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豬籠草

葫蘆豬籠草

葫蘆豬籠草原產於菲律賓,它是生長在海拔1000~2000m的山地森林中的高地豬籠草。葫蘆豬籠草,常附生在灌木中。是一種中等大小的豬籠草,莖1米-2米。袋口水平,口下方稍稍變細。下部突然膨大。他可以結出很多的捕蟲囊,成熟時可達9英寸高,綠色或淡紅色,有些帶有深紅色的條紋。雖易栽培,但莖不易生長,難於繁殖。

葫蘆豬籠草與布凱豬籠草(N. burkei)和辛布亞豬籠草N. sibuyanensis)間存在近緣關係。但可通過捕蟲籠中部的形狀、較小的籠口和一般較窄的唇來區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葫蘆豬籠草
  • 外文名:Nepenthes ventricosa
  • 原產於:菲律賓
  • 生長海拔:1000~2000m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瓶子草目 
  • 豬籠草科
  • 豬籠草屬
簡介,生物學特性,繁殖與栽培,繁殖,栽培,常見問題及對策,施肥,病蟲害,

簡介

葫蘆豬籠草為原產於印度的N.Khasiana與N.gracilis雜交後代,1963年由杜米尼氏育成發表,是最耐低溫的一種,栽培較普遍。捕蟲囊綠色,下部膨大,狀如葫蘆,因而得名。
奶油葫蘆豬籠草奶油葫蘆豬籠草

生物學特性

蔓生,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生長良好。冬天保持溫度15攝氏度以上。葉的先端開成捕蟲囊,為葉中肋的變形,其形狀為葫蘆形,囊中分泌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將跌落囊中的昆蟲消化分解,化為養分吸收。雌雄異株,花不美。

繁殖與栽培

繁殖

可用扦插或高壓方法繁殖,尤以扦插較為實用。5-6月先切下莖,切除先端軟弱部分,取中間各兩節作插穗,包紮水苔後種於盆中,保持多濕狀態,約1個月便會髮根。高壓在生長旺季進行,用刀片割傷葉腋的下方,包紮水苔,待髮根後切下另種。此外,還可以用種子繁殖,因為是雌雄異株,要成片種植才能結籽。

栽培

生長適溫為25-30攝氏度,最宜在溫室中栽培。喜多濕環境,晝間要行2-3次的噴霧。盛夏在半蔭下,其餘時間均可充分置於陽光下栽培。冬季如無加溫設備,則在秋末後逐漸減少水肥,以增強其抵抗力。

常見問題及對策

不長捕蟲袋。
在低溫、空氣濕度低的環境中難長袋。另外肥料太多、經常觸摸也難長袋。因為莖長得太長,袋難生長。,所以在生長期,把莖5或6節以上部分剪掉,使之長出側芽,側枝的葉易生出袋來。

施肥

5-9月施1-2次緩效肥,再加上每月施1-2次稀薄液肥。

病蟲害

注意防止介殼蟲、蚜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