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山石窟

萬佛山石窟

萬佛山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吉利鄉柴河村北部的山嶺上,開鑿於北魏時期,現存石窟分為上、下兩寺院,造像300餘尊。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佛山石窟
  • 位於: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吉利鄉柴河村
  • 開鑿於:北魏時期
  • 列入文物時間:2013年5月
發展歷史,景點特色,

發展歷史

神遊洞因洞口題字及當地人傳說而得名,內有坐式組合三世佛,崖壁上還有帝後禮佛浮雕,雕刻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鑼鼓洞為中心柱洞窟,現僅存中心柱,中心柱平剖面邊長約2米,南面浮雕依稀可見。
由於地處偏僻之地,萬佛山石窟歷來鮮為人知,在歷代史籍中少有記載,只有清《孟縣誌》記載:“打石凹又名石窟寺,西鄰湛河,河西即濟源地,山石粗糲,供石槽、石磙之用。”據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石窟寺碑序》記載:“憶惜石窟寺,本號萬佛山也。”可見石窟寺的原名應為萬佛山,當地人後來在此開取石材,俗稱打石凹。
1956年8月,新鄉專署派人調查後,萬佛山石窟才披露於世,但當時並未引起文物考古界的重視,萬佛山石窟被嚴重破壞,幾乎被人們遺忘。
1992年,吉利區人民政府撥專款對萬佛山石窟進行了清理;1993年至1997年,省文物局先後撥款18萬元用於萬佛山石窟的維修加固;1998年,下寺院被清理,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進行維修加固;2000年9月,萬佛山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省文物局撥款用於上寺院防滲漏工程,基本上解決了上寺院的洞窟漏水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維修加固,萬佛山石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現已初具規模。

景點特色

上寺院建在半山腰,有大佛龕、蓮花洞、雙窟,下寺院有鑼鼓洞和神遊洞。
在上寺院我們看到,大佛龕為摩崖一佛二菩薩造像。大立佛面朝東,高約5米,雙臂殘毀,踏於石刻蓮座之上;高髻寬面,面部五官因風化而殘損,額間有清晰白色圓孔;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下擺衣褶流暢有序。二菩薩亦上身殘無,殘高均在1米左右。
大佛龕東側為蓮花洞,造像組合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坐佛、二力士。雖歷經風化,造像都有些殘損,但其中豐富的細節、精美的浮雕仍能讓人想像當年的勝景。
蓮花洞右側為一組雙窟,造像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坐佛、二菩薩,洞外為高浮雕的二力士。值得注意的是,窟頂有蓮花藻井,“蓮蓬”被清末道徒塗改為陰陽魚構成的太極圖。
據村中老人介紹,在雙窟和蓮花洞上方的崖壁上本有千佛龕,密密麻麻排列著上千尊佛,20世紀中後期,因開山取石被炸毀。
造像風格 遙似雲岡
據吉利區文物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一窟群的顯著特點是,造像以三世佛為主。雙窟蓮花藻井中的太極圖說明萬佛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龍門古陽洞一樣,在清末是道徒的活動場所,石窟造像的色彩也是由清末道徒重繪。
在龍門石窟周圍的石窟中,萬佛山石窟是一處占有重要地位的漢化鮮卑窟,其擁有帝後禮佛圖的洞窟之多、浮雕畫面之廣,僅次於鞏義市的石窟寺。其精妙的石刻造像、豐富的藝術想像、精湛的雕刻技法,也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此外,一些學者認為萬佛山石窟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為定鼎中原的北魏皇權起到了“願皇道赫寧”的作用。
萬佛山石窟的造像風格更多地保留了雲岡石窟的特點,其規模當是龍門石窟周邊小型石窟群中的佼佼者,對研究我國佛教石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2000年9月,萬佛山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