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園

萃英園

萃英園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江源鎮的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萃英園
  • 外文名稱:Extraction of British garden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江源鎮
  • 占地面積:88畝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前言,名人,常璩,周志林,王盛,趙抃,張縯,

基本信息

萃英園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江源鎮。江源歷史上英才輩出,有東晉《華陽國志》作者常璩,有清代振威將軍周志林。北宋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就戰死在江源。1987年由當地村民集資、利用河灘地建成一座占地88畝的農民公園“萃英園”,園內環境優美遊樂設施粗具規模。為紀念常璩,特意將此公園的主體建築命名為“肇志堂”,堂中即為常璩坐在案前提筆凝思的高大塑像。

地理位置

江源鎮位於崇州市境內東南方向15公里,距成都市25公里,雙流國際機場18公里。幅員面積29平方公里,轄8個村和2個社區,168個村民小組,人口29536人。隨著光華大道延伸段和崇雙貨運大道建成通車,成蒲鐵路和第二繞城高速的開工建設,使江源成為崇州市離成都市區最近的鄉鎮之一,進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
萃英園地理位置

前言

“盡道江源地,平疇土最膏”。江源自古有著豐富的出產,交通便利,溝渠縱橫自流灌溉,歷史上政權都在這裡設立地方權力機關,兵家常把這裡作為攝取糧餉的根據地,文人騷客則把它化成豎琴上的串串音符,彈奏出許多美妙的樂章,多少武略文韜在這裡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滔滔羊馬河流經江源,尤如母汁,哺育了許多傑出人物,有眾多人名,名標青史。“肇志堂”內陳列的常璩王小波、王盛、趙抃、張縯、周志林的塑像最為名。他們六人雖然生活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經歷,不同成就,甚至還有對立的思想,但他們都是炎黃的子孫,都對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有過傑出的貢獻,他們是崇州人的表率,也為崇州人所自豪。
如今,江源人解囊集資修建了這座“肇志堂”以此表達緬懷之意,馳騁思緒,永遠激勵崇州人開拓前進。

名人

常璩

東晉史學家常璩(約291-361),字道將,蜀郡江原縣小亭鄉(今崇州市三江鎮)人。成漢政權時期,曾任散騎常侍,侍從皇帝,掌理文書,參與要政決策。歸晉後,入秘閣,掌著作。所著《華陽國志》為我國西南地區古史,對巴蜀史事記述尤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專著,被中外史學界稱作“中國地方志的初祖”,譽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
崇州市區中心常璩廣場崇州市區中心常璩廣場

周志林

周志林(1773-1865),字東園,四川崇州江源鎮文觀村人。十七從軍,即赴西藏,投入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抗擊廊爾喀〈今尼泊爾〉入侵我國的戰鬥)。其一生隨清名將楊遇春征戰南北,為祖國統一、保祖國海疆,立下赫赫戰功。其擔任過城守(江陰蘇州城守)、知府(松江府-轄境相當於今上海市吳淞江以南地區)、都司(保寧營都司、川北右都司)、游擊(江陰營游擊)、參將(山東青州營)、副將(即協鎮,雲南曲尋協鎮)、總兵(即總鎮,山東登州鎮水陸總鎮)、提督(烏魯木齊提督)等職,武正二品,授振威將軍、武威將軍。在南疆平叛中(道光年間),生擒叛軍頭目張格爾的妻子(愛則爾畢比)及張的外甥(托里和卓),平息了叛亂,維護了祖國統一。
由於戰功卓著,提為山東登州鎮水陸總兵。任內,倭終不敢犯,海疆平安。清皇大喜,降旨嘉獎,並賜黃馬褂一件,特通報全國海疆。至此,其威名遂傳揚於全國海疆。後告老還鄉,再命為烏魯木齊提督,終因年事已高,未能赴任。清皇感念其功勞,特誥命其夫人陳氏為正一品建威將軍夫人,以示褒獎。生前,由於戰功卓著,深得楊遇春重用,也得到清皇信任,特作為楊遇春覲見清皇時的帶刀侍衛,隨同進見清皇。晚年,潛心著述,著有《行兵要言》十卷,豐富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寶庫。
其從戎一生,征戰南北,為保衛祖國海疆,為祖國統一,戰功赫赫,深得家鄉人民愛戴。文革中,其墓園被毀。改革開放以後,江源人民自發捐款修建了“萃英園”以寄託懷念之情。教育後人,繼承發揚其愛國精神。

王盛

王盛(?-995),宋代蜀州江源縣人,以租田務農和乾石匠活為生。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參加王小波起義,自告奮勇引領義軍攻打江源,後隨李順攻漢州,占彭州,克成都,李順被擁為“大蜀王”,特授戰鬥有功的王盛以草補儀鸞使。次年夏,為大蜀政權占領三個多月的成都府失陷,李順犧牲。王盛隨餘部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全部犧牲。

趙抃

趙抃(1008-1084),字閱道,北宋衢州(今浙江衢縣)西安人。宋仁宗景祐年間進士,曾為蜀州江原縣令。入蜀時,單人獨騎,僅攜一琴一鶴赴任。官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貴,京師號“鐵面御史”。任江原縣令時,十分注重教育。為了勉勵縣學生員苦學成才,除親自授課外,還寫了一首《勸學示江原諸生》的七律詩。其為學、為人、為官的主張盡在詩中。

張縯

張縯(約1131-1207),字季長,晚號飾庵。南宋蜀州江原縣人,進士出身,任職頗多。與愛國詩人陸游相交四十年,友誼深篤。晚年著書數百卷,《全蜀藝文志》錄其部分詩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