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勒津

蒙古勒津,明代東蒙古右翼部落。明人譯作滿官嗔、滿冠正、莽觀鎮、猛古振等,清代亦譯作蒙郭勒津、蒙古爾濟、蒙古真等。一說源於《蒙古秘史》中的忙豁勒真。明代,初見於《蒙古源流》中阿蘇特部領主阿魯台與瓦剌領主脫歡爭霸時期,即永樂(1403—1424)間,由阿魯台弟蒙克拜率領。蒙克拜曾建議阿魯台妻將俘獲的脫歡致殘,以除後患。阿魯台敗亡後,被瓦剌征服。正統四年(1439),蒙克拜被脫歡子也先殺死。成化十一年(1475),滿都魯即汗位後,該部領主為脫羅乾及其子火篩,服屬滿都魯。弘治十三年(1500),火篩率部入河套,以該部為核心,形成東蒙古右翼三萬戶之一,其名稱與“十二土默特”通用。火篩尚滿都魯次女伊錫克公主,稱塔布囊,並撫養了達延汗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正德五年(1510),達延汗敗右翼,統一六萬戶,封巴爾斯博羅特為右翼三萬戶濟農。濟農次子俺答乘勢占據土默特萬戶,該部歸屬俺答,並隨之以豐州灘為基地,遊牧於黃河、陰山之間。後該部由俺答孫把漢那吉繼承。明末,其一部隨俺答曾孫鄂木布楚琥爾東遷,居今遼寧阜新地區,清代行政建制為“土默特左翼旗”,民間仍自稱“蒙郭勒津和碩(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