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梅蘭希通

菲利普·梅蘭希通

菲利普·梅蘭希通(Melanchthon Philipp),德國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家。1497年2月16日出生於布萊藤,1560年4月19日卒於維滕貝格。任維滕貝格大學希臘語教授,從1519年起和馬丁·路德共事,並將路德的思想系統化。他是路德派新教學校改革的天才組織者,被尊稱為“日耳曼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利普·梅蘭希通
  • 外文名:Melanchthon Philipp
  • 別名:菲利普·梅蘭克頓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布萊藤
  • 出生日期:1497年2月16日
  • 逝世日期:1560年4月19日
  • 職業:德意志基督教新教神學家、宗教改革家、人文主義者、教育家 
  • 信仰:基督教
  • 代表作品:《薩克森學制計畫》、《宗教改革家的主體》 
  • 性別:男
生平,朋友,晚年,

生平

菲利普·梅蘭希頓(Philipp Melanchthon),原名斯瓦爾茲德,德意志基督教新教神學家、宗教改革家、人文主義者、教育家。
1497年2月16日生於巴登一名門家庭。1509-1511年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1512-1514年在蒂賓根大學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在學校期間,他系統地探求經院哲學思想,潛心研究荷蘭人文主義者阿格里科拉的修辭學、英國哲學家威廉·奧康和教會改革家約翰的唯名論,並閱讀了大量古典作品,包括《聖經》。1518年,經舅父路希林介紹任維騰堡大學任希臘文教授。 在教學中,梅蘭希頓宣傳人文主義思想,認為神學和社會的出路唯有回歸於古希臘、羅馬和基督。後被薩克森選帝侯任命為神學教授。1517年,他與宗教改革運動領袖馬丁·路德相互合作,主張維護《聖經》權威,反對“變體論”,把因信稱義作為新教的神學基石,反對教皇絕對權威,改革教士獨身制度,將彌撒改為聖餐,使路德的基本宗教思想更加理性化和系統化。

朋友

梅蘭希通是馬丁路德最親密的朋友,也是宗教改革運動中最得力的同工。他們相識於1518年,梅蘭希通是威登堡大學的哲學教授,二十一歲的他個性膽小畏縮卻學問淵博,而路德則是神學教授,長他十四歲的路德認為他有不凡的才智與品格,在路德強力影響之下,成為改教運動的大力擁護者。他們二人的性情極為不同:路德激烈,而梅蘭希通愛好和平但二人仍是相知相惜。路德自言“我生下來就是為了爭戰,與黨派和魔鬼爭戰,因此我的書充滿了風暴與爭戰的味道。我必須挪開殘枝朽木、披荊斬棘……像個粗野的山林工人,開闢道路預備一切。而梅蘭希通安靜的走著,愉快的耕種、栽植、播種、澆灌,都照著上帝給他的豐富。”因此梅蘭希通以“安靜的改教家”聞名。
與路德一起的畫像與路德一起的畫像
1519年,梅蘭希頓出席萊比錫大會,並參與路德同約翰·艾克的辯論。次年同卡特琳娜·克拉希結婚,生有子女4人。1521年路德幽居瓦德堡後,他開始領導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並協助路德翻譯與注釋《聖經》,同年出版《教義要點》,系統地闡述了新教教義,為新教第一本系統神學著作,確立了神學的根本原則。1523年路德同D·伊拉斯謨論戰時,他傾向後者,並開始懷疑路德的“意志論”。他反對德國農民戰爭,反對暴力革命。
梅蘭希頓強調人文主義並以它為宗教中的和緩因素。1529年,他參加斯拜爾會議和馬爾堡會談,並多次代表路德同J·加爾文派與天主教會談判。他最大成就是1530年草擬了《奧格斯堡信綱》,闡明了信義宗的立場,被認為是路德宗的信仰綱要。1537年參與簽訂《施馬爾卡爾登同盟條文》。

晚年

1546年路德去世後,他成為路德宗的領導人,主要進行薩克森教會的組織工作。他首創“系統神學”和新教信經。他的《聖經》注釋完全突破了中世紀的框框。通過編寫教材、培訓師資和改組柯林斯堡、耶拿、萊比錫、蒂賓根和羅斯洛克等大學,更新了德國的教育制度。
梅蘭希頓將德國的人文主義思想納入了宗教改革的軌道,並力圖調和科學和信仰。並著有多種拉丁文和希臘文語法和修辭教科書。晚年,其信義宗充滿了矛盾和紛爭,曾與路德宗內部的保守派進行了一系列教義上的爭論,遭到失敗,其宗教改革事業受挫。曾流亡國外。後因政治原因,被曾經支持過他的薩克森公爵莫里斯·馮·薩克森召回。但其神學觀點已趨溫和與折中立場,在信徒中威望大不如前。1560年4月19日去世,葬於維騰堡教堂路德墓旁。梅蘭克頓在德國教育淒涼蕭條的情況下百折不撓地組織和建立了新教的教育制度,使德國文化教育由衰竭走向興盛,他挽救了教育事業從而受到德意志民族的感戴。德國教育史家鮑爾生言:“他確實是無與倫比的德意志人的偉大導師。”
菲利普·梅蘭希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