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威林濕皮傘

萊威林濕皮傘

萊威林濕皮傘(學名:Humidicutis lewelliniae),俗稱淡紫色破裂裂蠟帽(mauve splitting wax-cap), 是一種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的濕皮傘屬真菌。這種真菌非常常見,經常於秋季在森林地面上的青苔或枯枝落葉上出現,並且是以腐生營養的方式生長。這種真菌最顯著的特點是其邊緣破裂的紫色菌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萊威林濕皮傘
  • 拉丁學名:Humidicutis lewelliniae
  • 別稱:淡紫色破裂裂蠟帽
  • 二名法:Humidicutis lewelliniae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傘菌綱
  • :傘菌目
  • :蠟傘科
  • :濕皮傘屬
  • :萊威林濕皮傘
  • 分布區域: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
分類,描述,分布及生境,

分類

182年,匈牙利真菌學家卡羅利·科卓布倫納將這種真菌劃入蠟傘屬,並將之命名為萊威林蠟傘傘。於1940年,布里特班卡將這種真菌改為劃入濕傘屬,並將之更名為萊威林濕傘。於1997年,澳大利亞真菌學家安東尼·M·楊將這種真菌改為劃入濕皮傘屬,並將之改為現名。這種真菌的正模標本是於1880年6月14日由一位名叫萊威林的女士在洋口港附近找到,並將之交予澳大利亞植物學家費迪南德·馮穆勒。因此,這種真菌便以那位女士命名。該正模標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了。而愛德華·約翰·亨利·科納在婆羅洲亦找到相同的品種。

描述

萊威林濕皮傘是一種細小的真菌,其菌蓋直徑為3–6.5厘米(1⅓–2½英寸),起初呈錐形,隨著年齡增加變成扁平形。其表面光滑,顏色為紫紅色或淡紫色。其菌蓋的質地為射狀的纖維,並且在菌蓋邊緣會分裂,而其菌褶則填補了裂縫。其菌柄長3–7厘米(1⅓–2½ in英寸),厚0.4–0.8厘米,呈紫色,底部略帶黃色。其孢子印為白色,而玻璃樣的擔孢子則或多或少是橢圓形的,大小約為5.5 x 9微米。

分布及生境

萊威林濕皮傘是一種常見的真菌。子實體通常會在秋季和冬季(3月至8月)出現,部份更加會在10月出現。這種真菌通常在硬葉林或雨林的苔蘚或枯枝落葉上出現,且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均為合適的氣候。它也出現在滿布沙子的地區。昆士蘭州東南部、新南威爾斯州東部、維多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紐西蘭和馬來西亞沙巴京那巴魯山都有這種真菌出現的紀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