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山乾隆行宮

萬松山乾隆行宮

萬松山位於費縣城東北5公里處的崮子村溫河由西南而來,繞神山山腳北去,浚河自西北而至直撞萬松山後北繞折而向東,在萬松山北與溫河相匯入祊(崩)河,成千頃碧波,萬松山突兀於碧波之中,雖不算高,但懸崖高聳,峭壁如削,陡岩危立,玲瓏峻峭,樹木蔥蘢,雲蒸霞蔚,氣勢壯觀。南面有一條狹長的小嶺與神山相連,使萬松山孤而可通。凌空鳥瞰,恰似一把巨大玉勺,翻扣在碧波中,故古人稱之為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松山乾隆行宮
  • 位置費縣城東北5公里處的崮子村
  • 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
  • 目的:為恭迎乾隆皇帝南巡
  • 創建人李希賢
  • 面積:500餘平方米
簡介,修建行宮,史料記載,古文化遺產,乾隆皇帝過祊河,史書記載,康熙留詩句,乾隆出遊,智答乾隆,方河,

簡介

修建行宮

乾隆二十三年(1758),為恭迎乾隆皇帝南巡,布道撫臣愛必達選中萬松山,命沂州知府李希賢在此修建行宮
行宮位於山巔,坐北面南,面積500餘平方米,分東西兩院,各為四。東院自南而北依次有朝房、大宮門、二宮門、前殿、寢殿、觀山樓、望河亭等,臨河建有值事房、御書房;西院自南而北依次是軍機房、值事房、宮門、前殿、前後寢殿及花亭等。
行宮依山勢而建,結構嚴謹,設計精巧,富麗堂皇,與萬松山旖旎的風光相輝映,勝似神宮仙闕,乾隆非常喜歡,曾兩次在此住蹕。

史料記載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與皇后到此的盛況,沂州知府李希賢在《萬松山記》中有記載:“二月二十七日,恭逢皇上奉皇太后鑾輿臨幸,於焉遊憩。翠華芝蓋,掩映於萬松之間,夾道呼嵩,歡騰雲日,誠盛際也。”風流天子乾隆皇帝,曾站在望河亭賦詩一首:“鄭宛歸魯泰山祊,因以河名出大筐。清浚合流波益浩,萬松如在水中央。”四句詩概括了祊河、浚河的來歷、發源地、流向和萬松山的位置,可見這位封建皇帝掌握豐富的地理知識。可惜在日偽時期,文物被劫,行宮被破壞。

古文化遺產

萬松山還有豐富的古文化遺產,先後出土了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斧、石鏟、骨針、石鏃、陶片、陶網墜等大量文物及大批漢代文物。說明自上古時期,這裡就是我們祖先繁衍生息的祥和之地。

乾隆皇帝過祊河

史書記載

“乾隆二十二年,聖駕南巡,正月二十七日自泉林駐蹕荊埠營。” 乾隆皇帝這是第二次巡遊江南,路過費縣,併到崮子萬松山行宮住宿歇息。
這天早晨,乾隆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及隨從人員,騎馬坐轎,出了荊埠行宮,浩浩蕩蕩由西往東,迤邐而行,過了顓古城,來到蒙山皇道,回首瞭望,蒙山頂上積雪皚皚,松柏疊翠,在陽光的照耀下,相映成輝,不禁想起,皇祖康熙皇帝曾三次南巡路經此地。

康熙留詩句

留有《蒙陰曉雪》名詩,便即興依祖韻(ong韻),詠蒙山詩三首,其一曰:
辛未巡江南,路經東蒙東
茲因駐泉林,取道魯附庸。
乃在蒙羽陽,顓臾考古封。
回首望雲岩,崔巍扶郁蔥。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他在辛未年第一次南巡時走的蒙山東路,而這次從西邊泉林來的。
乾隆一行人馬沿著皇路上坡下崖,越溝過河,一路走走歇歇,日近中午,來到費縣第二條大河——祊河之上,這裡建有一座皇橋,過了皇橋,來到一處兵營防地。
雖是寒冬季節,隨從人員個個累的張口氣喘,滿頭大汗,皇帝傳旨歇息,有的喝茶,有的整衣冠,有的磕除鞋中的泥土。太后、皇后也在轎中坐悶了,被宮女扶出觀看四面景色。
此時,太后看到河面上熱氣直冒,鵝鴨戲嬉,河中鯉魚翻騰跳躍,問道:“皇兒,天氣如此寒冷,這河為什麼不結冰還冒熱氣呢?”
乾隆略一沉思,說:“母后,此河因有溫泉水匯入故不結冰。”
太后點了點頭,又問:“皇兒,這河叫什麼名字?”

乾隆出遊

乾隆皇帝知識淵博,臨出遊之前,在宮中早已把沿途各地的名勝古蹟通覽一遍,特別對費縣的歷史更加留意。什麼古費城出土過 羊啦,孔子墮三都啦等等,因此他知道這條河發源於平邑大匡崮(也稱太皇崮),還有個古怪而難聽的名字叫祊(崩)河。此刻,乾隆不敢說這河叫祊河,可又不能說不知道,怕掃了太后的雅興。
乾隆皇帝忽然看到不離左右的寵臣和珅,急中生智,便說:“和愛卿,你知道這條河叫什麼名字嗎?”和珅一聽,立刻兩腿發軟,頭上冒汗,便跪倒在地,連聲說: “恕小臣無知,這條河太小了,臣不大在意,故不知它叫什麼名字。還是問問沂州知府李希賢吧!他在此當了5年知府了。”和珅是個機靈鬼,他跟隨皇帝出來遊玩,就住在祊河皇橋東邊的公館裡,怎么會不知這條河的名字呢?只是怕犯“忌”,不敢說罷了。乾隆皇帝一臉的不高興,只得傳喚沂州知府李希賢,問道:“李愛卿,你知道這條河叫什麼河嗎?”

智答乾隆

李希賢一聽,嚇出了一身冷汗。他對這條河太熟悉了,他剛當知府不久,就鬧水災,他還帶領百姓治理過這條河呢,說真話吧,怕招殺頭之禍,因古時候皇帝死了稱 “駕崩”。
他聽說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時,皇帝聽說德州有個“桑園鎮”的“桑”與 “喪”同音,下諭改為“柘園鎮”,要說費縣這條河叫“祊河”那不是說皇帝一家到了絕地嗎?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說個白字吧,又怕皇帝說你無知,不勝任當知府的官。
李知府猶豫片刻,便跪倒在地,連連叩頭,說:“皇上,臣該死!恕小臣粗心,這條河在費縣境內,繞臨沂城北流入沂河,我平日很少出城,故不知這河叫什麼名字,還是問問費縣楊知縣吧。”乾隆皇帝雖然心中不悅但也欣賞他的乖巧,只得順水推舟,連聲傳喚費縣知縣。
時任費縣知縣,名叫楊燭,是河北省固安人,進士出身,是個飽學之士,天文地理無所不曉。聽皇帝喚他,一溜小跑,來到跟前,雙膝跪倒,口稱萬歲。
乾隆皇帝問:“楊愛卿,起身吧,你知這條河叫什麼河嗎?”
楊知縣一聽,嚇得臉都變了顏色,心想:李知府這個老滑頭,把這個難題推給了我,我推給誰呢?又想,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矇混一時再做打算。說:“知道。”
“叫什麼名字?”
“左邊一個示字,右加一個方字。”
“讀什麼呢?”
“當地人讀‘方’,四四方方的‘方’,叫方河。”
乾隆皇帝聽了,楞了一楞,又繼續問:“這條河為什麼叫方河?”
楊知縣抬起頭來,看到皇帝臉上露出喜色,便放開膽,大聲說:“稟皇上,這條河發源於平邑大筐固,從西往東流經梁邱許家崖,再經費城東南轉而東北與浚河匯流,順流而下,繞沂州府北側注入沂河,因流經費縣古‘防城’而得名。”
此時,乾隆皇帝聽了點了點頭,費縣歷史上確實有防城和祊城兩個地名,只是位置不同,乾隆皇帝非常讚賞楊燭的聰明機智,沉著老練,也不點破,隨將錯就錯地對太后說:“稟母后,此河叫方河,四四方方的‘方’。”並將該河的發源、流經地方和名稱的來歷說了一遍,太后聽了很高興,傳旨繼續前進。這樣,一場虛驚才被掩飾過去。

方河

大隊人馬來到萬松山行宮歇息,乾隆皇帝看到萬松山行宮如一顆明珠,鑲欽在碧波蕩漾的河中央,宮中蒼松翠柏,畫廊回幽,觀山樓高聳入雲,又想到剛才君臣的趣對,不禁詩興大發,命隨從取來文房四寶,以“方”韻寫《渡祊河》詩一首:
鄭宛歸魯泰山祊,因以名河出大匡。
清浚合流波益浩,萬松如在水中央。
從此,費縣祊河乾隆皇帝這首詩而出名,至今它的名字在民間仍有“方河” 的讀法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