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漢高昌侯)

董永(漢高昌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董永,西漢時出生在西溪鎮丹陽里(又名千乘)的董家舍。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稍長,下田勞動,贍養父親。因家貧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時,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董永孝賢被列入漢“二十四孝”之一,廣為傳頌。

曹植著《靈芝篇》是第一部描寫董永的詩。

基本介紹

  • 本名:董永
  • 別稱:高昌侯
  • 所處時代:西漢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千乘郡(今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成就:《二十四孝》中賣身葬父的主角
人物淵源,漢高昌侯,公園,民間故事,人物文獻,詩文翻譯,字詞注釋,導讀,傳說故事,歷史考證,人物爭議,兒子,出生地,影視形象,

人物淵源

漢高昌侯

高昌,地名。西漢武帝始屬千乘郡(今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西漢末年有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後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因為董武的父親董宏行為奸佞邪惡,朝廷剝奪董武父子爵位。27年之後,東漢光武帝建武2年(公元26年)董武子董永又被朝廷再度封為高昌侯。

公園

天仙配的故事婦孺皆知,它發源於孝感。
位於孝感市孝南區中心地段的董永公園,以漢朝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七仙女下凡配為夫妻的神奇故事為主題,匯集了孝感境內有關“天仙配”故事的文物古蹟。園內用亭、台、樓、閣、橋、榭組成的仿古建築群,在山和水的映襯下,別有一番趣味。
傳說
園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棵樹冠如蓬、滿身披綠的槐蔭古樹,正是它見證了董永與七仙女的百日姻緣。相傳王母娘娘的七姑娘思凡,看中孝子董永,於是讓槐蔭樹做媒,嫁配董永。董永說:“啞巴樹怎能開口?”七仙女說:“大樹不開口,各自兩分手;大樹若開口,姻緣天配就。”接著,他們雙雙跪拜,槐蔭古樹因感動而開口說話。不料,老槐蔭激動之餘說錯一字,將“百年合好”說成“百日合好”,使得董永和七仙女僅有百日緣分。民間俗語“一夜夫妻百日恩”,就是從這裡傳開的。 離槐蔭樹不遠處有孝子祠,祠內有正方形小院,院中矗立著董永和七仙女攜手挽臂的玉白色雕像。祠的正廳懸掛載有董永生平的橫匾,陳列有關於董永的文物、碑帖、族譜、名人字畫等。出祠往北,越過百步梯,可到升仙台,傳說七仙女就是從這裡被迫升天而離開人間。從升仙台,走過小橋,來到“瑤池仙境”。池中島上,七個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仙女塑像爭美鬥豔。瑤池對面是一座鴛鴦樓,依水而建,樓上有一對相互依偎的亭台。此樓相傳是董永和七仙女婚後居住的地方。與鴛鴦樓相對的是一座米粒形的飯山,周圍有董永碑、理絲橋、清風亭、煙雨亭等景點。
景點
孝感市董永公園,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孝感市城區槐蔭大道東段,距武漢市60公里。孝感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一九八四年建成,占地75畝,分為三個區域。
園內有孝子祠、仙女池、槐蔭樹、鴛鴦樓、理絲橋、滌絲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點12處。
位於公園中部的“孝子祠”,屋頂青色古瓦,門院粉壁花牆,院內正廳坐北向南,多開的雕花門屏,四周花卉盆景,古色古香協調勻稱,祠正堂立著記載董永生平的橫匾,兩旁陳列著有關的文物、碑石、族譜和名人字畫。
“瑤池仙境”,再現了七仙女下凡前,在瑤池沐浴梳妝的情景,七姐妹白玉似的仙姿塑像,在池中島上神態各異,含情脈脈,個個栩栩如生。公園內有“槐蔭古樹”、“理絲橋畔”、“鴛鴦樓台”一組景點。
園中左側有一米粒形土山,周圍十三個土丘。後稱此山名“飯山”。
公園後門處,有一馬鞍形的山丘,上山台階謂“百步梯”,直到“升仙台”山頂,有一鏤花香爐,相傳七姐在滿工回家途中,被迫上“百步梯”到“升仙台”,憑藉裊裊青煙,含恨離別人間。這裡四周環水,山洞構築曲徑通幽,崎嶇小路和橋、函、亭、景相間。在“升仙台”上可觀公園全景。
來源
董永的故事,二千多年在民間久傳不衰,洋溢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公園把流傳故事、遺址、遺蹟溶於亭台樓閣、山水橋石之中,引起遊人的無窮遐想,深受遊客的讚譽。
人們大都認為,孝感地名來源於董永賣身葬父、孝心感動天地的故事,其實也不盡然,因為舊時孝感縣內有名的孝子非常多。
孝為百德之首,孝廉出忠臣。孝不是文化糟粕,也永不過時。
孝是中華民族文化最燦爛的部分,是和諧社會最穩定的基石。
孝感是孝子之鄉,是以孝感天的地方。
孝感最早建縣於454年,初名孝昌,924年更名為孝感。《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述:“南朝宋析置孝昌縣,以孝子董黯立名,後唐避諱改曰孝感。”董黯,東漢名孝子,祖籍浙江,漢和帝委官不做,後遷居原孝感縣北吉陽(現廣水市南有吉陽山)。另外,傳說孟宗的故鄉也在孝感市北青山鄉(現孝昌縣周巷鎮有哭竹巷),孟宗,古廿四孝之一,三國時吳國江夏人,其母病重,想喝筍湯,但時值隆冬,何處尋筍?孟宗便荷鋤上山搜尋無果,大哭,感動了上蒼,於是竹筍就有了———這就是民間盛傳的“孟宗哭竹冬筍發”的故事,雖是故事,但孟宗(?-271年)卻確有其人,孟宗曾任三國時東吳的司空,為避吳主孫皓(字元宗)的字諱,更名為孟仁。

民間故事

董永民間故事最初只是漢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事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歷史卻選擇了董永作為社會孝觀念宣傳的典範,一直流傳至今。在流傳過程中董永故事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漸漸由孝子故事演變為愛情故事。從民間故事的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出民眾的感情與想像的巨大作用。
兩千年以來,“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的原生結構模型雖無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孝感地區傳承的《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是一件優秀的民間口頭語言藝術作品。關於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國孝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間現實巧妙融合的優美藝術作品。它在孝感深深紮根,發育成熟。
傳說董永本為千乘人(今山東博興),但早在漢代即遷移至孝感安家落戶,這不僅有史籍記載,且與孝感這一地名的由來緊密相關,還有孝感地區至今遺留的許多遺蹟、地名和民俗可資佐證;作為一件口頭語言藝術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區的崇尚孝道的民間文化生態中,才發育成熟,既凸現孝道主題,又富有民間生活情趣,並通過說唱、戲曲等多種樣式的藝術創造走向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優美動人的“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主要價值在兩個方面。第一,有關這個故事傳說的歷史資料和文學資料蘊涵著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包括倫理道德、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豐富信息,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第二,該故事傳說所頌揚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仍具有現實實踐價值。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民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人物文獻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婦為我織縑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詩文翻譯

漢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時就死了母親,和父親住在一起。(父子一起)盡力種地,(董永)用小車載著父親,自己跟在後面。父親死了,沒有什麼東西埋葬,就自己賣身為奴,用(賣身的錢)供辦喪事用。主人知道他賢能,給了他一萬錢而且打發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喪之禮,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僕。在道上碰見一個女子對他說:“(我)願意做你的妻子。”於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對董永說:“(我)把錢給了你了。”董永說:“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雖然是貧窮無知的人,一定要勤勞服侍盡心盡力,來報答您的大德。”主人說:“(這)婦女會做什麼?”董永說:“會織。”主人說:“一定要這樣的話,只讓你的妻子替我織一百匹細絹(就行)。”於是,董永的妻子給主人家織絹,十天織完了。女子出了門,對董永說:“我是天上的負責紡織的仙女。因為你最孝順,天帝讓我幫助你償還債務罷了。”說完升上高空而離去,不知到哪兒去了。

字詞注釋

選自《搜神記》。
偏孤:年幼時死去了母親。
肆力:盡力,極力。
田畝:種地。
鹿車:古時候一種小車。
遣:打發走。
俱:一起。
藏:收葬。 收藏:收養。
小人:貧窮無知的人。
爾:這樣,如此。
縑:細絹。
緣:因為。
凌空:升向空中。
勤服:勤勞服侍。
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
供其奴職:再去做主人的奴僕。

導讀

這一神話故事選自《搜神記》,講了董永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從小勤勞,孝敬,為安葬其父,“自賣為奴”,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董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是盡孝盡職的重要一筆,引出道逢一婦人,願做他妻,“遂與之俱”一事。而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是遂董永孝敬之願。所以故事最後由天之織女道出“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

傳說故事

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
傳奇故事
西溪,為始建於西漢中葉的一個古鎮,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而與這個傳奇故事有關的地名傳說卻更為當地民眾所津津樂道,久傳不衰。
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裡。早在南宋時的《方輿勝覽》中就有記載:“海陵西溪鎮,漢孝子董永故居。”清嘉慶《東台縣誌》詳載:“漢董永,西溪鎮人,父亡,貧無以葬,從人貸錢一萬,以身作傭……”。所以說“董家舍”與董永有關是有一定依據的。
西溪鎮北有一水塘,叫“鳳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傳說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常來此沐浴。鳳凰池後建有“天女廟”(久廢)。西溪西南面有一村莊叫“鶴落土侖”,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乘鶴下凡之處,得名“鶴土侖,即今台南鎮社東村,東莊叫“鶴東”,西莊叫“鶴西”。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天長日久,十八里河口旁邊的村莊也成了“河口”村(今屬台南鎮)。
西溪西廣福寺後院內有一口古井,叫“繅絲井”,大旱之年不涸,傳說是七仙女當年為幫助董永贖身而替曹長者家織300匹雲錦時汲水繅絲的一口井。清嘉慶《東台縣誌》載:“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極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長丈余,人以為仙跡雲”。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巡宰李誠蒞臨西溪,查看了這個遺蹟,建亭其上。當年九月亭建成,堅樸實得宜。亭的樑柱上還雕刻著水藻形的花紋。興化顧繁在亭上作《繅絲井亭記》。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檢劉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記。日軍入侵前,井上還有涼亭,四角凌雲,翼然欲飛;井旁石碑上有亭記,日軍入侵後,亭毀井存。傳說,董永和七仙女一月還清了曹長者的債務後,夫婦來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於“寒窯”,從此過上了男耕女織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現為廣山鎮新生村。
數月後,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繡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一隻落河東,一隻落河西,落鞋處分別得名“東鞋莊”和“西鞋莊”,兩莊又合稱“雙鞋莊”。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將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釵向地面劃出一條河,阻擋住追趕的董永,並用雙釵插地,鑿成兩口井,一井河東,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絕別,永無相見之日。後人為懷念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為井取名“雙釵井”,又名“金釵井”;為河取名“辭郎河”。
辭郎河邊有個村落,得名“辭郎莊”(今屬廣山鎮)。七仙女別董永凌雲而去,後人在河上建“鳳升橋”,俗稱“南倉橋”(即今牛橋,舊曾為西溪第一橋)旁邊建“凌雲亭”,亭久圮。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難容,她只好忍痛把兒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樹下,託夢囑董永領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頭”(今為台南鎮杜沈村)。董永得到兒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來到老槐樹旁遠眺,遙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歸,全家團聚,董永佇立之處便得名“殷莊”,今屬廣山鎮。
董永廟
董永死後,後人有感於董永的孝心,為其建“董孝賢祠”,又稱“董永廟”。有磚牆瓦蓋四合院十餘間,祠內供董永塑像,四時香火不斷。院內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為:“漢董孝子諱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為了永久紀念董永,並將當地村莊取名“董家土侖”,後又改為“董賢鄉”,現為台南鎮“董賢村”。
另一版本故事
東漢時人,據歷代縣誌及《大清一統志》所記,均載為樂安縣(今濱州博興縣)人。
董永早年喪母,與父親董還如相依為命,以種田為生。董永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過著父子相依為命的生活。靈帝中平年間 (184~189年),山東青州黃巾起義,渤海騷動,董永隨父親為避亂遷徙至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一帶),後又流寓安陸(今湖北省孝感市)。董永的父親病亡,無力埋葬,向人借錢1萬,言定日後做財主的奴僕,以身抵債。董永扶亡父靈柩回鄉,葬於城北。在返回償債途中, 路遇一女子,願做董永的妻子。二人同至財主家,女子一月之內為主家織絹300匹,償還了欠債。三國時詩人曹植的《靈芝篇》單詠此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慵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對於董永妻的所為,民國廿四年《續修廣饒縣誌》說:“抑古俠女者流之行徑”。
明嘉靖三年(1524年),鄉賢祠內即供有董永的牌位,後又在太和村建董永祠,董氏後裔歲時致祭。董永後裔分三支,長支在太和村,存有董永影像;有一支遷居博興縣壟注河村,故董永墓在壟注河。
傳說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
1950年,這個傳說有賴於安慶拍攝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而大揚於天下,黃梅戲是產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的主要地方戲曲。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更是擴大了這個傳說在當代生活中的影響度。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傳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的來源則不甚清楚,一般認為故事成型於戲曲勝地懷寧黃梅山區流行的傳奇《董永遇仙》。董永一角是來源於歷史人物還僅是傳說人物?唐宋以來,博興、廣饒、孝感、丹陽、東台、通州、蒲州、河間、[2]汝南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蹟,可見人們並不認為董永是可考的歷史人物。至於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將之混同為織女,到頭來,董永與牛郎之間的關係便難以理清。
董永遇仙傳說發生於東漢中葉,支持這個結論的可靠材料過去只發現了三條,第一條見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的武梁祠石刻,該石刻上有董永孝養父親的畫像,但是畫像中還沒有出現仙女的蹤影。第二條是魏曹植樂府詩《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第三條見於東晉乾寶《搜神記》卷1:“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那女子要與他成親,董永推脫不了,便一同來到主人家。婦人“能織”,“一旬織縑百匹”。幫助董永償清債務後,便與之告別了。臨行之時,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償債爾。”
在中原,關於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很多很多,而在豫南的駐馬店市,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故事,似乎更具有人性味。
據說董永的老家在山東青州,因為兵災,母親不幸死去。臨死前,母親囑咐董永,趕快用車子推著父親回到中原去,到姥娘家生活。董永就用小推車推著父親,一路顛沛流離來到了汝南郡。由於父親體弱多病,加上長途勞累,一進汝南便撒手人寰。董永身上沒有一分錢,為了埋葬父親,最後董永把自己賣給了財主裴氏,用賣自己的銀子埋葬了父親。
董永向姥娘家趕去的時候,走到村南邊的一座小石橋上,橋上站著一位美麗的姑娘。董永問,你攔我做什麼?姑娘嫣然一笑說,我要嫁給你,和你做夫妻。姑娘的話把董永嚇得魂飛魄散,趕忙調頭下橋,繞到村後進村。誰知迎面又碰上了那位姑娘攔住去路,董永千般央求,讓姑娘放過自己。姑娘爽快地說,我是王母娘娘的七女兒,叫七仙女,在天上看到你賣身行孝的事,我很感動。如今世上很難找到像你這樣孝順的人了。所以,我背著爹娘來到凡間,下嫁給你,幫你還債。
一席話說得董永感激萬分,再三思量,遂決定帶姑娘回姥娘家成親。成親後的董永和七仙女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很快就還清了裴財主的錢,並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董仲。
後來,董永與七仙女在村前相會的地方,叫前董會,在村後相會的地方叫後董會。二人相會的石橋,叫遇仙橋,據說橋上還留有七仙女的腳印。
如今,在駐馬店市的宿鴨湖西岸,仍有前董會後董會這兩個自然村,村裡的人們仍堅信這裡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相會的地方。

歷史考證

歷代史料的四個董永:
其實,董永是實有其人的。筆者發現,歷代史料中至少記錄了四個名叫董永的人。第一個董永記在《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後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27年之後,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復封被王莽所廢的西漢故侯時,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漢書》明確記載,董永生活於“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記在《表》中,且非常簡略:“侯永紹封”,歷來不為人所知。第二個董永生活在東漢末年。最早記下這個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見於南宋人婁機所撰的《漢隸字原》卷1:“孟郁堯廟碑陰。碑云:刊碑勒諜。碑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歷所終之官,獨有一董永為異姓。”若此碑文所錄不誤,可以確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東曹縣(濟陰)之地有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鄉紳董永其人。第三個董永在唐代,《新唐書·孝友傳》記載河間有一個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個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傳》的傳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親叫董永。
以上四個董永,只有兩漢之間的那個董永最有可能是傳說主角的歷史原型。董武被廢后不久,正逢亂世,山東猶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艱難自不必說,即所謂“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所謂“遭”家貧,只能說明原先董永並不家貧,後來因發生變故,所以致貧;如若原就貧寒,父老豈有“遺財”?董永在貧寒中能“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體現。
高昌侯董永與傳說中的董永
之間至少有五點重要的吻合之處:(一)二人姓名相同。(二)從時間上看,前者與武梁祠壁畫,曹植、乾寶的記載均不矛盾。(三)從地點上看,前者與武梁祠畫像題記、乾寶《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皆為“千乘人”。(四)二人都與“孝”有關。儘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筆者的推測,但“孝”作為高昌侯的傳家寶卻是史實,所以這種推測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條件有相似之處。高昌侯董永在父親被廢之後、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貧寒生活經歷;傳說中董永家境本來似乎不貧,後來才破財。因此可以認為,董永遇仙傳說極有可能是以兩漢之間的歷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實為材料,雜糅東漢時期的神仙觀念而形成的。因後人不知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真,以致到了東晉時,乾寶只聽說董永“少偏孤,與父居”的故事,而對他的家世則一無所知了。
至於七仙女,曹植之詩稱她為“神女”,《搜神記》中她自稱“天之織女”。而在《搜神記》成書的東晉時期,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成熟並得到廣泛的傳播。今存晉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傳說材料幾乎是空白,也許正好說明牛女傳說的巨大影響抑制了董永傳說的傳播。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既然牛郎已經與織女結緣,那么董永怎能再與之結為夫婦呢?
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獻。變文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織女已經從一個演變成三個了!董永的兒子董仲長到七歲,受人羞辱,要找母親,一個道士孫賓告訴他說:“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織女變成三個的契機,一方面是為了與牛女傳說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為依據的。織女星本有三顆,位於銀河岸邊,三星呈三角形排列。雖然有了三個織女,到底還不能與牛郎之妻截然分開,也不能確認哪一個織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這個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董永遇仙傳
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在中國早已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國內,書中保存著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的兒子董仲舒為了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採藥,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從此之後,明清以來的各種地方戲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織女一下子變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們又是什麼星宿的化身呢?
筆者發現,在中國古代星象學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組:北斗七星、紫微垣華蓋七星、太微垣常陳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東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車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軫宿青丘七星。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東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勸蠶也。”(《晉書·志一》、《隋書·志十四》)、“扶筐七星,為盛桑之器,主勸蠶也,一曰供奉後與夫人之親蠶。明,吉;暗,凶;移徙,則女工失業。彗星犯,將叛。流星犯,絲綿大貴。”(《宋史·志三》)
得名較遲的“扶筐七星”,首見於《晉書》,而《晉書》、《隋書》均為唐人所修,則此星大致得名於六朝之後。唐宋時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確,為人間桑蠶、紡織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圍如採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還說:“織女足常向扶筐,則吉;不向,則絲綿大貴。”元人所修的《宋史》對之記錄甚明,可知當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蠶之功能在民間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傳》正出於宋元之際。可知,扶筐七星的紡織功能及吉凶預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這種民俗認定與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中首次出現七仙女身影在時間與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後,民間觀念中織女與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傳說與董永傳說則自然分離開了。
不過,今天民間觀念中的所謂“姑兒星”,其實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團),但在唐宋時代,這種觀念還沒有形成。唐代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說:“昴七星為髦頭,胡星,亦為獄事。明,天下獄訟平;暗為刑罰濫。六星明與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搖動若跳躍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見,皆兵之憂也。”可能是,後來人們因為找不著“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將之附會到看上去擠成一團的昴七星身上。

人物爭議

兒子

《董永變文》叫董仲,《董永遇仙記》改為董仲舒,明代《董永寶卷》叫董震清,“輓歌”《槐陰記》也叫董仲舒,評講《大孝記》叫仲書,其弟(賽金生)叫仲遺,彈詞《槐蔭記》叫天保。仲書其實就是仲舒。董仲舒是漢代大儒,生於河北,對漢武帝“黜百家,獨尊儒術”起了很大作用,也是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積極主張者和推動者。把董仲舒說成董永的兒子,是可笑的,但這正是這類講唱文學作品的特色。更有意思的是,到戲劇文學出現,給董永當兒子的還加上了東漢末年的董祀、董卓、董奉等多人。董卓是大奸臣,歷來是反派人物,豫劇《張七姐臨凡》卻讓他做了董永的兒子。還有的說董永的兒子小名叫祀,官名叫仲舒,把前漢、後漢的兩個名人捏在一起。

出生地

按《搜神記》,董永是千乘人,今山東濱州市博興縣。話本《董永遇仙記》說是“淮安潤州府丹陽縣董槐村”,《董永寶卷》說是“祝州府萬陽縣普州村”、“輓歌”《槐陰記》說是“黃州孝感縣杏花村”,評講《大孝記》說是“湖廣黃州府麒麟縣董家村”,彈詞《槐蔭記》說是“湖廣潤州丹陽(後改孝感縣)董家村”。這段時間在舊書攤上買到一個名為《董永賣身》的手抄本,開頭敘董永的身世:“昔日有個董治普,家住胡(湖)廣得(德)安府,端陽縣內落下戶,生下董全生董清,董清又生董彥珍,五輩玄孫叫董永……”有籍貫,有祖孫五代的名諱。這還只是很小一部分。文學作品給董永虛構了一個籍貫,正好跟一些地方的地名相同,他們便以為董永真的是在那裡出生。董永是大孝子,人們把他說成本地人,就是給自己增光。即使講唱文學和戲劇文學中沒有提到,一些地方志也會把董永說成本地人。這是另外一些縣誌說董永是本地人的來由。
董永故里是博興,一生並未南遷,其他地方董永的遺址和傳說從何而來?其一,在漢代,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推崇孝道,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效仿的楷模。建廟立祠就成了必然。其二,東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南襲,黃河流域戰事不斷,大批平民為躲避戰亂紛紛南遷,董永的故事也帶到了南方。其三,南朝孝武帝劉駿掌權後,大力提倡孝道,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地處南朝的湖北省孝感縣的前身孝昌縣就是孝建元年(公元545年)設定的。
董永與七仙女的美麗傳說傳承至今,影響、薰陶了一代代的華夏兒女。
有關這一傳說的著作也不斷出現,如孝感市董永傳說研究會編寫的《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曉黎、巫玉編寫的《董永與七仙女》,周濯街編著的《七仙女正傳》、立波編著的《天仙配》等等。

影視形象

1998《新天仙配》(李志奇飾董永)
2004《歡天喜地七仙女》(鄭國霖飾董永)
2005《天外飛仙》 (胡歌飾董永(童遠))
2007《天仙配》(楊子飾董永)(此版背景在宋朝)
2011《天地姻緣七仙女》(鄭曉東飾董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