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是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地區手工藝。馬具的製作技術,伴隨著“馬背民族”自遠古一直走到今天。科左後旗馬具製作手工藝人製作的馬具,其製作技術精良、用料考究、裝飾華麗、使用舒適與其它民族和地區的馬鞍具相比有突出的特點。如,鞍橋是用科爾沁沙地百年以上樹齡的乾柳木或榆木的根結部分製成,美觀耐用。馬籠頭馬鞭褡褳、車馬具等是用鬃毛皮革帆布以及玉石金屬等製作。它的製作涉及木工工具、鐵匠工具、皮匠工具、刺繡工具等多種工具。因此,它是集木工工藝、金屬工藝、刺繡工藝及皮件編織等獨特工藝於一身的蒙古族民間手工藝。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 遺產編號:Ⅷ-123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地區
技藝歷史,民俗文化,技藝榮譽,傳承人,

技藝歷史

阿格旺1914年出生於正藍旗寶紹岱蘇木巴音寶力格嘎查(原正鑲白旗正牡羊群蘇圖河)牧民包爾敖恆家。阿格旺從小便有繪畫的藝術天賦,5歲開始就能畫出一些山水、樹木和牛羊。兒時,阿格旺在正藍旗羊群廟當上小喇嘛後,被殿堂里千姿百態的佛像和牆壁藻井的裝飾圖案所吸引,拜阿冉金巴桑寶為師,經常在麻紙或塗有脂油、灰燼的木板上作畫,並且很快掌握了鐫刻、雕塑技藝,13歲時便畫出了《白虎神》、《壽星》等畫像和《毛龍和尚報恩記》連環畫。17歲時為那若班禪廟製作出了宗教舞蹈的道具和服飾,受到人們的讚許。在錫林浩特市貝子廟當喇嘛時期,阿格旺設計製作的佛像繪畫雕塑貼上等藝術作品及圖案,被廣泛運用到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中,很受牧民們的歡迎,被人們尊稱為“察哈爾畫匠”。1943年,阿格旺到張家口市參加繪畫藝術培訓班,向日本人大西學習現代繪畫藝術,使自己的傳統民族藝術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科左後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批准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由過去救助性保護逐步轉為生產性保護。該中心在大青溝旅遊區籌建了300平方米的馬具文化展示廳,已製作整套馬鞍50餘個,並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向遊人展示。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套格敦白乙在帶領徒弟製作馬具。

民俗文化

上海廟為更好的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對非遺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帶徒學藝、培訓學習、整理有關非物質資料、展演展示,以及資助生活困難的民間老藝人,上海廟鎮設立了嘎查村非物質遺產保護基地。
開展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培訓工作。各嘎查組織農曆二月二祭駝節、鄂爾多斯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表演、鄂托克前旗長調民歌表演和那達慕等活動,通過演唱、演出和展示等方式,豐富農牧民的民族文化生活,營造了積極、健康、文明的業餘活動氛圍。
這1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民間文學11項,包括祝讚詞、王昭君傳說、嘎達梅林等;民間音樂22項,包括爬山調漫瀚調口簧等;民間舞蹈12項,包括呼圖格沁、腦閣、查瑪、盅子舞等;傳統戲劇5項,包括皮影戲、東北二人轉等;曲藝5項,包括好來寶、八角鼓等;雜技與競技16項,包括冰上阿日嘎、蒙古象棋、蒙古族賽駝;民間美術7項,包括蒙古族圖案、和林格爾剪紙等;傳統手工技藝12項,包括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蒙古包;傳統醫藥4項,包括蒙醫藥等;民俗46項,包括蒙古族服飾、詐瑪宴等。

技藝榮譽

閉幕式晚會上,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先後向參展單位和傳承人頒發了“優秀組織獎”、“展品獎”和“傳承人展示紀念獎”。其中,“優秀組織獎”32個,分別授予了31個參展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局。“展品獎”分金獎、銀獎和銅獎,濰坊風箏製作技藝“龍頭蜈蚣”、北京雕漆技藝“剔紅聽濤圖”中堂掛屏、內蒙古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馬鞍”等37件作品榮獲金獎,山東魯繡髮絲繡“鵲華秋色”、新疆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卡龍”等84件作品榮獲銀獎,西藏藏香製作技藝“直貢藏香”等69件作品榮獲銅獎。“傳承人展示紀念獎”授予了參加本次博覽會的277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傳承人

內蒙古多倫縣有個“馬痴”他叫馬東升,他不僅愛馬如命,而且因收藏馬具不惜高築債台。
馬東升雖然已過知天命之年,但是看起來穩健、敦厚,少言寡語,而他和他的馬具博物館卻是多倫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多倫因康熙會盟並敕建匯宗寺而成為漠南商埠和藏傳佛教聖地,歷史的烙印在今天的大街小巷中依然可以找到。馬東升的馬具博物館利用的是與匯宗寺同時興建的一處商號,雖歷經300年滄桑,失去當年的雍容華貴,卻古樸厚重。和裡面錯落有致擺放著的各個朝代的馬具渾然一體,共同釋放著北方遊牧民族粗獷豪放奔騰的文化氣息。
馬東升的多倫馬具博物館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註冊僅僅3年,但為了這座夢寐以求的馬具博物館,他差不多耗盡了半生心血。
馬東升是穆斯林,先輩就在多倫經商。穆斯林愛馬的程度不亞於蒙古族。馬東升的祖輩在經商的同時也大都有馴馬、壓馬、蹓馬的雅好。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養馬,家家戶戶也都有馬具,馬和馬具極其自然地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顯不出有多么重要。然而,當馬和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的時候,馬具及其蘊涵的文化也就顯得彌足珍貴了。馬東升驀然間感到一副歷史重擔壓在自己肩上,從那一刻起,他把收藏以馬鞍子為代表的馬具作為一種文化責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堅持多年的所得是不同歷史時期的300多套馬鞍和3000多件各種馬具。據說,收藏一副馬鞍容易,而收藏一套馬鞍則相當不易,因為一套完整的馬鞍包括馬鐙馬棒馬鞭馬韉等上百件裝飾。
歷史上,多倫不僅是各種名馬的交易市場,同時也是馬具的生產基地。鼎盛時期,多倫加工馬鞍子的作坊達50多家,名品達30多種。多倫製作馬鞍具的工匠大都祖傳,全憑眼力和經驗,做出的馬鞍工藝考究、造型美觀、堅固耐用、乘坐舒適。有人曾經做過試驗,先在馬背上墊上一張麻紙,然後備上出自多倫工匠之手的鞍韉縱馬馳騁,卸下鞍韉後麻紙完好如初。
馬東升雖不善言辭,但談起多倫的馬鞍生產及其蘊涵的文化卻是口若懸河,如數家珍。他把一副馬鞍立起來,左鞍板上“天興號”三個大字赫然入目,他說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商標。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多倫曾經輝煌的馬鞍具製作工藝幾近失傳,只有67歲的老工匠趙秀文等極少數人還在執著地堅持。
馬東升的收藏中有兩副馬鞍與清朝皇帝和藏傳佛教有關,堪稱稀世珍寶。年代較早的那副馬鞍為鐵鎏金,從前橋圖案分析是皇帝檢閱軍隊或出征作戰時所用,前橋上方中間是法輪,兩側是兩隻較為抽象的碩鹿,下方是二龍戲珠,整個前橋以纏枝連紋相裝飾,富麗堂皇。清初,戰爭頻繁,皇帝經常御駕親征,這副馬鞍寓意佛祖保佑皇帝出征平安吉祥,可能是佛教高僧進獻的貢品。另一副馬鞍雖然也是貢品,但做工和寓意略有不同,銀鎏金的前橋裝飾鑲嵌兩條栩栩如生的金龍,每隻龍爪都抓著一個藏傳佛教的法器,兩個龍嘴之間是造型逼真的寶瓶,變“二龍戲珠”為“二龍戲寶”。寶瓶喻“佛法深厚堅強,聚福智圓滿充足,如寶瓶般無散無漏”,這種把豐富的藏傳佛教文化集中體現在一副馬鞍前橋之上獨具匠心的設計和製作,堪稱精品。
如果上述兩副馬鞍中能夠讀出政治、軍事和宗教,那么普通牧民使用的馬鞍中所反映的則是信仰、圖騰、智慧、虔誠和生活。在馬東升的收藏中,有一副別具一格的馬鞍,它既沒鑲金也沒嵌銀,其獨特之處在於前橋是一隻惟妙惟肖的狼頭,畫、刻、雕、染都是牧民所為,這是牧民心理的直觀反映,也是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馬東升收藏的馬鐙同樣釋放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遼代時戰爭頻發,戰敗和被俘司空見慣。馬東升的收藏中有幾副遼代青銅竹節型馬鐙,其寓意是“不管戰敗還是被俘,都要像竹一樣有氣節,而不能變節”。
馬東升有一個大志向,那就是建一座中國規模最大、類型最全的馬具博物館。為了這個夢想,他生活得很清苦也很拮据。他和愛人每月近萬元的工資大都用於支付因收藏馬具而築起債台的高額利息。但他活得又很幸福,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多倫縣委、縣政府的認可,在建中的文化產業園區為他規劃出3000平方米的馬具博物館。他說,新館落成,夢想實現是指日可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