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成學

葉成學

葉成學(1578—1614),字汝習,生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卒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福清港頭鎮後葉村人,三朝名相葉向高的長子。葉成學“以蔭入國學”,曾任尚寶司司丞。葉成學曾參建福清利橋、瑞雲塔。

基本介紹

  • 本名:葉成學
  • 字號:汝習
  • 所處時代:明萬曆年間
  • 出生地:福清港頭鎮後葉村人 
  • 出生時間:1578年
  • 去世時間:1614年
  • 主要成就:曾參建福清利橋、瑞雲塔等 
人物生平,歷史貢獻,

人物生平

葉成學從小聰慧,深得父母、祖父母的喜愛。可他“不甚讀書,厭薄舉業,而筆札辭令,翩翩可觀”。他上正父母,中潔自身,下束家人,受到好評。葉成學“慷慨好義,急人之困,至傾囊不惜。見人有冤抑,輒發憤為出力,必得直乃已。”
峽江渡在今倉山區城門鎮峽北村,是福州南驛道的重要渡口。峽江為烏龍江的最後一個水段,水流湍急,商旅不便。葉向高在《陽岐江改復舊路記》中說:“閩會城之南,有江達于海。其水自上流四郡千餘里皆會於此,兩山束之,故名峽江。怒濤激浪,急溜漩渦,險若瞿塘。自峽而上可二十餘里,為陽岐江。”因其地勢險惡,百姓出行多有不便。那時,閩省通往粵、贛、浙各有一條驛道。其中通往廣東的稱為“南驛道”,線路是:福州三山驛-台江-峽北鋪-閩官大田驛-福清常思鋪(今叫“相思嶺”)。由於這條線路荊棘叢生、地勢險要,野獸傷人、墜崖事件經常發生,成為百姓的心頭大患。
葉向高、葉成學為了百姓出行、商貿便利,多次上書官府在上游改道,使峽江造福於民。而某些官紳從私利出發,造謠葉向高之所以提出改道,是想霸占大田驛修建墳墓。即便如此,兩人未改初衷,重申“(改道)事成,是三郡一邑千萬人之福,千百世之利。”福建巡按監察御史陸夢祖上任後,立即修建陽岐江渡口。歷時半年,陽岐江渡口終於竣工。改道後的新線路不但避開了峽江之險,路程還縮短近五分之一。峽江成功改道,葉成學發揮出應有作用,功不可沒。
葉成學十分關心百姓疾苦。他與父親葉向高力促“倉糧折色”,還在革除鹽哨等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受到好評。
萬曆年間,福清百姓向當地駐軍——鎮東、萬安繳交軍糧時,經常受到兵痞的敲詐勒索。萬曆二十年(1592年),鎮東衛、萬安守軍開始實行“倉糧折色”,即不繳交軍糧者可用繳納銀兩代替。此舉受到百姓的擁護,兵痞因無法從中獲利而強烈反對。正在家中守制的葉向高獲悉後,立即向福建巡撫趙參魯交涉,“倉糧折色”才得以繼續。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兵痞刁難百姓之事風波再起。葉向高和擔任尚寶司司丞一職的葉成學,分别致信福建巡撫、福清知縣,商討“倉糧折色”之事。隨後多次陳述“倉糧折色”的好處及利害關係,終使“倉糧折色”不再變更。福清百姓每年因此省去了數千兩銀子。葉向高、葉成學的義舉受到百姓的交口稱讚。
福清自古產鹽。近海百姓以醃製魚類外銷為生。官府為了搜刮民膏,招募哨卒,以偵邏私販的名義,與鹽販狼狽為奸。百姓深受其害。葉成學獲知後,多次向官府陳述利弊,最後迫使官府革除了鹽哨,百姓的生活負擔得以紓解。大家感其恩德,“勒其事於石”。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葉向高不滿朝廷昏暗,多次上書請辭,終獲批准,並於十二月初三日抵家。遺憾的是,葉成學卻於十二月初一日病故,無緣見上父親一面。葉成學葬於福清新寧里(今東張鎮)華陽山。

歷史貢獻

葉成學對福清最大的貢獻是修建龍首橋(又叫“利橋”)和瑞雲塔。龍首橋位於福清市區南門外,橫跨龍江兩岸。原建於宋天聖五年(1027年),元代修葺。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葉成學率父老請於縣令凌漢翀,移橋於小孤山。據說,當時有一座橋直通縣衙,為堪輿所忌。葉成學的祖父葉朝榮多次想改移,都沒有成功。縣城人就冀望於葉向高。葉向高擔心資金、人力不足,也沒有貿然動工。於是,移橋之事冀望於葉成學。葉成學募集到數千兩銀子後,便鳩工改移,並把這座橋命名為“利橋”。它雖經過400多年風雨滄桑,至今仍在造福福清人民。
後來,葉成學又在利橋東北側建造了“精麗甲于海內”的名塔——瑞雲塔。瑞雲塔規模巨大,藝術精湛,是福清最壯觀的一座古塔。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竣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由葉成學與凌漢翀募捐,名匠李邦達施工。該塔“補龍江地勢之曠”,“點綴融城風景之不足”。瑞雲塔高近35米,七層八角,被譽為“江南第一塔”,備受古建築大師梁思成讚譽。此外,葉成學還與凌漢翀募集資金,修建了瑞雲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