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顯恩

葉顯恩

葉顯恩,著名徽學專家,徽學元老級人物,主要代表徽學著作《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仆制》、《徽州學概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顯恩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海南省臨高縣
  • 出生日期:1937年7月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個人經歷,科研成果,著作目錄,

個人經歷

葉顯恩,海南省臨高縣人,生於1937年7月。196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1965年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至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建明清經濟史研究室,任室主任、研究員。並任中國明史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古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中國經濟史研究會會長等。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先後應邀訪問北美、歐洲、日本、東南亞、港、澳等地的一些高校和科研部門。曾被聘為美國Luce訪問學者、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客座教授、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日本學振會高級研究員、大阪大學客座教授、瑞典隆德大學客座教授等。
葉先生研究徽州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那時候,葉顯恩師從著名經濟史學家梁方仲教授,攻讀碩士研究生。葉顯恩在確定自己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題目時,選中徽州佃仆制度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併到徽州的屯溪、歙縣、祁門、休寧、黟縣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和蒐集資料,完成了畢業論文。後因“文革”開始,葉先生的研究停了下來。“文革”一結束,1978年,葉顯恩將論文幾經刪改,連續發表了《從祁門善和里程氏家乘譜牒所見的徽州佃仆制度》(《學術研究》1978年第4期)、《明清徽州佃仆制試探》(《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79年第2期)等數篇論文,深得學術界好評,《明清徽州佃仆制試探》獲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79年,他制訂了研究徽州社會史的計畫,得到學校的支持,第二次踏上徽州這方神奇的土地。1980年12月,中美史學界首次在北京舉行學術交流會,葉顯恩的論文《關於徽州佃仆制的調查報告》在會上引起轟動。剛創辦不久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高學刊《中國社會科學》將此文以《明清徽州的佃仆制》為題發表在1981第1期上。
1937年7月18日 出生於海南省臨高縣。
1957-1962年 武漢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
1962-1965年 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此間任中山大學研究生班會主席。
1965.9-1984.8 任教於中山大學.其間自1972-1984年8月任歷史系副系主任。
1980年12月 作為中國史學代表團團員參加中美學術交流會。
1983.3.1-1983.8.31 應邀為Luce 訪問學者訪問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UCLA),
並訪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丹佛大學等多所大學; 又訪問加拿大卑
詩大學 (UBC)。應邀在這些大學作學術講演。
1983.9.2-9.10 應邀訪問香港大學,並作學術交流。
1988.7.1-7.31 應邀在美國東西方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
1989.11.20-12.5 應邀訪問香港中文大學,並作學術交流。
1990.4.1-5.1 應邀訪問美國普林斯敦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奧本尼
紐約大學、紐約佩斯大學、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夏威夷大學等,
並作學術交流。
1992.12.1.-- 1993.8.15 日本學術振興會招聘為外國研究學者,並被聘為大阪大學
客座教授.在此期間,先後訪問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大東文化大學
多所大學,並作學術講演。
1993.8.16--1994.1.7 應邀從日本逕往瑞典,任隆德大學客座教授,並訪問斯德哥
爾摩大學、哥登堡大學等 ,並作學術交流。
1999.4.8--1999.4.17 應香港城市大學聘為客座,作專題講演。
1999.10.2--1999.10.16. 應香港科技大學之邀作訪問學者,並作學術講演。
2000年3、4月間,出席台北中研院人文社科所舉辦 的中國海洋發展史學術研討會
並訪台灣大學作學術交流。
1980年至今 曾先後參加舊金山、芝加哥亞洲學年會等10多次國際性研討會。
1984.9-至今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組建並任歷史所經濟研究室主任,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教授)、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廣東省歷史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和中國古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明史學會理事、中國家譜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廣東省經濟史研究會會長、廣東省農史學會副會長、廣東
省社會科學研究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歷史學科成員、美國普林斯敦大學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學刊顧問、美國Luce訪問學者、 美國東西方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日本學振會特聘研究員、大板大學客座教授、新亞研究所(香港)客座教授、瑞典隆德大學客座教授、“七五”國家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和“八五”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近代華南農村研究”的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徽州文化全書》編纂委員會顧問、黃山市政協文史顧問、黃山市社聯與《徽州社會科學》雜誌顧問、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葉顯恩將佃仆的身份總結為:是具有奴與佃戶雙重身份的人。他們和莊主具有主僕名分、被束縛於莊屋土地上,沒有遷移自由,可隨屋地的變賣、贈送、分籍而變換或增加主人,在法律上劃歸“奴僕類”。但佃仆的實際地位高於奴僕,有自己的簡單工具,個別的還有少量土地房屋,有自己的家庭組織和獨立的家庭經濟。主家只能部分占有其人身而不是全部,對其支配奴役是有限制的,他們的生命肢體安全已得到一定保證。佃仆也不同於一般佃戶,對主家的人身隸屬和所受超經濟強制遠比一般佃戶嚴酷,服勞執役也遠為繁苛。佃仆往往隸屬整個宗族,帶有宗族農奴的性質。

科研成果

在對明清徽州佃仆制進行研究的同時,葉先生著手對徽商展開研究。1980年《中國史研究》第3期發表了葉顯恩撰寫的《試論徽州商人資本的形成與發展》,側重從徽州佃仆制的角度出發,論述徽商的形成與發展。隨後,葉顯恩又連續發表了《徽商的衰落及其歷史作用》(《江淮論壇》1982年第3期)、《徽商利潤的封建化與資本主義萌芽》(《中山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兩篇文章,對徽商巨額利潤的去向進行了考察。葉顯恩的徽商研究,深化了20世紀50年代傅衣凌、藤井宏的徽商研究成果,拓展了徽商研究的視野,為80年代以後的徽商研究重新點燃了熊熊烈火。
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葉先生的專著《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仆制》(獲廣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在這部專著中,葉先生採用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批閱大量豐富的徽州文獻材料和各種徽州民間契約文書的基礎上,吸收了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徽州的歷史地理、徽州人的由來、徽州歷史上人口與土地變動、明清時期徽州土地占有關係和鄉紳階層、徽州商業資本、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徽州的封建文化、徽州的佃仆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和研究。把徽州明清時期的諸多歷史問題,如縉紳地主勢力的強大、商業資本的發達、宗法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和宗法勢力的強固、封建文化的發達、理學和禮學的盛行、佃仆制的頑固殘存等,一一放到徽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加以考察,揭示其起源、性質和演變情況。在這部著作中,所涉及到的徽州研究,幾乎囊括徽州文化的所有課題,成為20世紀80年代徽州學興起的奠基之作。
葉先生還先後主持國家重點項目“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史研究”、“近代華南農村研究”。著有《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研究》,主編兼撰稿人有《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清代通史-第五卷》(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廣東航運史-古代編》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含英文版)、《歷史研究》等國內學刊和國外書刊發表論文70餘篇。

著作目錄

一、專書:
《李贄》(與他人合作)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76年。
《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
究成果二等獎(空一等)。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 (主編與撰稿人)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廣東航運史(古代編)》 (主編與撰稿人)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清代全史 (第五卷)》(與韋慶遠契約主編並任撰稿人) 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得中國社會科學院1977--1991年優秀科學研究成果獎。
《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 》(主編兼撰稿人)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珠江三角洲歷史、地理、經濟情況及南洋華僑發展史 》(與王賡武、許學強合著,
霍英東寫前言,作為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指定參考書) 香港:第二次世界華
商大會印行,1993年11月。
《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研究》 台北:稻禾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與近代化》 (主編兼撰稿人)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二、論文:
2002. 《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序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徽州文化研究》序 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編,黃山書社出版。
2001.《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傳》序 黃山市政協文委辦編輯出版。
站在時代的制高點,共推徽學研究院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主編:《徽學》2000年創刊號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移民與珠江三角洲海洋經濟化 刊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集,頁23--71
台北:中研院出版。
2000 . 《徽州學概論》序 一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對學術執著追求、一絲不苟的儒雅學者梁方仲 張世林《學林往事》下冊,頁
1295----1312,北京:朝陽出版社,2000年3月版。
歷史的主流:改革、開放 (應廣州日報專約) 《廣州日報》2000年5月28日
我與區域社會史研究 接受上海:《歷史教學問題》特約記者鄧京力博士訪談,於該刊2000年第6 期(12月15日)頁14—17。
1999. 雍正是否奪嫡纂位? 香港:《文學與傳記》1999年第 7 期,PP.29—36
我與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 張世林編:《學林春秋》三編下冊,PP.609--626,北京:朝華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粵商與廣東的航運業近代化:1842---1910 (與林 錄合作) 香港:張偉保、黎華標主編:《近代中國經濟史研討會1999論文集》頁193--215,
新亞研究所1999年9月出版。
《古代商人》序,PP.1--6,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9月出版。
海瑞唯求合法,不恤流俗的精神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
著名經濟史家梁方仲傳 香港:韓文甫主編:《文學與傳記》第一期82--89頁
1999年4月15日出版。1998.
明代後期廣州市場的轉型與珠江三角洲社會變遷(與林 祿合作)
台北:《明史研究專刊》第12期 PP.265--289, 1998年出版。
人口與現代化 桂林:《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4期,PP.4-7;又山東時代
文化發展中心編:《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文匯》;成都市時代經濟研
究中心編:《新世紀的思索--中國當代改革發展文集》。中國人民大學
書報資料中心《人口學與計畫生育》C5 1998年4期;
語絲:為學與為人 桂林:《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4期,封2。
從區域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現狀談及21世紀歷史學的命運 桂林:《社會科學家》
1998年第4期,PP.8--10。
中國人口問題的由來與出路(增補稿)廣州《羊城晚報》1998年3月2日、3月9日、
3月16日、3月23日連載;《光明日報》社編的《文摘報》1998年3月29日摘要轉載。
華僑華人文化與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 《華僑華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開放時
代》增刊)PP.246--259, 1998年3月出版。
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開發與宗族制(與林 祿合作) 《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
第4期。
儒學傳統文化與徽州商人 《安徽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又《98 國際徽學學術
討論會論文集》頁21--46。
珠江三角洲風情縱橫談
-----與南方日報記者王進江的對話 《南方日報》1998年1月6日第15版。
1997. 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宗族與商業化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30周年紀念專號)1997年第6期,PP.245--261;又武漢大學《中國前近代
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702-725;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人口問題的由來與出路 《嶺南文化時報》1997年116期。
從族譜看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倫理與宗族制的特點 廣州:《學術研究》1997年12期
PP.41--46。
明末珠江三角洲社會的忠實記錄 ---介紹崇禎年間的檔案彙編《盟水齋存自牘》一書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PP.74-77。
1996. 徽州與珠江三角洲宗族制比較研究 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
PP.1--9;合肥: 周紹泉、趙華富:《95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19,
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邀游於學海,與東西方漢學家對話 __評介《國外關於中國古代史的研究評述》
一書,廣州:《學術研究》1996年第6期。
也談電腦 廣州:《華夏》1996年6期
1995. "Notes on the Territorial Conneections of the Dan",in David Faure, Helen
F.Siu (ed),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83--88.
明清時期的徽刻與版畫 (與居蜜合作) 合肥:《江淮論壇》1995年第2期,PP.51-59
,又收入趙華富主編:《首屆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文集》PP.288--304,合肥:
黃山書社 1996年12月出版。
王佐與他的雞肋集(<雞肋集>校注本前言)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PP.6-15。
地利、傳統市埸與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貿易 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與管理
研究中心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新透視》,PP.105 -114,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5年4月。
地權、法權與家族主義(與居蜜合作) 廣州:《現代與傳統》PP.65--71, 1995年
(9月)第2期。
1993. "A Note o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preserved in the Meng Shui Studio
(Meng shui chai ts'un-tu)" W.Mote,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VolumeⅥ.
Number1, pp.55-70. Printed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珠江三角洲的社會變遷。 廣州:《現代與傳統》創刊號,PP.10-16, 1993年7月
出版。又收入唐力行主編:《家庭、社區、大眾心態變遷》頁242-254,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10月版。
市埸大潮推出千年變局
------與新華社記者王志綱的對話錄 《南風窗》1993年第1期
又見王志綱《行成於思》頁325—348,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
1992. 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與張難生合作)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 1 期,
pp.207-223;又:Beijing: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2. No.2.pp.191-214。
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許檀合作) 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回顧與前瞻》,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pp.51-58.
略論海忠介公精神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1992年 第2期
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與商品經濟的發展 (與許檀合作) 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
經濟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主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
與管理> 1992年第5期.
從醜小鴨到美天鵝—試論珠江三角洲經濟騰飛之源(與許檀合作)
廣州:《商界》1992年第一期.
珠江三角洲經濟騰飛溯源 羊城晚報 1992年8月26日第3版 .
《晚晴吟草》序 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91. 明清廣東蛋民生活習俗與地緣關係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 期
pp.56-62。
略論雍乾時期社會經濟的結構性變遷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4
期pp.33-45。
餘思偉:《中外海上交通與華僑》序 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1年8月.
1990. 《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簡介 (與劉志偉合作) 北京:《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1期,
pp.161-163。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tate of the Field",
(與陳春聲合作) Late Imperial China. Vol.Ⅱ,No.2 (1990)。
十九世紀下半葉夏威夷華人首富陳芳 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0年第4
期,pp.26-30。又,林天蔚:《亞太地方文獻研究論文集》PP.321--329, 香港
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1年。
1989. 明清廣東航運組織與地緣關係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 pp.66-73。
1988. 廣東古代航運史的幾個問題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 pp.97-107。
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的區域性研究 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 1988年 第1期,
pp.155-160。
中山縣移民夏威夷的歷史考察 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8年 第3期。
明清珠江三角洲人口問題 北京:《清史研究集》第6集,pp.141-168,光明日報
出版社,1988年。
夏威夷遊記 《華夏》 1988第6期
1987. 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與商業活動 北京:《中國史研究》 1987年 第2期;pp.41-56。
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PP.298--321, 中華書局 1988年5月出版。
清代廣東航運與社會經濟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7年 第 4 期,
又,收入白壽彝主編:《清代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p.457-471,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0年。
明代廣東的造船業 廣州:《學術研究》 1987年 第6期。
談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pp.99-102。
略論珠江三角洲高利貸資本 (與譚棣華合作) 收入《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
pp.176-205,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7年。
1986. 評介《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北京:《歷史研究》 1986年第6期,pp.74-80。
論珠江三角洲農業商業化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2期PP.16-29。
1985. 清代中後期珠江三角洲豪族賦稅徵收問題 (與譚棣華合作)北京:《清史研究問題》
1985年第2期, pp.1-4。
徽州學在海外 合肥:《江淮論壇》 1985年 第 2 期。
論珠江三角洲的族田 (與譚棣華合作) 收入 《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
pp.22-64,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梁方仲傳略 北京:《現代中國社會科學家》 pp.257-269,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1984. 明清珠江三角洲農業商業化與墟市的發展(與譚棣華合作)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1984年 第2期, pp.73-90;《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PP.57--97,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1983. 徽商利潤的封建化與資本主義萌芽 廣州:《中山大學學報》 1983年 第1期;
《中國史研究》編緝部編:《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研究》,pp.254-277,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1985年出版;《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
PP.382--40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擋房論史》跋 香港:《抖擻》 1983年 11月號。
1982. 明清佃仆的身份地位 福州:《中國古代史論叢》 1982年 第 1 期。
釋“火佃” 北京:《中國史研究》 1982年 第 3 期。
徽商的衰落及其歷史作用 合肥:《江淮論壇》 1982年 第3期。《江淮論壇》編
輯部:《徽商研究論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封建宗族勢力對佛山經濟的控制及其影響(與譚棣華合作) 廣州:《學術研究》
1982年 第6期。
1981. 關於徽州佃仆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1年 第 1 期, pp.181-196。
又見北京: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81. 1. PP.90-119。
1980. 試論徽州商人資本的形成與發展 北京:《中國史研究》 第3期,pp.104-118。
又見《江淮論壇》編緝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pp.359-381,安徽人民出
版社,1985年10月。
1979. 明清佃仆制試探 廣州:《中山大學學報》 1979年 第 2 期, pp.57-84。
本文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
1978. 也談<輟耕錄>中的扶箕詩 北京:《歷史研究》 1978年 第9期 pp.94-96。
從祁門善和里程氏家乘譜牒所見的徽州佃仆制 廣州:《學術研究》1978年第4期。
1974. 略論李贄 廣州:《中山大學學報》 1974年 第 3 期。
1973. 厚今博古的專家秦始皇 廣州:《中山大學學報》(復刊號)。
《南方日報》1974年3月23日
三、教材: 簡明中國通史(古代部份) (任主編與撰稿人)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科列印出版,1977年。
四、譯作: 居蜜《1600-1800年的土地占有制與宗法制》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2年第2期, pp.55-73.
宋漢理 《‘新安大族制’與中國士紳階層的發展》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2年 第3期, pp.55-73; 又1983年 第2期 pp.43-5;又見《江淮論壇》編緝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 pp.273-313。
魏安國《清代華南地區‘一田二主’的土地占有制廣州:《廣州研究》1982年第3期。
蘇耀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與華南絲織業》 陳春聲譯 葉顯恩校並作序,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