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快調

萬事快調

《萬事快調》是讓·呂克·戈達爾執導的劇情片,由伊夫·蒙當 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家香腸工廠在一次罷工中成為激進分子的集中營,在那裡他們展開了與資本家們針鋒相對的談判和鬥爭。又是戈達爾的政治宣言,但這次他請兩位左派立場堅定的大明星方達和蒙當助陣,也是他與高林組成的維爾托夫小組拍攝的最政治概念化和專業化的電影。雖然兩位大牌明星的政治立場都是左派,但似乎影片的重心沒有放在他們身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事快調
  • 外文名:Tout va bien
  • 其它譯名一切安好/All's Well
  • 出品公司:Empire Films/Vieco Films/Anouchka Films 
  • 發行公司:The Other Cinema /Studio Films  
  • 拍攝地點法國義大利
  •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 編劇:讓-皮埃爾·高蘭  Jean-Pierre Gorin 
  • 類型:劇情
  • 主演伊夫·蒙當簡·方達,維托里奧·卡布里奧利
  • 片長:95分鐘
  • 上映時間:1972年4月28日
  • 對白語言:法語
  • imdb編碼:tt0069398 
  • 主要獎項:柏林國際電影節(1973;第23屆) Interfilm獎 
電影劇情,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影片段預告絮,影片評價,上映日期,獲獎記錄,

電影劇情

影片涉及的是一對從事傳媒業的知識分子的感情生活和發生在1972年五月的一家香腸製造廠的罷工事件,他們和工廠經理一起被工人堵在辦公室里兩天兩夜。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和聽到經理、共產黨工會代表、"新左翼"領導人、普通工人講述他們的見解;看到工廠的作業流程;看到蒙當拍攝廣告的工作,聽到他講述自己從68年起的經歷和失落;看到方達作為美國廣播公司駐法國代表的播音工作,也聽到她的失敗和煩躁;看到青年激進分子的一次超市搶劫和警察的暴力鎮壓;看到法國社會各階層的"標準像";也看到蒙當和方達共同生活中的爭吵與困境。甚至他們的愛情生活也構成了時代的轉喻:二人相識相愛於68年五月時對一次罷工的參與,又在72年五月的這次罷工中發現個人生活的破裂。總的來說,這是在"六十年代之終結"之後的西方社會中,對知識分子的個人生活和時代社會的整體狀況的一次雙重書寫,是對參與的無能和表達與再現的失敗的一次痛苦反省。對戈達爾,這是他對自己此前電影實踐的總結,也是為此後新的探索所設立的可能起點。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Him伊夫·蒙當/Yves Montand----
Her, Suzanne簡·方達/Jane Fonda----
Factory ManagerVittorio Caprioli----
GenevieveElizabeth Chauvin----
GenevièveCastel Casti----
LucienÉric Chartier----
Léon Yves Gabrielli----
FredericPierre Oudrey----
DelegateJean Pignol----
Leftist woman安妮·維亞澤姆斯基/Anne Wiazemsky----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藝術指導
Jean-Pierre Rassam Jean-Pierre RassamJean-Luc Godard Jean-Pierre GorinIsabelle PonsJean-Luc Godard Jean-Pierre GorinArmand MarcoPaul BeuscherClaudine Merlin Kenout PeltierJacques Dugied

影片段預告絮

整部電影非常刻意地在攝影棚內製作,整個工廠如同開放式的兩層攝影錄製基地。在1968年5月風暴結束後,戈達爾顯然要檢討該次運動帶來的效果,並有將階級鬥爭進行到底的呼籲和期望。對於中國觀眾,如此鮮明的政治宣傳毫無新意可言,但對西方知識分子可能會振奮人心。

影片評價

對於讓.呂克.戈達爾的印象始終停留在教科書類的東西上。他是任何一部西方電影史所不能不提到的導演。他是新浪潮的領頭羊,是一名左翼分子,是博物館學的鐘愛者,是一名與歷史上任何一個導演都不同的導演。當他在看完3000部電影后,他說了要拍出一部與這3000部電影都不同的電影,他也確實做到了。說起他,就不能不提到他電影中那種跳躍式的鏡頭連線方式。很著名的一個例證:一個男人走進門。其他人應該都會這樣拍:1,男人在門外;2,男人跨進門;3,男人在門內。可是戈達爾卻是這樣來拍:1,男人在門外;2,男人在屋內坐下。這樣的拍法簡直就是對於觀眾觀影體驗的一種挑戰。可是他不但沒有稍作掩飾,卻愈發瘋狂。就像這部影片一樣,我真實的見識了戈達爾的電影,見識了從前只在書本上看到的他。
這真是一部瘋狂的電影,一部無厘頭的終極表現電影。當然我說的無厘頭並不是“星爺”的那種搞笑。我想任何一個人看過之後,都會覺得導演是個狂人,更有甚者,這應該是是個神經不正常者的作品。我終於了解了什麼是沒有劇情的電影,就像這部電影一樣。在說什麼事呢?不知道,如果非要說的話,當然也不能涵蓋了這部電影的整體意義所在。在這裡,電影完全成了表達導演觀點的工具。根本不是什麼所謂的講故事。大段大段的人物自白,一個接一個,老闆,工人,代表,記者,導演,表達他們的看法。每次獨白都是5分鐘以上的長鏡頭。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人在鏡頭前自己說上5分鐘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一個人說也就算了,更過分的是,後景里還要出現幾個沒有必要出現的人,呆呆的在那裡5分鐘。
除了大段獨白鏡頭,片中好多鏡頭都是讓人用普通思維根本不能了解的鏡頭。一個字:怪!明明正在發生的畫面,下一個鏡頭的順序竟然是在前一個鏡頭之前;長鏡頭的左端和右端竟然出現了同一個人物,要知道這可是在表現同一時空的前提下;看似這個女人在聽旁邊的人說話,可是下個鏡頭給出的話音發出者竟然是在不同時空的完全不相干的人;訴說者在說他們的工作流程,可是畫面里出現的卻是那個傾聽者在工作;表現同樣的過程的鏡頭重複三遍……類似這樣的東西還有好多,根本不能一一列舉。幾乎整部電影都是充斥在這樣的鏡頭語言中。越看越覺得有意思,可是越看也越覺得看不懂。對不起,不是越看越看不懂,而是從開始到結束,一點也沒看懂。根本就違反了常人的正常思維方式和已經建立好的觀影意識體系。
戈達爾是個極端的人。這部電影裡,長鏡頭長到你忍受不了的地步,5分鐘,6分鐘的獨白是常事,特別是最後一場在超市的戲,一個鏡頭慢慢的搖下來,全部是攝影機的水平移動,的足足有13分鐘的時間。表現了超市被哄搶的場面,堪稱驚世駭俗。如果你忍受不了這樣的長鏡頭,那么同樣的,裡面很多很短的鏡頭,你也是同樣忍受不了的。莫名其妙的就能切進來一個看似毫不相干的鏡頭,然後又跳回去。鬼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邏輯。
如上所說,戈達爾是個左翼分子。他是擁護法共的者,這當然也是一部政治電影。是一部對於“五月風暴”反思的電影,前半部分的工廠罷工就是起到了展示他觀點的作用。所以那些大段獨白在這裡被賦予了表達戈達爾階級觀點的作用。但是他這樣的拍法根本不能起到什麼作用。關於裡面的對白,不知道是我理解能力差,還是對於階級鬥爭知識的匱乏,我是沒聽懂幾句。也不知道導演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有的對白,讓我甚至懷疑他到底是站在哪一邊。戈達爾拍過許多擁護共產主義的電影,比如《中國姑娘》,比如《工人階級上天堂》。據說最後聲稱要拍只給工人階級看的電影,但評論說其實他是在拍誰也看不懂的電影。我覺得也應該是這樣的。
雖然看不懂,可是對於他的電影我還是很想拜讀的。有種想要認識他本人的衝動……《筋疲力盡》,《中國姑娘》,《卡賓槍手》是最想拜讀的作品。有機會一定要收藏。

上映日期

法國France
1972年4月28日
以下按上映日期先後排序
美國USA
1972年10月10日 ...... (New York Film Festival)
義大利Italy
1972年11月30日
美國USA
1973年2月16日
芬蘭Finland
1973年5月11日
西德West Germany
1973年6月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典Sweden
1974年5月4日
日本Japan
1996年7月

獲獎記錄

柏林國際電影節(1973;第23屆)
·Interfilm獎-推薦-新電影論壇讓-呂克·戈達爾 Jean-Luc Godard 讓-皮埃爾·高蘭 Jean-Pierre Gorin (獲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