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鄉

董王鄉位於羅甸縣西北部,距縣城64公里,西與紫雲縣接壤,南接交硯鄉木引鄉,東與本縣羅沙鄉隔河相望,北與長順縣敦操鄉和惠水縣打引鄉相鄰。全鄉總面積8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520.38畝(田552.89畝,土6998.49畝)。平均海拔839米,年均氣溫16.3℃ ,年平均降雨量1180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董王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羅甸縣西北部
  • 面積:85.7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7520.38畝
歷史沿革,經濟建設,扶貧開發,

歷史沿革

前清時期資料佚失無從考,民國年間設董王保,轄今過高、油煙兩村及屯腳村部分組共18個自然寨,隸屬大龍鄉(今交硯鄉)治下;油鬧(撈)、皮桶、打窖等村寨設油鬧保同屬大龍鄉管轄;油尖保(含今油尖、尖坡、打改、交足等村寨和今屯腳村屯腳、大墳山2個自然寨)屬羅沙鄉(今羅沙鄉)管轄。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2月設鄉,董王保改設董王鄉,油尖保改設油尖鄉、油鬧保改設油鬧鄉,三鄉同屬邊陽區管理。1955年8月,撤油尖鄉併入董王鄉,政府駐地也由今過高二組搬遷至現址。後歷經人民公社、大躍進、文革等時期,三鄉撤撤併並。
至1991年3月,油鬧撤鄉併入董王鄉。董王鄉始轄今10村50組58個自然寨,2007年末,全鄉共轄10個行政村50個組2132戶9429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89%,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邊遠貧困鄉。
董王鄉董王鄉

經濟建設

2007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285元,人均吃糧達439公斤,全鄉農村貧困人口由2002年的6268人下降到1624人,極貧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17.22%。
新階段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董王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州、縣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牢記“兩個務必”,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發揚大關精神,艱苦奮鬥,紮實苦幹,奮力拚搏,使全鄉水、電、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雜苞、脫毒洋芋、核桃、畜牧養殖、勞務輸出為主的民眾增產增收的工作進一步推行,董王這個典型的麻山鄉正在發生著歷史的變遷。

扶貧開發

抓好貧困人口摸底工作
董王鄉屬省定一類貧困鄉,農民民眾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在2003-2005年雖然開展了扶貧攻堅,使人民民眾的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但我們應該看到,董王現在的情況是農民民眾文化素質較底,發展意識不強,等、靠、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加上現在物價上漲,農村收入來源單一,農民因病、因災、因學返貧的事象時有發生。
所以,鄉黨委政府要求各村駐村幹部、村兩委在日常工作中,要對各自所在的村貧困農戶做到情況清,底數明,為下步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
扶貧先扶智
2011年9月21日,縣法院楊存良院長帶領縣水利局、縣科協、人行深入董王鄉開展四幫四促工作。在與民眾和村組幹部交談中,了解到交足國小教學點活動場所差,師生飲水困難的這一情況後,縣水利局當場表態出資30000元幫助該校硬化學生活動場所,修建一個水池,解決師生無活動場所和飲水難問題。
楊存良院長還要求,交足雖然條件差,文化素質較低,對村級經濟發展影響較大,所以,我們在以後的扶貧工作中,要重點作好智力開發工作,提高人民民眾文化素質。
董王鄉董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