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均倫

董均倫

董均倫 (1917~2004),山東威海人。中共黨員。1938年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歷任八路軍印度援華醫療隊翻譯,留守兵團英文教師,部隊文藝社、陝甘寧邊區文協專業創作員,膠東文協和山東省文協、省文聯、省作協及中國曲協、上海作協專業作家。山東省民協主席、政協委員、作協名譽主席,中國民協常務理事。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均倫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2004
簡介,作品,經歷,董均倫 - 著作書目,董均倫 - 榮譽,

簡介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17
民 族: 漢族
民間文學蒐集家。山東威海人。華北外國語專科學校肄業。中共黨員。1938年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同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八路軍印度援華醫療隊翻譯,留守兵團區院英文教師,部隊文藝社、陝甘寧邊區文協專業創作員,膠東文協、山東省文協、山東省文聯、山東省作家協會、中國曲協、上海作家協會等地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山東省民協主席、政協委員、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民協常務理事。曾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
董均倫董均倫

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紅花才放紅》,專著《紀念偉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小說《村姑》、《村婦》、《劉志丹的故事》,中篇小說《血染濰河》,故事集《小小故事》、《半灣鐮刀》、《傳麥種》、《寶山》、《石門開》、《金須牙牙葫蘆》、《三件寶器》、《一棵松樹的故事》、《匠人的奇遇》、《玉仙園》、《玉石鹿》、《找姑鳥》、《奇異的寶花》、《山東民話集》、《中國民間童話》、《孔子世家——九十九個半故事》,短篇小說集《麥子熟了的時候》(合作)、《蠶姑》等。

經歷

董均倫作品
董均倫(1917—2004),男,1917年出生於威海市遠遙疃一個貧苦漁民家庭。他5歲那年,爹出海打魚再也沒有回來。一家人在村子裡過不下去,便去了威海街里。雖然千難萬苦,娘還是讓他上了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厭惡黑暗的舊社會。1934年在煙臺上學的時候,煙臺有個大華書局,裡面有不少進步的文藝書刊,他沒錢買,就常常在那裡看。鄒韜奮的《萍蹤寄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也想當一個記者,替勞苦大眾說話,替中國人民爭氣。為了這個目的,他考進了北平外國語專科學校。轟轟烈烈的“一·二九”學生運動,使他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抗日救國,也只有跟著共產黨走,中華民族才有出路。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回到煙臺,創辦了《流火周刊》,但只出了一期,便被國民黨反動當局查封了。他逃離了煙臺,經過了好幾月的艱難曲折,終於衝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到了延安。1938年6月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參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軍醫院翻譯,野戰醫院英文教員。1942年至1946年從事創作。1946年春至1951年7月先後在膠東作協、中國曲協、上海作協、山東省文聯工作。
董均倫在八路軍醫院任翻譯時,看到一些國際友人飄洋過海,來到中國最西北角的窮地方,夜以繼日地工作,使他很受感動。那裡常有從前方回來的同志,談戰鬥故事,有的還說起白求恩。耳聞眼見和親身體驗,這些人和事越來越深刻地打動著他。於是他寫了《紀念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國際友人巴蘇》等文章,還寫了小說《村姑》、《村婦》,先後發表在延安《新中華日報》、《八路軍軍政雜誌》上。他就是這樣開始了文藝創作,是生活的激流把他帶進文藝隊伍來的。不過,他自己真正明確“深入生活”對搞創作的重要性,還是在魯藝廣場上聽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後。在《講話》的哺育下,他隨邊區政府工作隊到了三邊地區,參加了大選舉工作,後又到八路軍留守兵團去體驗生活。所到之處,都流傳著有關劉志丹的故事,激起他的創作熱情,於是他動手寫了《劉志丹的故事》,連載在延安《解放日報》上。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回到闊別八年的故鄉。解放戰爭時期,他目睹了敵人的殘暴,廣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跟敵人進行了勇敢、堅強、英勇的鬥爭,火熱的戰鬥生活,使他寫出了中篇小說《血染濰河》等作品。
沿著他一貫堅持的深入生活的道路,1952年初冬,他和妻子江源下到了昌南縣的牟家莊,當時叫“安家落戶”。他倆在一位老貧農家的小廂屋裡住了下來。在牟家莊先後住了有十多年的光景,後來又來到了沂蒙山區的臨朐三個山村,呆了有三年多的時間。在牟家莊和臨朐的那些年裡,他和江源合寫了一個長篇《紅花才放紅》、兩個短篇集《麥子熟了的時候》、《蠶姑》。在這期間,生活還給了他們一樁料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走民間文學道路。說偶然也不偶然,因為多年生活在農村,是民眾的喜愛促成了的。農村生活這片五彩繽紛的沃土,給他亮出了蘊藏豐富的精神寶庫。這些民間傳說故事,包含著民眾的經驗智慧,體現著人民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像眾多的繁星那樣曾經亮在過去,今天也有了它的光彩。他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認為應該把這些既有思想又有藝術性的傳說故事寫下來。在那些年裡共出版了《石門開》、《玉仙園》、《找姑鳥》、《匠人的奇遇》等十多個民間故事集。
“文革”後,他和江源重新下到臨朐。出版了48萬字的《聊齋汊子》後,又擴大了蒐集面,在被稱為齊魯之幫的山東省,從東到西跑了20多個縣。行萬里路,找千人談,於1987年又出版了47萬字的《聊齋汊子》續集。在這期間,日本東京平凡出版了他們的《山東民話集》,德國萊比錫英譯爾出版社出版了《白果子—中國民間故事集》。為了寫《孔子世家—九十九個半故事》,他和江源曾經5次到曲阜、三下泗水、兗州、汶上、濟寧、平邑、鄒縣、嘉祥,古魯國的地面差不多都跑遍了。花了8年的功夫,終於出版了44萬字的《孔子世家—九十九個半故事》。他的生活道路和創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鼓勵和支持,1986年省政府和省直機關工委分別授予他“山東省勞動模範”、“省委機關優秀黨員”稱號。
董均倫曾說:只要到生活這個“源泉”中去,就會有收穫。如果把人民比做母親大地,我就像樹上的綠葉一樣,永遠思念和感謝大地賜給我的恩惠。

董均倫 - 著作書目

從沙漠到海洋(隨筆)1948,大連大眾書店
半彎鐮刀(民間故事)1948,大連大眾書店
小小故事(民間故事)1948,大連大眾書店
血染濰河(中篇小說)1949,北京新中國書局
覓漢和少掌柜(民間故事)1949,太岳新華書店
劉志丹的故事(短篇小說)1949,天下
單辨郎(民間故事)1950,三聯
傳麥種(民間故事集)1952,人文
運輸線上的志願軍英雄(故事集)1953,山東人民
一個瘋女人(小說集)與江源合著,1954,山東人民
金瓜配銀瓜(小說集)與江源合著,1954,通俗
金瓜香(民間故事)與講源合著,1954,通俗
龍眼(民間故事集)1954,通俗
寶山(民間故事集)與江源合編,1954,上海少兒
親事(通俗故事)與江源合著,1955,中青
玉石鹿(民間故事)1955,山東人民
紅花才放紅(小說集)與江源合著,1955,通俗
金須牙牙葫蘆(民間故事集)與江源合編,1955,天津通俗
石門開(民間故事集)與江源合著,1955,上海少兒
青山裡的寶槽(民間故事)與江源合著,1956,浙江人民
地雷陣(短篇小說集)1956,江蘇人民
三件寶器(民間故事集)與江源合著,1956,少兒
葫蘆娃(童話)與江源合著,1956,浙江人民
一棵松樹的故事(民間故事)1957,天津人民
玉仙園(民間故事集)與江源合著,1958,作家
匠人的奇遇(民間故事集)1958,少兒
麥子熟了的時候(短篇小說集)與江源合著,1956,作家
蠶姑(短篇小說集)與江源合著,1958,作家
劉志丹和老鄉(故事集)1959,山西人民
劉志丹用巧計(故事集)1959,陝西人民
找姑鳥(民間故事集)與江源合記整理,1963,人文
奇異的寶花(民間故事集)1980,新蕾
聊齋汊子(民間故事集)與江源合著,1984,民間
聊齋汊子續集(民間故事集)與江源合著,1987,民間

董均倫 - 榮譽

《聊齋汊子》獲全國民間文學榮譽獎,《聊齋汊子續集》獲山東泰山文藝創作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