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鎮(重慶市豐都縣董家鎮)

董家鎮(重慶市豐都縣董家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董家鎮,1953年由飛龍鄉劃出設董家、大石、石盤三鄉,1955年底將三鄉合併置董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4年建鎮,1992年飛龍鄉併入。轄人和寨、紅丘、董家嘴、陸家林、敞埡口、趙家河、雞公嘴、柏楊坪、新場嶺、余家山、熊坊溝、石龍門、中和、水地溝、新屋旁、四角樓、 上岔河、黃桷灣、彭家壩、飛龍洞、官聖場、雙岔河、白鶴洞23個村委會和水巷子1個居委會。有以建材、建築、運輸、釀酒、糧油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青菜頭。養殖業以生豬、蠶桑為主。特產董家竹蓆。境內有飛龍洞水電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董家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重慶市豐都縣
  • 政府駐地:豐都縣董家鎮迎賓路77號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8212
  • 面積:69平方公里
  • 人口:3.08萬人
  • 方言: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飛龍洞瀑布 杜氏莊園
  • 車牌代碼:渝G
  • 耕地面積:2.1萬畝
鄉鎮概況,人口概況,經濟狀況,骨幹產業,農業建設,組織建設,文衛廣電,社會事業,人口轄村,轄村,第五次人口普查,

鄉鎮概況

重慶市豐都縣轄鎮。
重慶市豐都縣董家鎮
豐都董家場史略-清道光十三年(1833),董家壩紳耆董漢廣等四人為首,向鄉民募化錢糧木料,在壩南崗建起一座文昌宮,並在宮前擴建市街店鋪,因壩上董姓人家特多,遂取名董家場,1962年飛龍區公所由彭家壩遷至此處,1975年區撤,1985年飛龍區恢復,區公所仍設董家場.
該場逢二五八集,民國18年《豐都縣鄉土志》載:“董家場,大路四通,商販雲集,產米、雜糧、篾席等,為本鄉(仁壽鄉)極北之繁市。”解放後設區鄉治所,各機關及供銷社、營業所等相繼修建,新房增多,場周圍多忠縣地,忠縣拔山鎮、廟婭鄉部門和個人也在場上修房設市,經商、儲蓄等業務,兩縣該場經濟競爭激烈。
豐都董家鎮-概況1953年由飛龍鄉劃出設董家、大石、石盤三鄉,1955年底將三鄉合併置董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4年建鎮,1992年飛龍鄉併入。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83公里。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3.08萬。董家場至許明寺公路與豐墊公路相連。轄三仙湖、中和場、關聖場、四角樓、彭家壩、龍頭寨、大埡口、石龍門等8個村委會和水巷子1個居委會。有以建材、建築、運輸、釀酒、糧油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青菜頭。養殖業以肉牛、生豬為主。境內有飛龍洞水電站。

人口概況

董家鎮地處豐都縣長江北岸邊陲,是豐都縣最繁華的邊貿集鎮之一。東北與忠縣連線,西南與許明寺、三元、青龍接壤。緊鄰墊忠高速公路。境內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山脈東北至西南走向,以山地為主。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節,冬季較冷而少雨,夏季炎熱而多伏旱,春秋兩季冷暖氣流交替過渡,形成春早冷暖多變和秋涼多綿雨特點。全鎮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全鎮幅員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萬畝,林業用地面積3.6萬畝。轄1個居委8個行政村,共98個小組。至2015年年末全鎮總人口3.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45萬人,鄉村人口2.63萬人。

經濟狀況

2015年,全年實現GDP2.68億元,同比增長13.8%;農業增加值10251萬元,同比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89.2萬元,同比增長16.3%;工業總產值7800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12.2%。全年預計實現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098元,農村居民現金收入10749元,分別同比增長12.5%、28.7%。

骨幹產業

依託已有優勢,改造擴大壽衣、棉衣加工銷售為主的傳統產業。引導加工企業規範化經營,新發展棉衣加工廠1家,成瓊貼心棉衣廠已申報為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堅持量質並重,打造了“貼心棉衣”、“鴻福壽衣”等品牌。全鎮壽衣棉衣年產60萬套,產值1.5億元,商品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
開展市場專項整治活動,強化商貿零售、食品藥品等領域監管,規範沿街商販、農貿市場商業活動。加強與忠縣拔山、新立等比鄰鄉鎮的商貿和人文交流。利用三仙湖村、中和場村能源勘探和董家鎮扶貧開發等項目實施,拉動地方消費。新發展水巷子社區、關聖場村、中和場村農村淘寶服務站3個,實現“網上線下”商貿全覆蓋。新發展個體工商戶41家,累計達到662家;新增專業合作社3個,累計達到21家;新增微型企業17家,累計達到140家。獲批1家重慶市限額以上商貿企業。

農業建設

糧食生產穩定,農作物播種4238公頃,產量30124噸,其中糧食播種3042公頃,產量達15093噸。加大政策扶持,最佳化發展花椒、蔬菜為主的特色效益農業。新栽植花椒3200畝,新發展花椒大戶85戶,產量和收入分別達到150萬公斤和2400萬元。全鎮種植蔬菜13175畝,產值3694萬元。鞏固提升以肉牛、榨菜為主的新興產業。新發展“庭院牧場”6戶,新增肉牛828頭,實現存欄8151頭,出欄3379頭。新發展榨菜種植3728畝,產量7825噸;引進龍頭企業1家,實現榨菜原產地粗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持續推進水產、林業為主的致富產業。水產養殖水面達540畝,年產值達160萬元。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新發展以核桃、元寶楓、速生松為主的林產業4500畝,幫助農民流轉土地4500畝,實現務工和流轉土地的雙倍收入。預計全年農林牧漁總產值19335萬元,農業增加值10251萬元,分別增長24%和5.5%。

組織建設

落實基層組織陣地建設和服務民眾工作經費190多萬元,規範化建設了鎮級公共服務中心和9個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全部配齊電視、電腦、印表機、複印機、照相機、指紋機“六大件”,方便民眾辦事。全部設定了民眾諮詢視窗、開通了免費WiFi、安裝了群工系統,新安裝延伸至社一級手機群工97人,全年受理並辦結民眾反映事項103件,滿意率達100%。
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活動,全年共查找和整改完成“不嚴不實”問題87件,民眾測評滿意率達100%,有效改進了幹部作風。嚴格執行“八項規定”要求,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全面啟動行政單位公車改革。進一步加強統計工作軟硬體設施建設,嚴格執行統計法規和相關規章制度,完善統計台帳,規範統計資料,做到統計報表及時、準確,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合理性、有效性。

文衛廣電

鎮內有文化(站)1個,體育場、館1個;醫院、衛生院1個,病床位數45張,醫生56人,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3個,農業技術人員34人;鎮轄四校一園,共有教職工194人,中小學生3892人,72個教學班。其中國中教職工學72人。學生1276人,22個教學班;國小教職工117人,學生2382人,幼稚園、託兒所1個,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有廣播、電視站1個,廣播、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5%,固定電話裝機數量2200部,行動電話擁有數量達4929部。

社會事業

狠抓教育投入和教改質量,中考連續三年居全縣同類學校前列;堅持計生衛生基本建設,把“促優生、保民生、強管理”做實做細,政策內生育率達到82.9%,孕前優生檢查45對,新增獎扶49人,全鎮獎扶達282人;改造村級衛生室3個;加強對268名優撫、低保、五保對象的管理和資助;新增就業332人,招工招生42人,新開發公益性崗位15人;全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10497畝,小額意外人壽保險4573人,新農合參保率達到90%以上。組織各種文化活動8場,8電影下鄉47場次,完成鎮文化服務中心、村居農家書屋改造並免費開放,啟動了杜氏莊園二期修復工程。

人口轄村

轄村

三仙湖、中和場、關聖場、四角樓、彭家壩、龍頭寨、大埡口、石龍門等8個村委會和水巷子1個居委會

第五次人口普查

總人口
28799
14520
14279
家庭戶戶數
9126
家庭戶總人口(總)
28780
家庭戶男
14501
家庭戶女
14279
0-14歲(總)
7329
0-14歲男
3861
0-14歲女
3468
15-64歲(總)
18836
15-64歲男
9342
15-64歲女
9494
65歲及以上(總)
2634
65歲及以上男
1317
65歲及以上女
131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832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