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莖豬籠草

菱莖豬籠草

菱莖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rhombicaulis)是蘇門答臘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來源於拉丁文,“rhombicus”意為“菱形的”,“caulis”意為“莖”,指其莖的橫截面呈菱形。由於分布範圍的局限,菱莖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為易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菱莖豬籠草
  • 拉丁學名:Nepenthes rhombicaulis
  • 二名法:Nepenthes beccarian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石竹目
  • :豬籠草科
  • :豬籠草屬
  • :菱莖豬籠草
  • 分布區域:蘇門答臘
  • 頁數:44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學史,相關物種,

形態特徵

菱莖豬籠草善攀爬,其莖可長達35米,是豬籠草屬中莖部最長的物種之一。節間距可達20厘米,直徑為1厘米。其橫截面通常為菱形。莖上具有大量呈凹陷狀的腺體。菱莖豬籠草具有延伸的地下莖,會不定期的長出側枝。
菱莖豬籠草的葉片無柄,呈披針形至匙形,可長達25厘米,寬至4厘米。葉片的末端為急尖至略呈盾型,基部包住莖部。在中脈的兩側具有2至3條縱脈。羽狀脈斜發。籠蔓可長達15厘米。
菱莖豬籠草的下位籠的下半部為卵形至葫蘆形,上半部為圓柱形。其可高達12厘米,寬至4厘米。腹面具有一對可寬達3毫米的籠翼。下位籠卵形部分對應的內表面為覆滿了消化腺。其密度為每平方厘米150至300個。籠口為圓形,傾斜。唇為橢圓柱形,不規則的展開,可寬達5毫米。唇內緣具明顯的唇齒,其可長達3毫米。籠蓋為卵形,其下表面可能具有小型的尖狀附屬物。同時,其下表面具有的蜜腺可多達100個。在籠蓋基部的後方具一根可長達5毫米的籠蔓尾,其可能不分叉,或二裂,或三裂。
還沒有任何關於菱莖豬籠草的上位籠可靠的記錄及測量數據。在魯道夫·施密德·霍林格的報導認為,其上位籠的下半部為葫蘆形,上半部拉長成管狀,或在籠口處略呈漏斗形。唇退化,具一些較小的唇齒。籠翼可能退化為一對隆起。籠蓋的下表面具數百個蜜腺,其體型小於下位籠的蜜腺。
菱莖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總花梗和花序軸均可長達20厘米,但雌性植株的花序軸通常較短。每根花梗帶兩朵花,無苞片花被片為橢圓形,可長達4毫米。
菱莖豬籠草植株的大部分幾乎無毛。僅葉片的邊緣具紅色的短毛。花序可能具有稀疏的細小毛被。
菱莖豬籠草的莖與葉片為綠色。下位籠從通體全綠至紅唇紫斑都有發現。唇可為淡綠色至深紫色,其外緣的顏色通常更深。根據魯道夫·施密德·霍林格描述,其上位籠為黃綠色,並具有淡紅色的斑點,而從攀援莖發出的側芽的捕蟲籠通體具明顯的紅色斑點。

生長環境

菱莖豬籠草陸生於茂密且陰暗的山地森林中。其通常存在於低海拔山地森林的陡坡上,但也可能存在於高海拔的山地森林中。其是豬籠草屬中為數不多的喜林下環境的物種。
菱莖豬籠草的下位籠經常嵌入林地上的碎石或落葉中,導致其常常變形。布魯斯·薩蒙指出,若其下位籠在沒有空間限制的地方生長,其體積可為原來的兩倍。他推測該物種可能是為了適應捕捉地表下的昆蟲,但他並沒有證據證明這一假設。
在其原生地,菱莖豬籠草與杏黃豬籠草N. flava)、卵形豬籠草N. ovata)、顯目豬籠草N. spectabilis)和多巴豬籠草N. tobaica同域分布。都已記錄到菱莖豬籠草與這些物種的自然雜交種。在潘丘盧保山,裸瓶豬籠草與邁克豬籠草N. mikei)生長於菱莖豬籠草種群海拔高度100米之上的地區。

分布範圍

菱分布莖豬籠草僅發現於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特別是多巴湖附近的數座山峰上。在許多對菱莖豬籠草的描述中也記錄到其出現於亞齊的本達哈拉山。儘管倉田重夫認為其在多巴湖地區的分別可能更為的普遍,但現僅能保證其存在於潘丘盧保山和盧布克拉亞火山。菱莖豬籠草存在於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地區。

植物學史

1972年3月29日,倉田重夫在潘丘盧保山海拔1700米至1900米的地區首次採集到了菱莖豬籠草。該物種的名字在1972年的《遺傳》(The Heredity,第26卷,第10號,第44頁)中首次被提及。次年,倉田重夫在《新加坡園藝公報》(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上正式描述了該物種。編號為“Kurata 4300”的原始版本被指定為模式標本,其存放於日本牙科學院(Nippon Dental College,NDC)的植物標本館中。一幅同模標本存放於新加坡國家植物標本館(National Herbarium of Singapore,SING)中。
倉田重夫的模式標本圖中顯示,其籠蓋的下表面具有一個小型的尖狀附屬物。但馬修·傑布及馬丁·奇克指出,該特徵並不存在於存放於新加坡的同模標本中。倉田重夫認為,該附屬物可能是一種發育缺陷,不具有重要性。在查爾斯·克拉克李乾模式產地的考察結果中似乎證明了這一點,大部分野外的植株無這樣的附屬物,僅少量的植株具有。
在勝彥(Katsuhiko)和正弘近藤(Masahiro Kondo)1983年的著作《彩色世界的食蟲植物》中,將一幅裸瓶豬籠草N. gymnamphora)的照片標記成了菱莖豬籠草。
1993年,布魯斯·薩蒙推測菱莖豬籠草的下位籠特別適合於捕捉地下的昆蟲。他的觀點發表於第22期的《食蟲植物通訊》中。
1993年,魯道夫·施密德·霍林格(Rudolf Schmid-Höllinger)報導在潘丘盧保山觀察到了菱莖豬籠草的上位籠。他將他的發現發表於次年的《食蟲植物通訊》中。查爾斯·克拉克也在1995年報導發現了一個小型的上位籠。再此之前,有學者認為菱莖豬籠草的上位莖蔓僅僅用於攀附,而不會產生捕蟲籠。但也有學者質疑霍林格發現的上位籠是否是菱莖豬籠草的。

相關物種

菱莖豬籠草與裸瓶豬籠草在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都非常的相似。他們在潘丘盧保山同域分布。此外,菱莖豬籠草還表現出與婆羅洲特有的剛毛豬籠草N. hirsuta)較為近似。
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對產自蘇門答臘及西馬來西亞豬籠草進行了分支系統學分析,利共用了70個形態特徵。但菱莖豬籠草與本斯通豬籠草N. benstonei)一起還未確定到底是歸入“Montanae”分支還是“Nobiles”分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