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源村

萌源村

萌源村,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浦源鎮,距浦源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海拔895米,全村1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11戶,3680人,現有水田面積1965畝,農地4000餘畝,林地近萬畝,是浦源鎮第二大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萌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寧德市
  • 地理位置:位於周寧縣城西北五公里
  • 人口:3680人
  • 海拔:895米
地形地貌,歷史沿革,革命歷史,農業資源,萌源八景詩,旅遊資源,萌源百年陶業,

地形地貌

萌源村位於周寧縣城西北五公里,萌源村原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十六都,後隸屬周墩特種區,周墩分縣,1945年8月成立周寧縣,設萌源保,解放後隸屬第一區萌源鄉,端源區萌源鄉,1958年改為端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隊,浦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隊,1984年起改為浦源鄉(鎮)萌源村民委員會。
萌源村
萌源村

歷史沿革

據地方志綜述:萌源初為薛氏、錢氏生息之所,(以現存的“錢家井”、“薛家井”為證),後蕭氏遷入漸成該村之主流。萌源肖氏始祖原居河南光洲固始縣用儒鄉進賢里竹洲村。唐大中年間,其祖肖華避亂入閩。初時,居福州烏山,至其子丙二遷寧德白鶴嶺尾,又於中和四年復徒周寧南坂。其時,周寧東洋諸地多為雜草叢生,沼池遍野,禽飛獸走,滿目荒涼。肖氏先輩相陰陽、觀流泉,見萌源山清水秀、土沃田腴,可稻可梁。遂於公元九O四年其孫丁四兄弟定居萌源,後漸成望族。

革命歷史

萌源村具有光榮革命鬥爭歷史,1934年肖安軒、凌福順把閩東地下黨鬥爭的革命火種引到周墩,萌源成為開展鬥爭的基點村之一。時有肖志芬、肖立銷、肖陳其、肖陳考、肖志答、肖華灼、肖立江、肖新雲、肖鴻章、肖志校、肖志詩、肖志永、肖傳石、肖何桑、肖陳發、肖傳富等數百人秘密參加組織活動。1934年春東特委詹如柏、阮英平親自到崗頭庵召開三百多人參加的民眾大會,號召窮苦大眾起來打倒土豪劣紳,分田分地,當家作主。同年發動的“周墩暴動”,萌源全村民眾積極參戰,志芬、立銷、陳考、陳其、興環等是暴動骨幹,閩東地下黨在葉飛同志領導下進行三年艱苦卓絕鬥爭時期萌源村是他們活動基點村,是特委在周墩聯接福(安)壽(寧)寧(德)屏(南)的交通樞紐站,又是葉飛同志親自指揮威震閩東北的肖家嶺戰鬥的戰場。三年游擊戰,萌源村廣大民眾參戰,掩護地下黨同志,提供食、宿、住、行、肅反打擊敵人,送情報等為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歷史不能忘記這一光輝的一頁。

農業資源

萌源村是農業大村,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馬鈴薯為主,糧食總產量達800多噸。茶葉是主要的經濟作物,現有茶園面積3000多畝,年產毛茶1600多擔,主要品種有烏龍茶本地菜茶、福雲六號、福雲七號、福鼎大白茶等。同時發展多種經濟作物,廣泛種植太子參、生薑、佛手瓜及反季節蔬菜等,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大批勞動力外出廣東、雲南以及本省福州廈門泉州等地經商,務工,辦企業,搞經銷,有的成了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
萌源村基礎設施完善。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的村委辦公樓,新建的衛生院大樓,浦源第二中心國小、村老人活動中心、文化站等,自來水。有線電視、村道水泥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完善,為今後發展經濟打下了基礎。
萌源是個風景秀麗的鄉村。村似飛鳳落洋,村中鳳池鯉魚與人同樂;後門山一彎三折,如蟻龍出洞,山上的數十株千年柳杉,縣內少有,山上建有潘心誠副省長親筆題名的“壽星閣”,在此可一覽全村景象,村委正規劃建設森林公園供遊覽休息。建於明朝宣德年間(1429年)的興福寺聞名全縣,成為佛教信徒及旅遊觀光者的聖地,還有距今300年名聞遐爾的回龍寺法華寺、新民寺等,迎接八方來客。

萌源八景詩

肖鴻章 著作:
天鵝孵卵【天】
天鵝下洪荒,鵝雛侍化機。
一當破孵出,沖向碧天飛。
金扇題詩【金】
金扇曾千古,新詩今自題,
不預炎涼世,獨留白雲淒。
雙筆書天【雙】
當前筆兩支,未知插何時,
欲借天為紙,縱橫任寫詩。
勒馬揚鞭【勒】
前頭有萬里,何事又迴旋,
只恐多岐路,歸來早看鞭。
鯉魚上水【鯉】
怕逐滄江下,回頭不向東,
風雲如際會,奮翅入雲中。
飛鳳落洋【飛】
好鳥不忘飛,淒老碧梧枝,
蕭史簫聲下,秋風振雨時。
清池躍鯉【清】
一水如新月、斜暉欲化虹,
鯉因蒼影躍,香遞碧波中。
真武坐堂【真】
鎮日垂堂坐,龜蛇赤腳間,
鳳翔天然畫,何如武當山。

旅遊資源

《景奇山秀萌源村》作者:肖淋盛 轉自周寧線上
“雨洗杏花紅欲滴 日烘楊柳綠初浮”的日子裡生在萌源,長在萌源,對萌源就如對母親那么熟悉,幾乎可以閉上眼睛跑遍村四周的每個旮旯。對於萌源村的神奇異物罕景,惜愛之情猶如手足。
萌源村位於獅城西北五公里處,與正在申報的國4A級風景區--浦源鯉魚溪相距約五公里。萌源、獅城浦源三村構成一個三角形,三村就是頂點上的璀璨明珠。萌源村坐東向西,前朝“雙星”、“魯迅”;後倚古洞天仙崗;北望麻嶺橫亘;南鄰“七星拱照”。村居四周,萬畝良田環環繞,千年古木層層綠。可謂精緻奇秀美如畫,遊客忘歸憩錦卷。
在村外立足,踮腳眺望,展示在眼帘的是萌源全景,其全貌恰似一隻展翅金鳳,栩栩如生。朝陽照射下的“落陽飛鳳”,似乎養足了精神急待騰飛。鳳也,百鳥之王,人間寵物,難怪萌源村自古地靈人傑文人墨士、經商巨頭層出無窮,被冠以“東洋名村”的美譽。細瞧,縱貫西東的“平崗”是金鳳的脊樑,西側向西南方向延伸,山體逐小漸低,至村頭順勢托起,急首張望天空,顯出了逼真的鳳頸和機靈的鳳首。鳳尾以“平崗”主峰向東延伸千餘米後,順而傾斜至進登村而成,惟妙惟肖。以“平崗”為軸的南北兩側分別為氣勢不凡的東山和樹茂山美的庵崗,遙遙相仿,形成了金鳳展翅之雙翼,神態逼真。怪不得有“好鳥不妄飛,棲老碧梧枝。蕭史簫聲下,秋風振羽時。”的生動寫照。
進入村口,移步集奇、趣、美於一體的“躍鯉鳳池”定能讓你一飽眼福。數百年前的人工造湖,形如新月,占地十餘畝。池內鯉魚成群結隊,人魚同樂,其樂無窮。池面柔和的陽光,把池水染得斑駁陸離。微風輕拂,泛起一圈又一圈漣漪,拖起無數光帶,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蕩。待風過後,池水又印上朵朵彩雲、綠樹、高樓、繁花以及岸邊的妙郎倒影令人陶醉。“一水如新月,斜暉欲比陽。鯉因花影躍,香遞碧波中。”好一副清麗的江南水鄉圖畫。
穿街過房,你可以來到村後占地40多畝的千年古樹森林公園,這裡可稱得上是世外桃源。相倚相連三座村後的小丘,樹樹成排,枝枝相疊。這裡的古樹多為柳杉,間插杉木、松木等,幾乎棵棵都掛著縣文物保護標誌,並注有“800年”、“1200年”不等的字樣。幾百年來經過村民的精心保護、增補,如今大小樹木遍布各個山丘,形成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長青樹相互稱托;飽經滄桑與生機勃勃的小你呼我應。其中一棵被奉為“天樹翁”的巨大柳杉,位列園中之王。“天樹翁”經歷了一千二百多年春秋,樹高十餘丈,身圍六人聯手亦難環抱,幾經千年風雨滄桑樹腹已空,能容十餘人,蜿蜒交錯的外露巨根成了老人小孩納涼的小躺椅。
順著環園道,穿梭樹林之間,欣賞樹陰下的景色,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夏天午後,驕陽灼灼,身熱如焚的村民們,或靜坐樹根交談;或仰臥綠蔭草毯憩息;或石桌之上楚漢開戰,趣味無窮。村童卻時而追蝶採花;時而攀樹過枝,欣喜若狂,惹得身邊的人們心裡痒痒的。那份舒心使人深感大自然的恩賜是多么的寬厚無私。山丘上新建起畫棟雕梁的“壽星閣”,上面還有原福建省政府副省長潘心城欣然命筆題詞的“壽星閣”三字呢!
到了萌源村,可別忘了到萌源天仙崗一游喔。天仙崗離萌源村二里許,拾石階而上別有洞天。一石塔刻有“古洞天馬仙公”字樣。幾經重修、擴建,現亭閣殿已頗具規模。那精工巧致的建築、婀娜多姿的叢叢翠竹、濃郁蒼翠的迎客松、清澈見底的山洞泉水,讓人猶如置身於富有獨特風味的山水畫中。向下俯視,塔下俏壁懸崖,險峻崢嶸,山高谷深,雖讓人望而生畏,但卻美不勝收。站立峰頂,極目遠眺,峰巒疊嶂,莽莽蒼蒼。聞名的浦源鯉魚溪、東洋溪、白雲山、獅子崗、銀屏峰、雙筆峰、魯迅峰及東洋各地盡收眼底,實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其間被奉為景中之最的算是觀雲海了。時逢初夏,旭日東升之時,霧從進登溪冉冉升起,至山腰而聚集,由淡而濃漸成雲海,瞧!那茫茫雲海,就像白色的輕紗在人們腳下浮蕩、飄動;數點高峰,露出它們嶙峋的頂端,宛如礁石出沒於大海中。這時,偶爾有幾隻鳥兒從身邊穿雲過海,為這仙境般的景色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秀山雲海的奇觀,讓上山的人們迷惘沉醉,足以忘記登山之疲。
細心的遊客,只要向西北方看去,這時右前方的“雙筆峰”很自然地映入眼帘。“雙筆峰”亦稱“雙筆書天”,本是兩座相距甚遠,相貌相仿的兩座山峰,由於兩峰與萌源村在距離與方位的特殊性,因而遠遠望去,形狀無異,仿佛一雙巨筆豎立於群山之顛。每逢夕陽西下時,金光自雙峰夾口迸射而出,陰陽分明,更顯得稜角清晰,挺拔無比,成了一道雙筆書天的奇景。“當前筆兩支,未知插何時。欲借天作紙,縱橫任寫詩。”這不就是魯迅先生寫檄文的神筆嗎?無獨有偶,極為巧合的是與“雙筆峰”平行視線的東側--浦源村的南山主峰,其頂峰處神奇絕妙的山脈走勢,用那搭配協調的粗細線條勾勒出一幅魯迅先生側面頭部的素描畫像,那濃粗且有稜角的鬍子,微平的睫毛,短齊的頭髮,均安排的極為恰到好處。這鬼斧精雕,神工組合的異景,能不讓你驚奇、震撼?那沉思的“魯迅”與鋒芒畢露的“雙筆”不正暗蘊著“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風亮節?盤古有意將“雙筆峰”與“魯迅峰”安排在同一視線上,讓萌源晚輩永恆緬懷文學巨匠的英靈?還是魯迅先生不朽的傑作、高尚的人品,激發了萌源村莘莘學子的永久追思?難怪每年的大年初一,有著成千上萬人湧上萌源天仙崗,是賞景還是祈禱學業有成還是祈求財源廣進?我想兩者兼而有之。
說起萌源村的景點,還有明萬曆年間欽差大臣,張峰題詞“祝聖道場”的千年古剎興福寺,以及香火鼎盛的迥龍寺、法華寺;氣勢恢弘的肖氏宗祠;冠頂香氣形成奇異雲彩的紅豆衫;富有神奇傳說的蛤蟆停;具有考古價值的“錢家井”、“薛家泉”和108根柱子落地的明清老屋……景奇山秀萌源村,觀光旅遊滿地春。

萌源百年陶業

開窯喔”金秋十月的一天,桂花盛開,香飄千里。隨著制陶世家元老,第六代傳人肖許端的一聲粗獷的吆喝聲,坐落在周寧縣萌源村興福寺旁翠竹叢中的陶窯場上,頓時沸騰起來。喜雀喳喳,人頭攢動。業主熟練地忙著拆除窯門,傳遞陶器、清點歸類、包裝上車。油亮金黃還略感燙手的花盆、酒罈、菜瓮、醬油瓶、筷筒及造型怪異的棟頭獅等陶器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大的重達幾十斤可容一個人體,小的幾兩重拳頭般大小。在旁守候多時的縣內外客商你一擔,他一車地紛紛搶購著各自所愛的物品。63歲的肖許端老人從小玩泥13歲成師
肖許端元老,談起萌源陶業的風雨滄桑路程。他說,萌源村制陶歷史悠久,是全縣最早的一家,到他兒子肖芳添這一輩已相傳七代。他出生後,由於家境困難,上不起學,從小就一直跟在祖父身邊轉,在窯里玩泥團,捉迷藏,摸爬滾打。其祖父肖如林即第四代傳人,被公認為周寧制陶能手。因肖許端的父親不肯學陶藝,所以祖父把傳人的希望寄托在肖許端身上。據村中老年人說,肖許端從小聰明伶俐,悟性又高,再加對陶藝頗感興趣,所以學起陶技融匯貫誦。肖許端在祖父的精心授藝下,八歲就能製作許多較為簡單的陶器,十三歲後就能獨當一面,收弟弟堂侄為徒。自幼學陶技,刻苦又勤奮,他的制陶技藝與日俱增,到中年後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肖許端先後姻親中帶徒弟10多人,目前仍在繼續操業的還有肖陳近、肖家漲以及他的兒子肖勞添等新一代傳人。
興衰沉浮以稀為貴
肖許端老人回憶,他家的陶業史始創曾祖父肖雲峰。其間全縣只有他家及洋頭的一戶人家率先建窯,師傅請自屏南境內。據(周寧縣誌)記載,周寧陶業始於清道光12年(1836),當時主要生產茶瓶、水缸等陶品。光緒12年(1886年),除了萌源建窯外還有端源、陳嶺,瓮窯等村也相繼建窯生產。到1949年全國解放後,全縣有窯13座,從業人員5O多人。1954年,全縣陶窯猛增到31座,一時間成了農村中的一項主導產業之一。1956年,縣政府牽頭,專門成立了陶器生產合作社8個。肖許端家族的陶業鼎盛時期是在第四代傳人肖如林的制陶期間。僅肖如林手下就有小窯7入,大窯2人(即專門生產茶瓶等小件陶器的師傅有7個,專門製造水缸、酒罈等大件陶器的師傅有2個)。一年燒24窯,每窯均在60兩左右(2.5個酒罈或600個小茶瓶為一兩)。如此大規模生產,省內外少見。為此,萌源的陶器美譽八方,吸引著四面八方經營陶器的客商雲集於萌源。60年代初,雖然物質十分匱乏,但以陶換物,陶器還是十分走俏。到了70年代後,搪瓷、不鏽鋼及塑膠器皿的湧現,相傳上萬年的陶器遭受到沉重的打擊,社會對陶器的需求量銳減。到80年代後期,全縣陶窯紛紛破產倒閉.僅剩萌源肖許端的一座陶窯。或許是製造技藝過硬;或許是生產經營有道;或許是萌源的粘土更為優質,總之在肖許端的苦心操作下,萌源的陶業再度紅火,走出閩東。目前有窯3座,其中2座建在萌源至端源的吳山寨公路邊,長年不間斷生產,生產出的產品花紋美觀,釉采生光,質地優良,品種多樣,倍受消費者的青睞。物以稀為貴,目前萌源生產的陶器除了滿足周寧、屏南、壽寧、福安等區內市場外,還有相當部分熱銷建寧府一帶。
制陶技藝亟待革新
陶器是用粘土成形後燒制而成的日常生活用具。製造一般流程為:採集優質粘土、曬乾粉碎或直接將濕土用腳力踩成細泥、製成所需形狀、配上花紋圖案、乾燥上釉,最後置放在窯內用950至1165度的高蛆下燒制,大約燒制30個小時.停火2天后就可出窯。
萌源百餘年陶業史的探究中.深深意識到萌源陶業相傳上百年於原始的手工製造。掘史料戩,遠在I萬多年前的半坡氏族就能製造帶紅色的陶器,陶器上面還有入面形、魚形花紋。到秦漢時期,我國的制陶技藝就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如今,歷史的車輪已駛進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社會在前進,知識在更新,科技在騰飛,只有100餘年的制陶世家。
目前,萌源制陶世家中的好幾個成員,都把在制陶中積累的微薄資金投放到上海。萌源的陶業能異軍突起,迎來燦爛的春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