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山

華蓋山

華蓋山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東面,遙望山形如華蓋,故名華蓋山。面積9.13公頃,海拔56.8米。山巔舊有華蓋樓,後改建為江山一覽亭。明嘉靖年間重建,萬曆年間復建,易名大觀亭。解放後經多次修葺,登亭可眺望全城風光。山上東,西兩面分別建有華蓋亭和夕照亭,山北有臨望亭。滿山花木蔥蘢,松鼠跳躍;百鳥常鳴。風景秀麗迷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蓋山
  • 面積:9.13公頃
  • 海拔:56.8米
  • 地理位置: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東面
  • 遊記: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
  • 旅遊景點:5個
簡介,遊記,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旅遊景點,飛雲湖風景區,百丈祭風景區,法雲寺,白象石塔,樂成八景,民風民俗,溫州華蓋山,

簡介

華蓋山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境內,隸屬五馬街道管轄,在溫州市中心,南與溫州中山公園相連,四周均為城市主幹道,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溫州軍分區總部就坐落於華蓋山旁。
華蓋山山東側有華蓋山廣場,廣場附近有溫州最有名的愛心事業,免費施粥的“紅日亭”,與山腳下的長廊相連,再向上便可看到古代溫州城區內所砌的城牆,沿著山一路向上,做高處便是溫州的電視信號發射台,就在山頂上,在山的南側,還有工農兵的紀念雕塑。華蓋山附近有許多古井,但大多數已經被填埋,僅在緊鄰山體的附近才可看到剩下為數不多的古井了。山下有一人工開鑿的山洞,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交通道路,上層為商場,十分受當地市民的喜愛。
目前華蓋山公園與中山公園、墨池公園、九山公園、楊府山公園以及白鹿洲公園為溫州市中心繁華片段主要的休閒公園。

遊記

二十四日

昧爽黎明,從朱碧西南行,月正中天。二里為雙溪橋。二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俱會於橋北,透橋東南去。路從西南,又一里為玄壇廟橋。其水自西而東,乃芙蓉西南之流,當亦東會雙溪而下罕滸入巴溪者也。過溪南一里,越雷公嶺,有溪自南而西北去。下嶺即東南溯溪,一里為雷公場,又南三里為深坑。又東南二里為石腦,上有橋曰昆kǖn陽橋。又南三里曰雙湛橋,又二里曰趙橋,又五里曰橫岡,又五里越一嶺,曰趙公嶺。自石腦來十五里,其嶺坦而長,蓋東自華蓋山度脊,而西經樂安,而北轉進賢,為江西省城之脈者也。嶺北水繞雷公而西北下崇仁,嶺南水由大陂而下永豐、吉水者也。下嶺,山隘漸辟,其內塢曰白麻插,水雖西流樂安、永豐,而地猶屬崇仁;其外岡曰崇仁仙觀,則樂安之界也。由白麻插循左山東南行,三里至大坪墅,轉而東向入山。又二里,東至一天門,有澗西注石橋下,從此遂躡級上登。一里至舊一天門,有二小溪,一自東南,一自東北,合於石屋之上。從此俱峻坂懸級。又七里至二天門,逐兩度過脊之坂,俱狹若堵牆。於是東北繞三峰之陰北,共七里而登華蓋之頂,謁三仙焉。蓋華蓋三峰並列,而中峰稍遜,西為著棋,東為華蓋。路由西峰而登,其陽南甚削,故取道於陰。華蓋之上,諸道房如峰窩駕空,簇繞仙殿,旁無餘地,無可眺舒。飯於道士陳雲所房,亟登著棋,四眺形勝。其北正與相山對,而西南則中華山欲與頡頏xié háng不相同下,東與南俱有崇嶂,而道士不能名,然皆不能與華蓋抗也。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里,東去宜黃亦百二十里,西去樂安止三十里,〔西南一百里至永豐,〕東南至寧都則二百餘里焉。余自建昌,宜取道磁龜,則直西而至;自宜黃,宜取道石蛩從雲封寺,亦直西而至;今由朱碧,則迂而北,環而西,轉而東向入山,然取道雖迂五十里,而得北游曹山洞石,亦不為恨也。下山十五里,至三天門,渡石橋而南,遂西南向落日趨。五里過崇仙觀。又三里越韜嶺,是為樂安界。又西南三里,渡一溪橋。又四里,溪西轉出大陂,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時日已暮,遂宿大陂。
華蓋山華蓋山

二十五日

是日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西南五里為藥臘。又五里為曾田,其處村居甚盛,而曾氏為最,家廟祀宗聖公孔子之弟子曾參。從此轉而南,渡溪入山,乃中華山之西北麓支山也。中華在華蓋西南三十里,從藥臘來循其陰西行,至是乃越而轉其西北。又三里為饅頭山,見溪邊橫石臨流,因與靜聞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及起而行,回顧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為架壑之石也。余之從樂安道,初覽其《志》,知其城西四十里有天生石樑,其側有石轉運,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為與石橋無緣;而不意復得此石,雖溪小石低,已見“天生”一斑。且其東北亦有石懸豎道旁,上如卓錐,下細若莖,恐亦石橋轉運之類矣。又南一里為黃漢。又南逾一小嶺,一里是為簡上,為中華之西南谷矣。從此婉轉山坑,漸次而登,五里,上荷樹嶺,上有瞻雲亭。蓋嶺之東北為中華,嶺之西南為雪華,此其過脈之脊雲。逾嶺南下二里,至坑底,有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會而南。三里,出源里橋。又三里則大溪自東而西,渡長木橋至溪南,是為流坑。其處闤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大溪之水東五十里自郎嶺而來,又東過大樹嶺,為寧都界,合太華、中華東南之水至此,西八里至烏江,又合黃漠之水南下永豐焉。是日午至流坑,水涸無舟,又西八里,宿於烏江溪南之茶園。
大觀亭大觀亭

二十六日

因候舟停逆旅。急索飯,即渡溪橋北上會仙峰。其峰在大溪之北,黃漠溪之西,蓋兩溪交會,而是山獨峙其下流,與雪華山東西夾黃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峰高聳突兀倍於雪華,而陽多石骨嶙峋,於此中獨為峻拔。其西南則豁然,溪流放注永豐之境也。由溪北從東小徑西上,五里而至會仙峰。按《志》止有仙女峰,在樂安南六十里,而今土人訛為會仙雲;然其為三仙之跡則無異矣。是峰孤懸,四眺無所不見。老僧董懷莪為余言:“北四十里為樂安,西南六十里為永豐,直西為新淦gān,直東為寧都。其東北最遠者為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又次為雪華,三華俱在東北。而樂安之北有西華,兀立雲霧之間,為江省過脈,尖拔特甚,蓋從太華西北渡趙公嶺而特起者也。”由會仙而上,更西北一里,其石巑岏cuán wán山高銳峻,上多鵑花紅艷,〔但〕不甚高,亦冬時一異也。由會仙南面石磴而下,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由其山峭拔無水泉,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轍耳。下山五里,至溪旁,其南即為牛田,水南,其北為烏江,其東為茶園,余所停屐處也。午返,舟猶不行,遂止宿焉。
〔余自常出來,所經縣治無不通舟,惟金溪、樂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里外。〕

旅遊景點

飛雲湖風景區

飛雲湖處於飛雲江中上游,水極清純。湖面煙波浩淼,船帆競渡,極為壯觀。湖岸樹木蔥籠,秀竹綿綿;古村落散布其間,村民民風淳樸,極富民族特色。由於飛雲江支流眾多,形成縱橫交錯的湖灣,湖灣盤盤繞繞,把一個個山包盤繞成一個個小島,小島大小不一、形狀不一、植被不一、鳥獸不一。湖灣與小島便成了迷宮,成了樂園。旅人可蕩舟,可垂釣,可探幽……
飛雲湖飛雲湖

百丈祭風景區

位於素有“浙南廬山”之稱的文成縣南田,系明朝開國元勛劉基故里。海拔800餘米,地勢自西向東,為洞宮山脈延伸段。周圍20餘公里,是一個高山平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北宋《太平寰宇記》稱:“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萬山深處忽辟平疇,高曠絕塵,風景如畫,桃源世外無多讓焉。”百丈祭風景區由峽谷景廊、百丈飛瀑、天頂秀湖、劉基故里、朱陽九峰、白雲庵六大景區為主體組成。

法雲寺

在山西長治縣城南12公里西八義村內。創建於唐,宋、元、明各代均經重修。現存前殿為宋代遺構;後殿明代重修,尚保存元代風格;其餘廂房配殿皆為明代重建。前殿台基高約1米,殿身寬廣各各三間,六架椽,懸山式屋頂,出標甚長,約合次間之半。殿頂坡度平緩,檐頭翼出較大,琉璃脊獸全為明代風格,製作工精。檐下僅施柱頭斗拱。殿內梁架露明,砍削規整,形制手法全屬宋金風格。後殿略大於前殿,通長用一根普拍枋,檐下各施補卷草,梁架露明,但多為圓材構成,沿襲金作法,裝修和殿頂脊飾明代已改制。
法雲寺法雲寺

白象石塔

在樂清白象鎮。白塔院始建於北宋天聖九年(1031),明洪武六年(1373)重修。現台基為宋代遺物,塔身為明初建築,為樓閣式青石結構,平面呈六角形,5層,高14米,內部呈筒狀,整體逐層縮小呈錐形。

樂成八景

樂成山清水秀,名勝古蹟眾多,古人比之為仙窟。山有丹霞、九牛之奇;水有雙瀑、雙溪之秀;岩有黃羊、石柱之險;亭有景賢、文峰之幽。而其中最著名者首推“簫台八景”。

民風民俗

跑馬燈亦叫“走馬燈”、“調馬燈”。馬燈,是仿照馬的形狀用蔑扎紙糊而成,也叫“竹馬燈”。分馬頭與馬身兩段,捆縛在扮演馬燈舞者腹前和背後,人居中間,走起來像騎馬一樣,俗稱“馬頭軍”。一般為8匹,其中白馬6匹,胭脂馬(紅馬)2匹。元宵節前後,在城區大都由十歲到十三歲的男孩組成,每人胸前有一紙紮馬頭,下掛著一個小鈴,背後有一紙紮馬尾,用帶系在身上,跑起來能上能下左右擺動,馬鈴叮叮作響,手中拿著一根竹竿當馬鞭,晚上,馬頭、馬尾中部都點上蠟燭。表演時,由一個或兩個孩子扮演馬童,呼引馬隊,出場表演。孩子們邊跑邊唱,加上舞蹈動作,走成“三角”、“連環”、“剪刀”等各種隊形,樂隊齊奏,曲調婉轉動聽。跑馬燈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後由主人賞給柑桔、炒米、蠟燭等,也有給錢的,賞銀牌的。清郭鐘岳有詩云:“歌唱新年樂意騰,滿城爭演上元燈。滾龍走馬喧通夕,火樹銀花燒不盡。”
華蓋山角華蓋山角
魚燈舞在樂清,通常以十二盞魚燈組成一隊,俗稱“十二化龍”。魚燈是仿照江海中幾種魚類形狀製成,紙糊蔑骨,以彩色繪鱗,上留口子,中間插蠟燭照明,下裝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時握持。洞頭海島的魚燈舞比較出名。他們表演各種魚類的個體和群體的泅水等動作,舞蹈造型十分豐富,有黑魚燈、鯧魚燈、黃魚燈、龍蝦燈、螃蟹燈等等;並製成10條獸面魚燈,即金龍魚、銀龍魚、雙合魚(一身兩頭,合二而一)、虎頭魚、象頭魚、麒麟魚(1對)等,保留了古代濃厚的神話色彩。
燈板龍流行於樂清、永嘉等地。這是一種國內罕見的而又獨具一格的木質龍燈,民間相傳,至少已有八十多年歷史。它是由一條條厚薄不同的狹長木料(俗稱“檔身”或“檔板”)連結起來,在板與板的連結之處還以木雕戲曲人物的座柄為栓。兩頭分別裝有鏤雕、浮雕和漆繪兼施的龍頭龍尾、屈伸自如。檔板上裝篝燈和旗桿,桿系三角小旗和銅鈴;檔身下裝木柄,供握持負行。檔身和檔板多有圖案,或雕或繪,現樂清縣柳市鎮呂岙村還保存了一條光緒年間製作的燈板龍,這條木龍是已故著名木雕藝人葉阜如製作的,龍身共十八節,節和節之間用一條板連線起來,名叫“燈板”。龍頭、龍尾全部用樟木之類的優質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們為了把龍燈裝飾得更加美麗,每節雕上樓台亭閥和許多小型圓雕的戲劇人物,整個有近六十組戲曲劇目,如《牛郎織女》、《白蛇傳》、《濟公傳》、《西遊記》等。雕刻精工,並且描繪上彩,成為彩木雕。每節之上,裝有燈籠,入夜燈亮,巡遊於村落,燈光映著人物和花鳥,配合整個龍燈,顯得更富麗堂皇。
華蓋山還有好多的風俗習慣,如抬高閣、首飾龍、溫州道情、溫州鼓詞、溫州崑曲甌劇(溫州亂彈)、插香柚等。

溫州華蓋山

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東面,遙望山形如華蓋,故名華蓋山。面積9.13公頃,海拔56.8米,。山巔舊有華蓋樓,後改建為江山一覽亭。明嘉靖年間重建,萬曆年間復建,易名大觀亭。解放後經多次修葺,登亭可眺望全城風光。大觀亭西側建有---紀念1923年被日本暴徒殺害的華工。1944年紀念碑被日寇搗毀,1993年重建。西麓有蒙泉,味甚甘冽,俗稱硯觀槽,是城內三大名泉之一。1981年冬,在蒙泉右上方建造玉華亭。華蓋山東南入口處,工農兵雕塑像聳立林中。山上東,西兩面分別建有華蓋亭和夕照亭,山北有臨望亭。滿山花木蔥蘢,松鼠跳躍;百鳥常鳴。風景秀麗,迷人。
溫州華蓋山溫州華蓋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