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芝春

葉芝春

葉氏遷羅田始祖[1]葉芝春,出生於北宋鹹平初年(公元998年),原籍江西省饒州市(舊稱江南路豫章瓦屑壩),自幼天資穎悟,其父十分鐘愛,首先送入私塾學習,其後在習武的名師舒展鵬先生處學習古代兵書理論和實戰案例,還在拳師指導下練習武功,十八樣兵器樣樣精通,武功高強。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年滿17歲葉芝春被朝廷招募入伍,選入皇帝近衛禁兵。天聖年(1023年)5月,仁宗皇帝在禁兵中舉行武功擂台大賽,葉芝春以高強的武藝力克眾多對手,奪得大賽第一名。封葉芝春任淮南路馬部軍副都指揮使,麾兵駐蘄水縣石橋鎮(現為羅田縣石橋鋪村),其家眷隨軍定居於此。慶曆二年(1042年)春,為國獻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芝春
  • 出生年代:北宋鹹平初年(公元998年)
  • 原籍:江西省饒州市
  • 性別:男
人物簡介,葉芝春墓,

人物簡介

葉芝春,熟讀<<四書>><<五經>>,其後送到在湖廣一帶借用學館教導青少年學文習武的名師舒展鵬先生門下就學文武課程,五年多時間,既在課堂學習古代兵書理論和實戰案例,還在拳師指導下練習武功,十八樣兵器樣樣精通,武功高強。他在學習中尤對<<武經七書>><<孫子兵法>><<吳子>>古代兵書等愛不釋手,精典章篇,倒背如流,常與師長談兵論武,對用兵“三十六計”的謀略,獨具見解;還常參加本地舉辦的拳術、器械擂台賽,均獲優異成績,其學館師長與當地教頭、紳士皆稱他為奇才,誇他將來有大展鴻圖之志和成就大業為國效忠之才。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年滿17歲葉芝春娶胡氏為妻後不久,被朝廷招募入伍,選入皇帝近衛禁兵。次年(1016年),胡氏生下一子,葉芝春因禁兵操習繁忙不能告假回鄉探望,特修書信一封寄給父母及妻子,為兒子取名守亨,並囑親人精心撫育,以期培育成才,報效國家。北宋時期,朝廷禁兵分為下、中、上三個等級制,按才能依次升遷,在短短的二年多時間,葉芝春以超群的武功和軍事謀略升為上等兵。天聖年(1023年)5月,仁宗皇帝在禁兵中舉行一次聲勢浩大的武功擂台大賽,葉芝春以高強的武藝力克眾多對手,奪得大賽第一名。此後,葉芝春以武功著稱,名傳朝野,因此得到仁宗皇帝的賞識,特下旨召見,葉芝春對仁宗皇帝所提問題,對答如流,談兵論戰,引經據典,特別是對北宋時屢次大戰的分析很有見解,仁宗皇帝龍顏大悅,下旨封葉芝春任淮南路馬部軍副都指揮使,麾兵駐蘄水縣石橋鎮(現為羅田縣石橋鋪鎮),其家眷隨軍定居於此。
1025年,反叛者王倫率近千名叛軍從安徽竄攏石橋鎮,葉芝春帶兵以大羅山為營地,在石橋鋪鎮之西、朦朦山之南、大羅山之北等地設防守御,故當地稱該山為歸營山(今稱歸雲山)。並在險要之山坳設指揮所,故當地稱其坳為指揮坳(即今之胡旨坳)。葉芝春精心設定三道防線,布下埋伏陣,先派小股兵力誘叛軍進入石橋鎮,後打響三面夾擊戰鬥,經過一天時間激戰,叛軍大敗,王倫見勢不妙,趁天黑夜幕降臨之際率貼身仕衛及小股兵力向南突圍落荒而逃,這次戰役大勝,共殲滅叛軍300多人,生俘叛軍400餘人,繳獲各類兵器數百件,其戰功深為仁宗獎譽。
慶曆二年(1042年)春,葉芝春應詔討伐西夏軍,改任涇原路行營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在副都督總管葛懷敏的帶領下,與西夏軍大戰於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因兵力懸殊,地域險峻,葛懷敏、葉芝春等14名將、帥在戰役中血灑沙場、盡忠報國,西夏軍亦受重創。葉芝春隨從軍旅的兒子葉守亨將其在血泊中的葉芝春遺體搶出,歷經數千里,運至羅田石橋鎮,歸葬於羅田縣石橋鎮(現為羅田縣石橋鋪鎮)汪滋基鳳形地。戰後,仁宗皇帝嘉其忠,追封葉芝春為兵部侍郎,其四位夫人及其他家人遂落籍石橋鎮葉家沖。

葉芝春墓

葉芝春墓座落在大別山南麓湖北羅田縣境內石橋鋪汪茲基鳳形地。被羅田縣列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始建於北宋仁宗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修建的武英高速公路穿越墳墓而過,為此,湖北省文物局特派省、市考古隊和縣博物館進行了三次實地勘探,並於2006年7月中旬對葉芝春墳墓進行了考古挖掘和確定遷墓新地址。訊息傳出後,葉氏後裔為支持國家公路建設、減輕國家負擔而自發捐款為葉芝春修建墓園,回響者除本省羅田、英山、浠水外,還涉及到安徽金寨、河南商城、新縣等地數萬人。本著顧全大局支持武英高速公路的修建、保護羅田重點文物景點的目地,弘揚葉氏族人敬祖慕宗的精神,依據北宋歷史史料和省、市方誌及家族宗譜進行了半年的訪祖追蹤式的采編,寫出本篇歷史記實文以紀念為國盡忠捐軀的北宋仁宗時期葉芝春將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