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體善

葛體善 ,男,字天民、少穎,1922年10月10日生於山東微山縣韓莊的一個小商人家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體善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微山縣韓莊
  •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0日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葛體善 ,山東省棗莊市合兒莊區文化局副研究員。中國現代民族文藝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1940年參加革命,1949年畢業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歷任南京直轄市文化館、文工隊、文管會幹事、組員,山西臨汾二中、山東棗莊市二中、台兒莊區職業中專教師、班主任,教研組長等職。1940年繪運河支隊票版。1954年宣傳使畫獲世界青聯銅獎。1950年-1952年負責組織全南京直轄市中等以上學校聯出時事畫刊。創作宣傳畫數十幅發表於新華日報、南京人報、市政生活報。主持寫畫“土改”“論美援朝”、“太平洋天國起義百年”、“夏季衛生”等大展;給宣傳畫印行全國。1979-1999年創作書畫數百幅參加省、全國、國際級展賽數十次,獲獎數十次,入編“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世界名人錄”等數十部典、集、鑒、錄。獲“慈善藝術家”、“世界名人”、“銀獎藝術家”等數十種榮譽稱號;被中外數十文藝團體聘為教授,院士等職,著作史論數種,書刻碑文數十通立於台莊烈乾陵園、愛國林、雲南 寶子碑林等地。

人物經歷

葛體善1922年出生在韓莊的一個小商人家庭,祖上的葛廣盛商號經營漁具和南方木材、毛竹桐油等,祖父開辦私塾,是個民間畫家,幼時便教他練習塗鴉。他天資聰穎,五歲就開始上國小,11歲即投奔同鄉到南京讀國中,1937年“七七事變”後,家裡擔心他的安危便讓他回到徐州一中讀高中。葛體善清楚地記得,上學第一天學到的便是陳獨秀主編的課文“人人都要做工,大家都有飯吃”,長期生活在漁民中間,唱的最多的便是悽美憂傷的《漁光曲》:“星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祖宗留下的破漁網,小心還靠它過一冬”。在南京求學時看到舊社會富人欺負人力車夫的種種不平等現象,便對共產主義理想有了初步模糊認識。他還與同學、地下黨員王家琳一起合辦《莎鳴周刊》來紀念沙基慘案,反對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的侵略強權。在徐州一中讀書時,與師生們一起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共赴國難,到三蒲火車站、孤山煤礦作演講,撒傳單,抵制日貨。1936年中日台兒莊大戰後,徐州淪陷,日軍向西南武漢逼進,他便回家裡,爺爺帶領全家躲避日寇跑到微山島上的楊村,不久日本鬼子又開來汽艇占領微山島,他們一家便又回到老家韓莊。那時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朱道南、邵劍秋領導的地方抗日武裝魯南特種工作團和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同敵人展開頑強鬥爭,葛體善便跟堂兄葛善孚、葛善印利用永盛號商鋪作掩護刺探日軍情報。他們這些進步青年還第一次在家鄉辦起了郵政代辦所、水文站,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給鄉民。葛體善還利用藝術專長,為永盛號刻石印流通券,給抗日隊伍購買布匹、電池、藥品等軍需品,這種流通券如今已成為寶貴的歷史文物,仍保存在台兒莊革命烈士陵園。
1942年由於對魯南偽軍剿匪正、副司令張來余、褚思傑離間分化未成,張來余便把葛善於 、劉秉吉兩人抓去交給憲兵隊,嚴刑拷打,葛體善多方周旋,宴請鄉紳作保,拿出200塊現大洋將其營救出來,生意開始破產,永盛號地下情報站從此也遭到破壞。解放後,葛體善發揮繪畫特長,先後在大華電影院任廣告師,在南京夫子廟文化館任創作員,與李可染的妹妹李琬、慕名畫家魏紫熙一起創作舉辦了偉大的土地改革、太平天國起義百年展、抗美援朝展、夏季衛生展及長篇連環畫《童養媳翻身記》,來宣傳慶祝新中國第一個《婚姻法》的頒布實施。在1952年三反五反作風清肅運動中,他因反映兩名領導幹部生活特殊化而被打擊審查10個月,他只好隨山西教育廳招聘團來到晉中平原的臨汾二中任教,因教學成績突出,多次獲得獎金、獎章、獎狀。1957年當他得知家鄉招考教師時,便攜家而歸,在台兒莊的棗莊二中帶12個班的美術地理課,教材緊缺,他便自己刻鋼板印刷,忙著備課製作教具。在大鳴大放中,他因提了18條合理化意見建議,而被降職降薪,無限上綱,他的不服由辯被說成是對抗改造,送到棗莊耐火磚廠強迫勞動,每月糧食從45斤減到28斤,後又判刑2年,直到1963年2月刑滿釋放,遣送回原籍韓莊,又開始了漫長的右派生涯。
歷史成全造就人,同樣也消磨愚弄人。葛體善一家七口人回到韓莊,首要的問題便是吃飯生存,儘管他是被改造對象,做事卻認真,生產隊長便把集體幾十萬斤的糧食交給他看管,他卻從不往家帶回一粒糧食。他有兩子三女五個孩子,人口多負擔重,總不能活活餓死,他開始偷偷摸摸地寫字畫、扎花圈賣,還到處蒐集小驗方、小常識,刻印後讓孩子們拿到附近的江蘇利國鎮鐵礦去賣,每張5分錢,還坐火車到徐州挑來醬油醋下鄉去賣,長年累月,勉強度日。只是他頭項上的右派帽子更沉重,誰敢與他家談婚論嫁?大兒子學做皮匠,曾自卑地自殺過三次,最後與一外地姑娘結了婚,兩個女兒也嫁在農村。直到1978年徹底平反,20年韶華逝去,百廢待興,國禍民殃,葛體善已成為六旬老者矣。他被安排到台兒莊區文化館工作,負責文化櫥窗的宣傳布展,到1983年便很快離休了。這時他的家庭變故接踵而來,大兒子剛被安排參加工作便突然死去,兒媳改嫁,撇下兩個幼小的孩子,不久老伴病故,大女婿二女婿也相繼死亡,留下了一個殘破不全的家庭。
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使葛體善在晚年迎來了彌可足惜的人生黃金時期,他曾作自述詩:“才疏卻愛詩詞文,書畫每亦牽夢魂。年老猶常思報國,位卑未敢忘憂民。韶華蹉跎乏建樹,一生坎坷有軼聞。所幸夕陽無限好,浪跡天涯留墨痕”。除了經營書畫,他還熱心服務於社會文化公益事業,並未因私廢公,做到公私分明,甘心奉獻。1989年區里聘請他編寫史志,他獨自承擔了交通志、人口志、文化館志和二中校史的編寫任務,一個人廢寢忘食,沒有節假日,用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冒酷暑斗嚴寒,乘舟車徒步行,查資料勘實物,連續幾個月奔走於棗莊、臨沂、滕州魯南城鄉,就連春節都是在臨沂度過的,儼然一個工作狂,僅一部交通志他就寫成書稿20多萬字,速度書質量高,受到市里表彰,寫作調查費用僅用了4000元,比起別的區縣成立一套寫作班子來,為國家節省開支數萬元。1997年台兒莊區重建革命烈士陵園,幾萬字的墓志銘和捐資碑文全部是他寫成,區領導上門送來幾千元被他婉言謝絕。8月,區領導又把籌建台兒莊博物館的重任交給他,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帶人夜以繼日地忙著布置設計,寫文物介紹文字,製作古蹟分布沙盤,終於積勞成疾,突然患了半身不遂中風症,醫生讓他住院治療,誰知他打完吊針便又跑回博物館。就這樣堅持了20多天,直到國慶節如期開館。每年他都有很多這樣的義務活兒。
葛體善人老心年輕,他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乾到老。他晚年讀書看報寄情翰墨,成天泡在圖書館裡,記下的讀書筆記有幾十萬字。他積極參加國內外的書畫聯誼交流和徵稿活動,每年都有數十幅作品被外地收藏,有的赴日本、韓國參展,得到的各種“世界藝術家”、“教授”、“院士”榮譽稱號數不勝數,但對於收費性質的名人錄他從不上當,去花那份冤枉錢。他的書法作品多次獲國家國際大獎,1995年獲得全國工會成立70周年一等獎,魯南著名革命家朱道南、孫倚亭等人的碑文就是由他書寫的,電影《傲蕾一蘭》、連環畫《氣象學家竺可楨》也是由他題字。1998年著名詩人賀敬之回鄉參觀籌建中的賀敬之文學館,意欲讓葛體善題寫館名,因他外出尋方未果,終成憾事。他作的《嶧縣八景》詩流傳到台灣,被嶧縣同鄉會收藏出版:“仙壇曉翠如泰岳,丞水環煙浮城廓。仙沿懸去映紅日,許池綠波盪白鵝。劉伶古台醉千載,青檀秋色勝二月,湖口觀漁逸興遠,君山望海天地闊”,海峽彼岸的台灣同胞將其視為思鄉至寶。
葛體善自為黨外的布爾什維克,信奉唯物主義,1998年區里組織老幹部赴連雲港旅遊時,他發出死後自願捐獻遺體的倡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