、寧羗)、甘肅(合水、岷縣、榆中、海源)、山東(泰山、嶗山、東平)、青海(西寧、大通)。朝鮮也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