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政

董邦政,字克平,號北山,別號劍谷山人,1500年(明朝弘治十三年)3月生於現今陽信縣商店鎮大董家村的一個顯宦家庭。他的父親董琦,曾任河南布政司參議,官居四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邦政
  • 別名:劍谷山人
  • 國籍:中國
  • 性別:男
簡介,六合剿匪,兩保上海,功高取忌遭奸臣陷害,公論自明名振江南士林,

簡介

董邦政小時候便胸有大志,有一次與一群小朋友做遊戲,竟將他父親的官轎抬了出來,並打出了他父親的黃蓋(一種儀仗)。董琦責罵他說:“你是什麼人,怎么敢動用官家的儀仗?”小邦政昂然答道:“我怎么就不能用官家的儀仗?將來我還要做更大的官呢!”董琦由此覺得這個孩子能成大器,便經常帶在身邊,著力培訓。
少年董邦政“天資英敏,為文不落蹊徑”(《陽信董氏族譜》),在縣學裡考試,屢屢拔得頭籌。然而,造化弄人,聰明好學、學兼文武的董邦政卻沒有走上一條讀書做官的坦途,他在科舉考場上屢屢失利,直到1549年才被推薦赴京“省試”,拔為貢生。同年底,董邦政被任命為應天府六合縣知縣,開始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宦遊生涯。

六合剿匪

1550年4月,董邦政到達六合上任。
六合緊臨南京,背靠長江,是當時的南北水路要衝。然而,當時的六合經濟凋敝、治安混亂,打擊匪寇成為董邦政上任後的一項主要任務。
對六合境內的匪寇,董邦政採取了撫剿並重的策略:對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小農,採取招撫政策;對那些惡貫滿盈的慣匪則堅決予以打擊。到任不久,董邦政帶少量兵丁在瓜埠(六和地名)巡江,“江賊”乘五艘大船掩殺過來,氣焰十分囂張。隨從官兵都驚懼不已,董邦政則從容鎮定,與一名老家人駕一葉扁舟,奮勇而上。但見“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十餘名江匪應弦而倒。老家人也“且罵且射”,表現十分勇敢。江寇見勢敗退。董邦政第一次剿匪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六合的匪患從此慢慢消失了。

兩保上海

1553年,董邦政因為在六合的政績突出,特別是在剿匪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提升為蘇松海防道僉事,駐所就在上海。
上海自宋末建鎮,元初設縣。明中葉後,朝政腐敗,海防鬆弛,邊境空虛,倭患日甚。上海地處東海,更是深受倭害,民無寧日。因此,吏部調董邦政到上海的目的就是“專以蘇松剿寇”。
董邦政是在1553年10月到任的。1554年正月,倭首蕭顯就率領數千名倭寇進犯。他們在打敗黃浦江中的崇明水師後,溯江而上,直逼上海縣城東門。恰在此時,剛剛築起時間不長的上海縣城城牆連倒4處,共40餘丈,形勢萬分危急。董邦政臨危不亂,親自登城指揮軍民以門板等迅速堵住缺口,晝夜據城死守。其中,城東南角缺口處的戰鬥尤其激烈,200多名倭寇頭頂門板渡過護城河,眼看就要衝入城內。危急時刻,董邦政率兵趕到,他舉起“鳥嘴火銃”打死一名倭寇,隨後又部署手下用鳥嘴火銃逐一瞄準射擊,迫使倭寇攻城不得,無功而返。就這樣,上海軍民在董邦政的指揮下,苦戰18天,打退了倭寇的一次次進攻,力保城池不失,取得了第一次上海保衛戰的勝利。
同年4月,倭寇4萬餘人圍攻上海縣城,第二次上海保衛戰爆發。這次戰鬥長達40多天,董邦政一直不解盔甲,天天都冒著風雨率軍拒敵。前後經過70餘次戰鬥,倭寇傷亡慘重,倉皇敗退。上海市民因此深受感動,特立“僉憲董公保障上海縣碑”以志紀念。經過兩次大的戰鬥以及其它百餘次戰鬥,後倭寇中“有識其旗幟者”,就說“此董將軍也”,往往不戰而逸。

功高取忌遭奸臣陷害

董邦政在出任蘇松海防道僉事期間所參加的有影響的戰鬥還有“陽家橋戰鬥”。據《明實錄》記載,這次戰鬥發生在1555年8月。當時一股倭寇從浙江沿海登入,然後屢屢突破封鎖,一直向內地燒殺劫掠。董邦政與抗倭名將俞大猷在蘇州附近捕捉到流竄到此地的這股海盜的蹤跡,然後水路合擊,殲敵大半。隨後,董邦政又在陽家橋設伏,最終將這群橫行千里、殺人數千的海盜全部殲滅。關於董邦政在這次戰鬥中的表現,小說家蔡東藩在《明史演義》中也有過描述。他在第六十四回寫道:應天巡撫曹邦輔,亟督兵出剿,與寇相遇,僉事董邦政,怒馬突陣,連斬賊首十餘級。
然而,正是這一大捷,卻讓董邦政受到奸臣陷害。原來,此時奸相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正奉命“祭告海神,因察賊情”,他看到董邦政、俞大猷和曹邦輔(時任蘇松巡撫)大破倭寇,就想把功勞據為己有,不想曹邦輔已經趕在他的前面向朝廷報捷。冒功不成的趙文華於是自行組織人馬攻擊倭寇在陶宅(上海附近地名)的老巢,結果死傷慘重,大敗而歸。趙文華因此惱羞成怒,捏造一個“避難就易”的罪名將三人告到嘉靖皇帝那裡,董邦政於是被捉拿入獄,俞大猷和曹邦輔也同時受到處罰。

公論自明名振江南士林

面對嚴嵩、趙文華的淫威,12位上海士紳聯名上書,力保董邦政。當時地位僅在嚴嵩之下的文淵閣大學士徐階和另一抗倭名將任環,也向董邦政寫信表示慰問並為他打抱不平。面對朝野上下的一致輿論,董邦政被以“戴罪立功”處置。儘管受到這樣不公正的待遇,但“戴罪”在身的董邦政依然“殺賊”勇氣不減。從1556年3月23日至4月20日,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率兵或會同其他各部,與倭寇作戰5次,殲敵228名,繳獲各種器物600多件。董邦政因此也被免除罪名,官復原職。
董邦政在上海任職期間,正是蘇松及上海地區倭患最為嚴重的時候,他在上海以及其它地方指揮或參與的戰事,不僅與上海的御倭經過有關,也直接與當時整個御倭局勢有關,特別是幾次大規模行動的結果,更是影響了形勢的發展。時任總督直隸、浙江、福建軍務的胡宗憲在奏報中稱:以往“松江沿海一帶,如柘林、浦東等處,每為賊巢屯住。今據報,目下並無一賊,民頗安生,此實將士用命之所致。”自1556年下半年以後,上海地區的倭患逐漸緩和,並再未發生過倭寇的大規模圍城、攻城事件。
對於董邦政在上海地區的御倭事跡,當時被稱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曾在1558年董邦政進京為嘉靖皇帝賀壽時寫過一首詩《送董北山邦政入賀》:
三年仗鉞古婁東,獻壽俄看紫覲宮。
龔遂暫辭渤海郡,漢廷應首穎川功。
萬方玉帛看王會,千里舟車犯朔風。
白髮野人難自別,漫梯高閣送飛鴻。
詩中文徵明用漢代名臣龔遂、晁錯比喻董邦政,極盡推崇之能事,董邦政在江南士林的聲望,由此可見一斑。
需要說明的是,1559年5月,隨著趙文華因罪入獄,董邦政終於再次得到重用,被提升為山西按察司僉事分巡冀北道,官至四品。但僅過了兩年多時間,他又遭奸臣陷害而被降職。一直期望能夠“忠君庇民”的董邦政,在報國無門之後憤然歸隱於家鄉陽信私人園林“長春園”,並於1581年終老故里,享年8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