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慧法師

萬慧法師

萬慧法師(1889-1959),俗名謝善,字希安。原籍四川,出生於安徽安慶。幼年與陳獨秀有過來往。早年留學日本,在學術上頗有造詣。後應反對包辦婚姻,憤然離家出走,並在四川大慈寺削髮為僧。出家後雲遊四方,經雲南出國至緬甸,後又赴印度鑽研佛法。學成後在緬甸仰光定居,因精通六國語言(英語、梵語、印度語、蒙語、日語、藏語),又對歷史、佛學、哲學有著極深的研究。故在緬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尊敬,在華人圈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慧法師
  • 出生日期:1889
  • 逝世日期:1959
  • 職業:法師
相關事件,樂至縣誌記載,早年遭遇,遊歷南亞,愛國情懷,

相關事件

萬慧法師雖為得道高僧,但在生活上確並不拘泥於佛家戒律,而更重視在行為中履行佛法。他幫助過許多人,其中有著名作家艾蕪。萬慧法師雖不願涉足政治,但他也從人道、正義的角度對英帝國對緬甸的殖民統治給予了批判。
1959年,馬一孚先生受人民政府委託,赴仰光邀請萬慧法師回國,萬慧法師也對新中國充滿了嚮往,遂為回國開始了準備。但不幸突感急病,逝於緬甸摩谷的寶石寺,終年71歲

樂至縣誌記載

樂至籍緬甸高僧萬慧法師

早年遭遇

萬慧法師(1889—1959),俗姓謝,名善,字希安,祖籍四川省樂至縣龍門鄉三星橋,生於安徽蕪湖(父親謝維喈時任知縣),為著名學者謝無量異母弟。
萬慧在安徽懷寧度過童年、少年,與陳獨秀為至交。清末上海復旦學院畢業,因與同學戀愛,為封建禮教所不容,女憂鬱而死,萬慧隻身入川,在成都一中學任英文教師,繼抗議家庭婚事,披剃於成都大慈寺,轉貴州安順縣萬華寺受戒,法名萬慧。

遊歷南亞

清宣統三年(1911)春,萬慧由雲南出國,經緬甸去印度攻讀梵文,受教於婆羅門著名學者、大師及文化名流,研習佛教經典,博覽西方政教文物、印度哲學、文學和西藏古文。旅印期間無經濟來源,在寺廟食宿,還要交付學費,所得北京大學刊物、上海《時事新報》稿費,僅能維持生計。得到魯迅等接濟,才能留居印度近十年。1920年遷居緬甸仰光甘馬育市鎮,任教華僑中學,繼因繁瑣困擾,遷居綠茵湖畔卡拉巴士第,專研學術。是時,慕名求教者日多,學生中有英國人魯士,系仰光大學史地教授,萬慧教以中文,並協助譯述。萬慧常對人說:“余研究佛學,非拘信世俗之佛道;我們信佛,並不是教人迷信,是教人求得更多的智慧。”萬慧平易近人,樂於濟困扶危,培育後進,艾蕪流寓緬甸,曾得萬慧資助,至老猶念念不忘。
萬慧精研學術外,尤好吟詠,旅居印、緬期中,所見雪山恆河,異國民俗風情,人間瘡痍疾苦,以及個人的流離磨難和故國情思,皆反映於詩詞。1930年轉移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募化,目睹當地礦工的悲慘生活,寫下“戰慄工人肥赤腳,辛勤老闆瘦青燈”來憫惜礦工水腫和痛恨老闆的日困鴉片煙燈。“危言少小聽分瓜,猛獸洪流逼漢家”、“二十年來生殺苦,八千里外舍荒田”來感嘆祖國瓜分、軍閥混戰、人民慘狀;抗日戰爭勝利後,萬慧在《游國吟》中寫有“必須擒盡分髒賊,永久和平始可提”來發抒反內戰的憤慨。

愛國情懷

共和國成立時,萬慧甚感欣慰,在《送耶舍靈光同學遠籌敘》中寫到:“大地回春,日添一線,人民廣播,夜沸新聲……世紀百歲當中,中華宏運斯轉”等語;《木蘭花慢》詞“鐮揮錘就,赤幟金星,解放歌揚前進,喚起來攜手話同情……”表達了對新中國的熱愛。
萬慧治學數十年,既系統的繼承中國文化,還精通梵文、巴利、印度、法、日、英、蒙、藏等文字,並交流中緬文化。
1959年四月,浙江文史館館長馬一浮延聘萬慧回國,參加佛學研究,殊因病勢危急,接信四日,即圓寂順化,終年70歲。當地人在摩谷鎮山上築塔安葬,由馬一浮撰書《塔銘》、《塔銘後記》,立碑刻石。萬慧著有《標準音譯表》、《啟聖字典》、《中國音韻學》、《慧業精舍吟草》和譯著《珂羅倔論》等,均流傳於緬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