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橋村(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通濟街道華橋村)

明永樂年間,劉姓劉統由雲南島撒衛大街遷入此地定居。因村南有滑石橋一座,故取名滑橋村,為便於記憶順通,將滑橋村改為華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橋村
  • 行政區類別:鄉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
  • 地理位置:青島市即墨區西南部
政區人口,經濟發展,社會發展,

政區人口

該村位於青島市即墨區西南部,南臨墨水河,北靠308國道,東鄰308國道,西靠膠濟鐵路。現隸屬通濟街道辦事處。境內交通便利,308國道繞村通過,距城陽火車站批發市場1公里,距流亭國際機場4公里。
該村共有常住村民530戶,總人口1670人,現有王、牛、楊、趙、紀、袁、朱、吳、劉等19個姓氏,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9年該村有耕地1000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糧食,畝產100公斤。
1983年開始,由於該村地處交通要塞,修308公路被國家徵用土地100畝,隨著村辦工業的發展,陸續建廠房占地200畝,修建學校、工業路、街道、民房用地200畝,外企、私營企業占用300畝。隨著土地面積的不斷減少,第一產業連年萎縮,到目前農業用地只剩50餘畝,村民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
改革開放後,該村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1991年引進了占地20畝的青島東彌印刷品有限公司。1992年引進總投資5000萬元的美國獨資企業——青島達中皮革製品有限公司,現有工人1000餘人,年利稅千萬元,有上百個產品。1993年引進昌隆石油公司。自1995年開始又先後引進了山東英吉多運動器材有限公司、青島佳麗包裝廠、青島蓄電池廠等四家外資企業。到2002年共有“三資”企業7家,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從業人員2000人,上交村租金50萬元。2003年---2007年,農民人均收入年增長20%以上,2007年農民人均收入8650元。年集體創收年增長50%,2007年集體可支配收入600萬元。村民到企業上班達800餘人,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

社會發展

1949年前,該村民眾科技文化落後,絕大部分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80%。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1984年投資8萬元將學校移出村,在村東北邊建起了占地6畝,可容納300名學生的新國小,有教師8名,6個教學班,2個學前班,投資30萬元。2000年撤點並校,將該村國小合併到紅旗國小。為了學生上學的安全,村投資3萬元購買客車接送一年級的學生。1987年該村幼稚園成立,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到100%。2000年投資13萬元,新建標準幼稚園一處,有教室8間,有3個教學班,學生120人,並且各類玩具齊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該村有30人考入大、中院校,其中清華大學1名,計算機專業。該村現有活動室、會議室、娛樂室等一個。有衛生室3個,醫護人員5名,醫療設施和醫療水平有很大的提高。2006年村設立了村社區醫療服務站。
人民生活,新中國成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糠半根的生活,生活質量很差。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民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解放前住的破草房,人均住房不到5平方米,1998年人均住房面積10平方米,2002年全村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人均住房面積達20平方米,部分村民住上了樓房,現有村民擁有機動車輛300餘輛,彩電450台,90%的戶按上了電話。2006年建成了20000平方米的居民樓,2007年入住達200餘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