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樵

董樵

董樵,原名震起,字樵谷,復號東湖,後易名朱山樵,山東萊陽大淘漳村人。董樵是明末清初愛國主義詩人亡後,董樵長期隱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樵
  • 別名:震起。亦字亦樵、東湖。文潛先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萊陽照旺莊西陶漳人
  • 職業:隱士
  • 信仰:道教
  • 主要成就:反清復明文士,失敗後隱居不仕,骨骾,尚氣節,詩人
  • 代表作品:游禪覺寺
  • :樵谷
  • :東湖
  • 性別:男
  • 籍貫山東萊陽大淘漳村
1、詩人反清義士董樵生平,組織反清復明義軍,兵敗隱居潛心詩作,2、姜埰《董茂才樵傳》,文士之族,忠孝世家,拒絕出仕,文登遭遇知縣兒子迫害,3、董樵的家庭和社會背景,4、董樵詩賞析,5、歷史評價,

1、詩人反清義士董樵生平

組織反清復明義軍

順治五年(1648年),山東境內爆發了史稱“於七起義”的農民起義,董樵是這次起義的重要策劃者。第一次起義失敗後,董樵不滿於七有條件地與清廷妥協而再次隱居。其隱居地“文登之西山”(疑為崑嵛山系),即現在榮成境內的王家山村東南的一座菩薩廟,村民們稱之為東庵。與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復社”中堅宋繼澄等交往唱和。董樵的反清復明行動失敗後,且在王家山隱居期間,還參加並襄理過榮成石硼閻家閻祿超反清活動;失利後,董樵“雅志林泉”,“躬耕著述不求聞達”,為後人留下了多卷詩篇。閒暇時,他常遊憩于山水之間,聊以自慰。在他所居住的茅舍周圍,分別自題有綠堆、石瀨、盤龍槐、石桌、逍遙台、石隱、菊花嶺、鳴琴澗等八大名勝景點。
順治十八年(1661年),於七領導的第二次起義爆發,此次起義較第一次規模更大,參加者達四、五萬之眾,董樵是否參加了第二次起義,多有爭議,目前尚無直接的史料加以證明。

兵敗隱居潛心詩作

董樵一生詩作很多,“合雅掩騷,惜不多傳”,留存下來的有131篇計150首。由於他在明亡後,特別是抗清起義失敗後長期隱居,他的事跡甚至名字鮮為人知,尤其是詩作流傳不廣。榮成市檔案館收藏的有關董樵的資料及詩作主要有:《董樵冊頁》、《董氏譜書》、《董氏遺稿》、《西山未定稿》、董紹德著《西山環峰堂草》、蕭慎余著《秦淮樓上晨夕》、陶澄聞著《萊陽董烈婦詩》等。

2、姜埰《董茂才樵傳》

文士之族,忠孝世家

初名震起,自天下大亂,雅志林泉(愛慕林泉隱士生活),慕古人牧豬採薪之風也,因而易之(就改名為董樵)。余弟垓(文士姜垓)見而言曰:昔靖難兵起,台州有東湖樵者,聞其事沉沙而死,吾嘗過其地,唏噓累日,子何不字東湖?於是別號東湖雲。其先廣川子之裔(據《萊陽董氏家譜》雲系董仲舒第五個兒子後裔,未曾考據),宣和中有占籍於海上者,至三公而姓始著,(家族顯赫)。又五傳生恭,恭生麟,任平涼府司理,麟弟珍生大儒,大儒生景明,景明生永貞,邑庠生,永貞生應雷,崇禎中以明經三仕學博,即世所稱詞賦之宗,東臯子(臯即皋)董先生也,是為君父。東臯先生少年不得志,晚寄一氈(zhan),轗軻侘傺(坎坷道路不平意,比喻人生抑鬱不得志),家貧,嘗不得飽藜藿(野菜,比喻最差食物)。君日夜攬泣不自抑。然及見先生,則又喜。(父親回來,就作歡喜的樣子,從不哭泣)。或問之,君曰:“吾憂父之鬱郁自苦耳,父愛我,使父知之,將不憂子哉?”先生聞之,相與撫臂大泣。母孫太孺人,從任婺源,一日病危篤,君侍粳糜藥餌,和衣臥床下累月,至蟣虱生褲中不自覺。卒感其妻左氏割股活姑(割下自己大腿上肉作為藥餌救活婆婆,詳細見《萊陽縣誌》民國版《孝義篇》)當是時,直指使以其事上於天子,表閭有加(所謂旌表閭里,彰顯孝義的功德於民間。)語在孝媳錄中。蓋東臯先生生五歲而失孤,事母異孝,母死哀毀嘔血,里中長者謂先生他日當有孝子。既聞君事,又莫不謂東臯先生之果有孝子也。

拒絕出仕

姜埰是董樵的姐夫,自從甲申年明亡之後,南渡隱居不出仕,臨離開萊陽南行時候,與董樵在南山墅中相別,握手大哭,說:“我能夠做大明的處士就心滿意足了”。後來,姜埰因為媽媽年老,回到萊陽侍奉家慈,董樵已經放棄儒業,隱居在文登地區(今天的榮成王家山一帶),當時大清朝廷要求搜羅隱居的縉紳文士,萊陽知縣根據這個命令,要求姜埰出仕做官,姜埰不答應。董樵的哥哥董青逵考慮到家門凋零,就寫信要求董樵出仕做官,寫信勸董樵說“薑黃門且仕之矣”,奈何有一樵?董樵聽說姜埰做了清朝的官員就懷疑姜埰的人品,後來聽說姜埰堅持臣節沒有做清朝韃虜的官員,十分感動,徒步去見姜埰,大哭。

文登遭遇知縣兒子迫害

去文登看朋友,與朋友渡河時候,文登知縣是三韓人,他的兒子某甲騎著馬看到董樵帶著帽子,就令手下人迫使董樵摘下帽子,董樵因為蓄髮顯示是明朝的冠服,所以執意不肯,某甲親自摘下董樵的帽子,發現他留著明朝的髮式很是驚訝。左右人說,這個是狂生,不用理會他。某甲就走了,董樵大笑且罵某甲,某甲的手下人告訴,某甲大怒,說“留著明朝的髮式,是留髮不留頭,該死”!就綁著他進了縣衙。董樵被抓到縣衙,他站著並不下跪。知縣說,哪裡來的憨人!!命令手下剃董樵的頭髮,之後把人扔出大堂。將要出去縣衙時候,董樵摸著腦門說,五年苦心留頭髮,今天頓然喪失在你手裡。衙役告訴知縣,知縣大怒,說:“你今天是自己尋死路”。關到縣衙監獄,向上級做了報告。因為文登的縉紳大夫都知道董樵是一個什麼樣人,就多次找到知縣溝通,最後知縣就釋放了董樵。董樵出來監獄後就隱居在東海的西山(估計是崑嵛山系)。於北海隱士趙士喆(字伯浚)先生一起結茅屋而隱居在山中。去世之後,門人私謚“文潛先生”。

3、董樵的家庭和社會背景

董樵的祖父董永貞,是明朝庠生,早逝於萬曆六年(1578年)。董樵的父親董應雷,宋琬《董廣文應雷墓志銘》稱其:“少懷奇氣,有大略,雖老未嘗少衰”。
明崇禎四年(1631年)冬,孔有德叛亂,翌年據登州,圍萊陽,地方深受其害,董應雷“徒步走京師,欲上書請救”。事平後,他也“以明經三仕”,當上了地方小吏。
此外,董樵的許多親屬死於抗清和清兵侵襲萊陽之難。樵的長子董道久聘邑庠生呂吉之女,“婚期將屆,遇難焚身殉節”;董樵的原配左氏系明朝邑癢生左懋實之女,她的族叔就是拒絕清廷的威脅收買而被幽禁,於順治二年閏六月英勇就義的“明末文天祥”——左懋第;董樵的二姐夫姜埰一家有20餘人死於清兵侵襲萊陽之難,姜埰之父姜瀉里不屈於清兵而壯烈犧牲,董樵對其十分傾慕。此外,他的大姐夫、明邑庠生薑楷於順治元年回響招遠諸生楊威抗清號召,曾起兵一度占據萊陽城,不久楊威被清登萊巡撫陳錦誘殺,楷逃亡梅嶺地區,不知所終。
另外,董樵的姨表兄宋琬,共同隱居的掖縣前明貢生,保定巡撫煥之子趙士喆(字伯濬),世交宋繼澄、宋璉父子等都是名重一時。

4、董樵詩賞析

還山至雲門
煙覆平林霜樹紅,群山中豁曲溪通。園蔬已見連荒草,籬菊還應炫晚叢。一蹇江山新句在,三秋風雨敝廬空。倦遊漸識閒居好,試拂塵衣倚碧桐。
初春過宋伊水次見贈韻
五嶽終難竟,蹉跎豈漫遊。家居如旅夢,春雨似深秋。樽冷山雲外,潮寒島石頭。與君忘世故,正好此淹留。
秋日同宋玉鄉曲武英飲花石峰
海色當秋碧,潮聲入午平。一尊黃葉落,萬里暮雲生。衰老思前事,豪華變世情。溪山獨不改,仍是舊逢迎。
游禪覺寺
策杖尋幽徑轉深,禪關春意問啼禽。勞人山色偏多怨,留客溪聲似有心。掃石爭題苔斷壁,傾樽直待月穿林。疏狂到處堪存跡,明日重來過北岑。

5、歷史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