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仙(石竹目仙人掌科植物)

葉仙(石竹目仙人掌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葉仙,別名:麒麟掌;仙木藤;仙人藤;木麒麟;葉仙人掌等,是仙人掌葉仙人掌屬植物。為多年生多漿草本植物。呈灌木狀,幼年植株直立,以後長成藤本,蔓長2~3m。喜溫暖潮濕氣候,分布於佛羅里達州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及阿根廷地區。我國雲南、廣西、廣東 、福建、台灣、浙江及江蘇南部栽培

是仙人掌科唯一具上位子房的種;扦插易成活,通常作嫁接仙人球的砧木;葉可作蔬菜,果酸甜可食,有“巴貝多醋栗Barbados Gooseberry”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葉仙
  • 拉丁學名:Pereskia aculeata Mill.
  • 別稱:麒麟掌;仙木藤;仙人藤;葉麒麟;葉仙人掌;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石竹目
  • :仙人掌科
  • :葉仙人掌屬
  • :葉仙
  • 分布區域:分布佛羅里達墨西哥阿根廷我國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及江蘇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扦插,嫁接,藥理作用,抗炎作用,促進傷口癒合作用,鎮痛作用,抗維生素作用,抗氧化活性作用,預防心血管疾病作用,抗癌作用,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高3-10米。基部主幹直徑達2-3厘米,灰褐色,表皮縱裂;分枝多數,圓柱狀,具長的節間,綠色或帶紅褐色,無毛;小窠生葉腋,墊狀,直徑1.5-2毫米,具灰色或淡褐色絨毛,於老枝上增大並突起呈結節狀,直徑達15毫米,具1-6根刺;刺針狀至鑽形,長達1-4厘米,褐色,在攀援枝上常成對著生並下彎成鉤狀,較短。葉片卵形、寬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4.5-7厘米,寬1.5-5厘米,先端急尖至短漸尖,邊緣全緣,基部楔形至圓形,稍肉質,無毛,上面綠色,下面綠色至紫色;側脈每側4-7條,在上面稍下陷或平坦,於下面略突起;葉柄長3-7毫米,無毛。
花於分枝上部組成總狀或圓錐狀花序,輻狀,芳香,直徑2.5-4厘米;花梗長5-10毫米;花托外面散生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葉質鱗片及腋生小窠,鱗片長8-25毫米,寬2-6毫米,小窠具黃褐色至淡灰色絨毛和細刺;萼狀花被片2-6,卵形至倒卵形,長12-15毫米,寬4-8毫米,先端急尖或圓形,有時具小尖頭,淡綠色或邊緣近白色;瓣狀花被片6-12,倒卵形至匙形,長15-23毫米,寬6-8毫米,先端圓形、截形或近急尖,有時具小尖頭,白色,或略帶黃色或粉紅色;雄蕊多數,無毛;花絲長5-7毫米,白色;花葯橢圓形,長1-1.2毫米,黃色;雌蕊無毛,子房上位;少數胚珠著生於側膜胎座下部呈基底胎座狀;花柱長10-11毫米,直徑1-2毫米,白色;柱頭4-7,直立,長3-4毫米,白色。漿果淡黃色,倒卵球形或球形,長1-2厘米,具刺。種子2-5,雙凸鏡狀,黑色,平滑,直徑4.5-5毫米,厚1.4-1.6毫米;種臍略凹陷。

生活習性

葉仙多生長在乾旱的半沙漠地帶,生性強健 ,抗旱能力強 ,不怕強光暴曬,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需要排水和透氣性好的沙質土壤,比較耐寒 、耐高溫 。

分布範圍

葉仙原產中美洲、南美洲北部及東部、西印度群島;我國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及江蘇南部栽培,河北及遼寧等地溫室栽培,在福建南部呈半野生狀態,是僅有的一種帶葉的多年生灌木狀原始種草本植物。

繁殖方法

扦插

葉仙人掌主要利用莖或葉進行扦插繁殖 。於秋季將2年生或 1 年生嫩枝剪成約 10 cm 長的插穗,截口可蘸草木灰或香菸灰防腐,必須帶葉節插入純淨沙土中,深約3cm,插後保持盆土和環境濕潤,約經半個月即可在節上生根,第 2 年秋季可用於嫁接或造型 。用莖扦插比用葉成苗快 。

嫁接

葉仙與蟹爪蘭 、鼠尾掌 、仙人指和小型仙人球類有較強的親和力,能迅速成活,近年來已逐漸取代仙人掌而成為這些植物的理想砧木。葉仙根系較發達,壽命長,對冷熱乾濕一些不良環境都較適應,能夠保證嫁接苗整株旺盛生命力,使枝條翠綠、花多,觀賞時間長,大大提高了蟹爪蘭的觀賞價值,從而避免了用仙人掌片或三棱箭(量天尺)作砧木因根量少 、營養不充足導致蟹爪蘭枝莖黃化萎蔫或砧木腐爛或老化現象的發生。

藥理作用

葉仙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和藥理活性,在我國廣西地區民間也已有種植和使用,近年來國外研究者對於葉仙的化學和藥理學方面的研究逐漸重視,但目前國內對該植物的研究較少,儘管已證實了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藥理活性,但對其作用機制研究還比較缺乏。
現葉仙已經確定的藥理作用有:

抗炎作用

採用巴豆油作為單獨誘導劑進行鼠耳腫脹實驗,觀察葉仙甲醇提取物的乙烷餾分對慢性炎症的抗炎作用,結果表明,葉仙甲醇提取物的乙烷餾分能明顯抑制鼠耳腫脹、血管擴張以及白細胞浸潤。觀察葉仙甲醇提取物的乙烷餾分對鼠的急性皮膚刺激/腐蝕作用的影響,結果表明,葉仙甲醇提取物的乙烷餾分沒有使鼠表現出任何局部或全身性中毒現象。

促進傷口癒合作用

通過對手術傷口癒合模型實驗觀察了葉仙對傷口癒合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葉仙甲醇提取物和正己烷餾分都能減緩實驗小鼠炎性細胞的增長,抑制血管和纖維組織增生,且正己烷餾分對小鼠的血流速度和膠原沉積的影響更為明顯,證實葉仙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具備治療皮膚創傷以及炎症的潛力。

鎮痛作用

葉仙甲醇粗提取物中得到的加氫甲醇餾分(HMF)作用於不同動物模型中的鎮痛活性。醋酸扭體實驗結果顯示,HMF 的鎮痛效果和給藥劑量成反比關係,用藥劑量為 100 mg/kg 時效果最佳,抑制率為78%;而用藥劑量為 200 mg/kg、300 mg/kg 時,疼痛抑制率分別為 64%和 41%。但在福馬林疼痛實驗中,作用效果則具有劑量依賴性,第一階段,最高有效劑量為 300 mg/kg,疼痛抑制率約為 50%,劑量 200 mg/kg 和 100 mg/kg 對疼痛抑制率分別為 45%和 15%;第二階段,劑量 300 mg/kg對疼痛抑制率為 86%,劑量為 200 mg/kg 和 100 mg/kg 時,對疼痛的抑制率分別 62%和 48%。在甩尾試驗中,HMF 的鎮痛效果並不明顯。

抗維生素作用

Souza 等觀察了葉仙不同提取物對微生物的影響。抗菌作用實驗結果顯示,石油醚提取物對大腸桿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氯仿提取物能抑制蠟狀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活性;1 μg/mL 的石油醚提取物和 2 μg/mL的氯仿提取物能有效抑制雜色麴黴的生長,而對擴展青黴、桔青黴和黑麴黴無顯著抑制效果。

抗氧化活性作用

Souza 等通過 2,2-二苯基-1-苦基肼(DPPH)法(抗壞血酸用作標準抗氧化劑)測定並評估了葉仙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結果顯示 10 mg/mL 的甲醇提取物抗氧化作用最強(73.71%),氯仿提取物的作用較弱。

預防心血管疾病作用

Souza 等研究了葉仙的甲醇和氯仿提取物對SH-SY5Y 細胞(人骨髓神經母細胞瘤細胞)中 ADCY1(人腺苷酸環化酶 1)代謝的影響作用,研究結果表明,高濃度的葉仙甲醇提取物(100 μg/mL)能明顯抑制 SH-SY5Y 細胞中 ADCY1 的表達,降低細胞內 cAMP 產生,從而起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因此,Souza 等及 Barbalho 等認為日常食用葉仙可以預防肥胖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抗癌作用

Pinto 等首次研究了葉仙對不同癌症細胞的毒性,結果顯示葉仙能抑制部分乳腺癌細胞系MCF-7 和人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 HL-60 細胞增殖,證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