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銘漢

葉銘漢

葉銘漢(1925--),男,上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194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先後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3任研究員;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1984-1988年)、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長、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理事。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銘漢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25年4月2日
  • 職業: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擔任職務,個人經歷,工作成果,主要論著,

擔任職務

1925年4月2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44-1946年 在西南聯合大學土木系學習。
1946-1949年 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49-1950年 清華大學研究院研究生。
1950-1953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1954-1958年 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8-1972年 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3-至今 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1979-1981年 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
1981-1982年 任美國猶他大學訪問教授。
1984-1988年 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5-1989年 被選為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長。
1985-1990年 被選為中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會理事長。
1989-1990年 任日本高能物理學研究所訪問教授。
1990-1993年 任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訪問教授。
1994-1996年 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副主任。
1995年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1996年 任德國DESY訪問教授。
1996年-至今 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

個人經歷

1937年上海薩坡賽國小畢業。1940年上海復旦大學附中國中部畢業。進入上海大同大學附中高中部肄業。1942年10月離上海去重慶,投奔叔父葉企孫。1944年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附中高中部畢業。同年9月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土木系。時值日本侵略軍瘋狂進攻中國西南部,他愛國心切,於1945年1月在校加入青年軍參加抗日,抗戰勝利後,於當年9月返校復學。1946年5月,西南聯合大學結束,復校為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葉銘漢進入清華大學,轉入物理系。1949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為碩士研究生,導師錢三強,進行回旋加速器有關技術的調研工作。一年後,導師了解到大型科研設備如加速器只能在中國科學院建造的政策,當即命葉銘漢轉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因當時尚不具備建造加速器的條件,葉銘漢被安排到王淦昌、蕭健領導的宇宙線研究組,參加安裝一台雲室及其控制線路工作。
當年11月趙忠堯突破阻攔,回到祖國。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了由趙忠堯領導的靜電加速器組,葉銘漢被調參加中國第一台帶電粒子加速器——700千電子伏靜電加速器的研製。1955年建成。1954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改名為物理研究所,遷到中關村。葉銘漢負責該加速器的搬遷、重新運行和改進。1956年又參加第二台加速器——2.5兆電子伏靜電加速器的研製工作。1958年初該加速器的質子束通過靜電分析器,加速器初步建成。這年起葉銘漢擔任靜電加速器組副組長。1958年該加速器的能量達到設計值2.5兆電子伏。
1958年,物理研究所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1962年葉銘漢在2.5兆電子伏靜電加速器上進行23Na(ρ,α)反應來研究24Mg的能級,測出24Mg的一條在當時國際上實驗中尚未測出的能級。1964年10月他下鄉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5年底回所。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葉銘漢被作為“反革命分子”批判。1969年10月下放湖北潛江“五七幹校”。1972年2月回北京。
1973年,原子能研究所的一部(即中關村分部)從原子能研究所劃出,獨立成為高能物理研究所。1974年中,高能物理研究所從中關村遷到玉泉路,全所以研製高能加速器和準備高能物理實驗為工作重點。葉銘漢被調到物理一室,任大組長,進行多絲正比室等高能粒子探測器的研製,研製了小型多絲正比室和飄移室,並進行小型多絲正比室計算機線上讀出試驗。1979年底,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工作人員赴美國和瑞士參加物理實驗研究,為開展高能物理實驗研究準備人才,葉銘漢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工作,參加πρ→γX實驗,尋找ηc粒子。1981年5月去猶他(Utah)大學作為訪問教授,參加宇宙線實驗。1982年7月至9月參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總體設計考察組,到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考察、與有關專家討論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的總體設計方案。
1982年3月起,他擔任物理一室主任,主持北京譜儀的研製。1982-1983年進行北京譜儀的物理設計和預製研究。1984 年完成工程設計。隨即進行部件加工。1987年部件測試和分系統組裝。1988年整體組裝和測試,1988年10月測得宇宙線徑跡,北京譜儀建成。1989年北京譜儀安裝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對撞點,開始物理實驗工作。同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國內外10餘所大學、研究所聯合成立北京譜儀合作組,開展高能粒子物理實驗研究,加入合作組參加研究工作,一直至今。1984-1988年葉銘漢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領導全所投入研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對撞機主要由謝家麟、方守賢負責,譜儀主要由他負責。1988年10月實現正負電子對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建成。1984年葉銘漢參加由彭桓武領導的中國科學院1986-2000 年規劃專題研究報告物理專題組,並負責編寫核物理的現狀及其展望,提供中國科學院規劃攻關辦公室參考。1986-1990年葉銘漢和何祚庥、鄭志鵬、祝玉燦等合作,指導博士生游科進行48Ca雙β衰變實驗,測得48Ca不放中微子的雙β衰變的壽命下限為9.5×1021年,比吳健雄測出的結果高出約4.7倍。
葉銘漢曾多次被邀作為訪問教授出國參加研究工作,1989 年7月至1990年9月去日本高能物理學研究所(KEK),1990 年12月至1993年1月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1995年7月至1996年7月在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工作。1994年4月,葉銘漢到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工作,任學術副主任,1996年8月任學術主任,一直至今。葉銘漢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報告100餘篇。

工作成果

1.50年代初,在趙忠堯先生領導下,參加了我國第一台和第二台帶電粒子加速器(700仟伏和2.5兆伏靜電加速器)的研製。建成質子靜電加速器後,負責其運行和改進,率先在國內開展低能核物理實驗。60年代初,在Mg能級的測定上,做出了國際水平的成果。
2.50年代中期開始對探測技術的研究。研製和發展了多種探測器:漂移室、閃爍計數器、重粒子磁譜儀、多絲正比室等,1978年在國內首先實現多絲正比室計算機線上數據獲取, 並獲得中科院科技成果三等獎(1980)。
3.70年代初期,與物理所協作,開展靜電加速器質子束在固體雷射器件製備方面的套用研究。
4.80年代中期,領導Ca雙β衰變實驗,把該衰變的半衰期壽命下限比吳健雄先生的實驗結果向上推了將近一個數量級。這一實驗,開闢了我國首次在地下進行的精確基礎物理實驗測量。
5.1982-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建設中,全面負責北京譜儀的設計和建造,並參加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研製。1984-1988年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領導全所按計畫完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北京譜儀包括漂移室、飛行時間計數器、簇射計數器、μ子鑑別器、亮度監測器及其電子學讀出線路、計算機控制和數據獲取系統、大型磁場線圈等,是世界上性能優秀的高能物理實驗裝置之一,1989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90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與北京譜儀》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北京譜儀建成運行以來,已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水平的物理成果,做出了至今最精確的tau粒子質量測量等,在國際高能物理學界占有一席之地。
6. 1996年起擔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組織物理學前沿問題和環境科學的學術研討會,努力促進有關的學術交流。
正負電子對撞
1975年國家批准建造高能加速器,1978年確定該高能質子同步加速器的能量為500億電子伏。1980年底,國民經濟調整,5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下馬。1981年3月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朱洪元謝家麟、葉銘漢(葉當時在美做訪問學者)到美國,與美國科學家討論在質子加速器下馬後的工作方向。討論結果一致同意建議中國建造一台質心能量為2×22億電子伏的正負電子對撞機,這台機器造價大大低於5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來進行最前沿的物理問題研究。
朱洪元、謝家麟回國後,國內進行了廣泛討論,結果一致同意建造這樣一台正負電子對撞機。這一決定使中國高能物理實驗的發展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1982年6月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以謝家麟、張厚英為首的對撞機總體設計考察組到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考察,葉銘漢為成員之一。中美雙方就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的物理設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確定了加速器和譜儀的主要物理參數。
1983年11月國家批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國家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極為重視,將其列為國家重點工程,並成立了以谷羽為首的包括林宗棠、張壽、張百發4人工程領導小組,這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得以順利建成的決定性的一步,為工程的成功創造了最根本的條件。
工程包含3個部分:(1)加速器,即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2)高能物理實驗裝置,即北京譜儀(包括計算中心);(3)同步輻射裝置。工程經理由謝家麟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擔工程的主要責任。工程建造期間(1984-1988年)葉銘漢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張厚英擔任常務副所長。所領導與工程領導班子團結一致,分工負責。葉銘漢負責北京譜儀,謝家麟和方守賢負責對撞機,張負責土建、對撞機和譜儀的非標準部件加工。葉銘漢在加速器和探測器方面都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知識面廣,十分有利於他的領導工作。葉銘漢發動全所工作人員努力拚搏、刻苦奮鬥,終於在1988年10月16日,僅用了4年零10多天即完成工程計畫,對撞機實現了對撞,譜儀測得了宇宙線徑跡。工程在質量和時間進度上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經費控制在預算內,並有結餘,這在大科研工程中也是少有的。這些事實說明,高能物理研究所以葉銘漢為首的領導班子是團結的,是富有領導能力的,是高效率的,葉銘漢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核心作用。
鄧小平同志十分支持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1984年10 月7日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到高能物理研究所為工程奠基。1998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按原定計畫在4年內實現正負電子對撞的評論是:“這是中國繼核子彈氫彈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又說:“它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中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套用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揭開了中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10月24日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再次到高能物理研究所,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鄧小平同志並發表了《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講話。
1989年7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通過鑑定。鑑定指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是中國自行設計並建造成功的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和第一台大型粒子探測器。從1984 年10月動工到1988年10月建成……只用了4年時間,達到了國際高能加速器的建造速度。……對撞機和譜儀的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參數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為20世紀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做到了高速度、高質量和投資省。使中國高能加速器和大型粒子探測器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一步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J/ψ能區峰值亮度最高和束流能散最小的機器。北京譜儀也屬該能區性能最好的探測器。……”
對於工程的組織領導,鑑定說:“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總體調試順利、性能穩定,各分系統和主要關鍵部件可靠,說明設計、製造、安裝和調試都是成功的,是在有效指揮、精心設計、製造、嚴格把關、細心操作和刻苦奮戰下完成的”。
1989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0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主要論著

1 趙忠堯,楊澄中,葉銘漢,等.一架700千伏靜電加速器和一架200萬伏高壓靜電機.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內部資料,1953
2 李正武,葉銘漢.帶電重粒子激發的γ射線在同位素分析及技術上的套用.科學通報,1957(10):297
3 葉銘漢,李正武.帶電重粒子激發的γ射線在測定同位素豐度上的套用.物理學報,1958,14:64-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