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廟會

禮拜廟會

禮拜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相傳始於明代。戚繼光奉命征剿來浙後,人民紛紛組織抗倭隊伍,形成結社的禮拜。浙江慈谿的禮拜廟會以農曆正月、二月和三月最盛,時間大抵在春耕以前,規模盛大,範圍廣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拜廟會
  • 背景:戚繼光奉命征剿來浙後
  • 條件:人民紛紛組織抗倭隊伍
  • 類別:文化
起源,簡介,內容,

起源

慈谿的禮拜廟會相傳始於明代。當時日本商人勾結武士,駕船由沿海入岸,殺人越貨,進行海盜性掠奪活動。戚繼光奉命征剿來浙後,人民紛紛組織抗倭隊伍,形成結社的禮拜。
慈谿的禮拜廟會以農曆正月、二月和三月最盛,時間大抵在春耕以前,規模盛大,範圍廣泛。據《餘姚六倉志》記載:“二月十三至十九迎觀音禮拜,化龍堰以西,盡為齋地。”說明廟會在慈谿境內縱橫幾十里內都極為興盛。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二月中旬行觀音禮拜。慈谿東部有“初一豎旗桿,十五行禮拜”之說。在一寺廟(庵)腳下占土結社,上有柱頭執事,下有分類會腳,如龍會、炮擔會、文旗會等。每一科會均有地產,部分地產租金作辦“齋”之用。禮拜出社,齋船先發,在預定地點借齋,供給隨社會腳人員中膳,繼出“響團”,炮擔在前。執事到齊出正社,領頭的稱“頭旗”。接著頭牌、月鏡,對鑼、對號、皇涼傘、帥府等,後穿插文武旗,大纛、土銃、鑼鼓隊、絲弦細十番和龍等。尾旗壓陣在後。龍有長有短,短的十二節稱十二肖龍,繡花抱彩,綴金閃銀,十分講究。如洋浦廟、吳山廟社的龍多屬此類。長龍約有六七十節,長二三百公尺,如勝山廟社院堂村的長龍。眉山社的龍頭最大,不進廟會。金山社有一條特別的“雞毛龍”,舞動起來非常好看。每社禮拜要逢廟進香,見佛朝拜,這時有“盤場”主廟做禮拜戲,看戲進香,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簡介

晚清至民國時期,慈谿境內較有影響的廟會計有精忠萬壽寺廟會,洋山殿廟會,樟樹鄉文武殿廟會,勝山廟會,崇壽相公殿廟會,五里天妃宮廟會,宗漢眉山廟會,新浦曹娥殿廟會,坎墩娘娘殿蘭街,天元關帝殿蘭街,彭橋鄉中街蘭街。抗日戰爭爆發後,慈谿境內各種廟會很少活動,後雖有恢復,但規模不如以前,逐漸被物資交流會等其他形式所代替。
除禮拜、廟會外,慈谿境內還有燈會和迎神賽會。舊時農曆正月十三晚上稱“上燈夜”,延續7天至十九日為“落燈夜”。在這段時間內,除每戶人家在門口懸掛彩燈外,還要舉行燈會遊行。燈型有“跑車子燈”,“跑馬燈”,“舞獅子燈”,“採茶籃”和“紗船扛”等。“車子燈”用彩紙絲綢糊扎,形似花轎,實作車子,美觀靈巧。燈內為“姑娘”扮相的“車芯”,有樂隊伴唱,常用《七朵花》,《九連環》、《十二個月花名》等曲調。最有風趣的是車子燈後面的艄公或艄婆,逗唱、嬉笑,令人捧腹。“跑馬燈”裝扮者,均為兒童,他們胸前掛馬頭,身後背個馬屁股,手握馬鞭,邊唱邊舞。曲調為《馬燈調》。一般以四、六、八編隊,不同顏色的“馬匹”跑舞,馬躍龍騰象徵新春吉利。“舞獅燈”則由兩人合演一獅子,一般4頭編一隊。舞姿有掀、撲、蹲、跳、滾等動作,以“剪刀舞”最好看。獅子開大口,象徵東亞獅吼,使人增添激越之情。“採茶籃”由一個少女高擎茶籃為導具,邊唱邊舞,出戲由民眾選點,如《童子佬》、《大補缸》、《呂洞賓盤藥材》等,並有“連響手”伴唱。“採茶籃”小型靈活,逢場出戲,富有特色。“紗船”在一塊木板上用彩綢紮成一條“船”,外掛彩球龍鳳,內坐經過化妝的姑娘數人,稱為“仙女”。每到晚上,“船”內燈火通明,“仙女”風姿綽約,並配以樂隊,頗能吸引遊人。燈會上街穿村活動,先發出“燈包”。“燈包”上刻著燈會名稱和徵求贊助的意見,樂意贊助者用原紙包好贊助金,多少不等,當眾賞賜。燈包費的收入,一般多用於公益事業。

內容

迎神賽會以集隊迎神保佑為內容。按民眾生活的需求有多種形式,如“青苗會”在秧苗轉青或遇災荒之後舉行,祈求年豐歲盛。“天醫會”多在出現瘟疫時或在瘟疫流行之後舉行,意在祈神醫病。久旱不雨,則發起“龍神會”,行會至龍潭求神龍降雨。下半年廟會多稱“蘭街”,如彭橋、白沙、逍林、天元、周巷、滸山、坎墩等集鎮。每當蘭街期間商客遊人雲集,在神前問凶卜吉,也有祈財富,還心愿,求子嗣,卜婚配的。各地商販擇地搭棚設攤,香燭錫箔,農具山貨,雜物器皿,糕餅小吃,百貨競銷;各種攤檔小店,形成數里長街。乃至江湖賣藝,測字算命,郎中行醫等等,相聚成市;商賈資助演戲,賭主開始設局,人來人往,煞為熱鬧。西部地區,還設有拳壇,舉行拳術比賽。每逢集會,各派武林高手,約定設場比武,以提高武藝,增進友誼。這種文化習俗一直延至解放初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