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那杜歷史

萬那杜歷史

萬那杜共和國位於西南太平洋,澳大利亞之東,斐濟以西,由80個島嶼組成。其中66個島有人居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那杜歷史
  • 陸地面積: 11880平方公里
  • 人口:12.7萬
  • 宗教基督教
正文,

正文

其中66個島有人居住。陸地面積 11880平方公里。人口12.7萬(1984),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種的萬那杜人。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官方語言為比斯拉馬語、英語、法語。首都維拉港
約公元前1300年,萬那杜就有人類居住。1606年,葡萄牙探險家P. 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遠航太平洋,駛抵該群島中的聖埃斯皮里圖島。1768年,法國航海家L.-A.de.布乾維爾在該群島的奧巴島登岸。1774年,英國航海家J.庫克遠航越過該群島,以新赫布里底命名。1789年,英國人W.布萊航至群島中的班克斯群島。1825年,英國人P.狄龍在群島南部的塔納島上發現檀香木。西方傳教士自19世紀30年代到該群島傳教。1847年,英國殖民者自新南威爾斯殖民地來此招募勞工,販回新南威爾斯。後許多島民被販運至斐濟和奧大利亞昆士蘭的棉花、甘蔗種植園做工。自19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後期,販運至昆士蘭的萬那杜勞工達7000餘名,販運至斐濟的約4500名。由於販運途中和種植園勞動的惡劣條件,勞工死者甚眾。對此,萬那杜及一些太平洋島嶼的人民極為憤慨。1872年,英國議會被迫通過太平洋島嶼人保護法案。19世紀70年代後期,法國擬將流放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刑滿釋放犯移居萬那杜,遭澳大利亞的英國傳教士反對。澳大利亞人進而要求英國占領萬那杜。1887年,英、法兩國同意在該群島設立聯合海軍委員會,以維護兩國在當地的利益。20世紀初,因德國試圖插足該群島,英國法國於1906年達成協定,實行共管。從此,新赫布里底群島淪為有兩個宗主國共管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新赫布里底群島的埃法特島和聖埃斯皮里圖島一度成為美國海空軍的基地。1940~1941年,在群島南部的塔納島發生了反對殖民統治的J.伏龍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英、法共管。60年代後期,種植園主J.史蒂芬斯組織名為“納格賴米爾”的分離運動。與此同時,萬那杜民族獨立運動迅速發展。1975年11月舉行首次議會選舉。1978年 1月,英、法被迫同意該群島實行內部自治。1980年 7月30日群島宣告獨立,定國名為萬那杜共和國。G.A索科馬努任總統。W.H.利尼任總理。1982年 3月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83年11月2日舉行獨立後的首次大選,瓦努阿庫黨獲勝,利尼再任總理。萬那杜共和國奉行不結盟政策,主張維護民族獨立,反對外來干涉和大國控制,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反對殖民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