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振中

華振中

華振中(1892—1979),廣東始興縣隘子鎮井下村圍墩里人 ,字強素,早年就讀於廣東黃埔陸軍國小、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7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歷任連長、營長、團長。1932年任第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第七旅旅長,奉命鎮守閘北,率部抗日。次年任福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參軍和民團指揮。抗日戰爭初期,歷任第一六○師參謀長、師長、潮汕警備司令兼中央直屬獨立第九旅旅長。1938年任66軍160師師長,率部參加萬家嶺戰役,大敗日軍並擊斃日軍第101師團101聯隊聯隊長飯冢國五郎。 1939年6月21日,日軍全面攻占汕頭,獨九旅旅長華振中,帶著他僅有的3000兵力,與日軍展開殊死戰鬥。1941年到重慶陸軍大學特六期學習。1943年畢業後,調任第十二集團軍參謀長。旋調第九戰區任參謀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任廣州行營中將副參謀長。次年被選為國民參政員。1947年任廣東民政廳廳長。建國前夕,去香港。後定居馬來西亞,曾任華僑工會主席,並從事教育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振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始興縣隘子鎮井下村圍墩里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79年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信仰三民主義
  • 軍銜:中將
  • 政黨:中國國民黨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早年生活,投身軍旅,參加抗戰,解下戎裝,家庭情況,人物軼事,從嚴治軍,教書育人,造福鄉民,潮汕抗敵,

人物簡介

華振中,1920年起任廣東邊防軍排長,粵軍第一師上尉參謀、連長,粵軍第一軍講武堂教官。1922年起任粵軍第二軍第六旅少校營長、上校團長,第三軍第九旅少將旅長,第二軍參謀長。1927年東渡日本留學。1928年任第十一軍軍官教導隊主任。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六十一師參謀長,第七旅旅長。
華振中攝於1938年的著戎裝照華振中攝於1938年的著戎裝照
1932年1·28抗戰中,由於各種原因,上海各報及其他中外報刊所載訊息和評論不一致。蔣光鼐和蔡廷鍇兩將軍想到為歷史留下真實史料,命令時任十九路軍總部高參的華振中與朱伯康一起編撰《十九路軍抗日血戰史》。最終,這本凝聚抗日將士鮮血的《十九路軍抗日血戰史》於1932年冬天完成,成為日後研究十九路軍和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重要歷史文獻。
1932年,十九路軍於“一·二八”淞滬戰役勝利後進駐福建,軍長蔣光鼐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推行全民皆兵政策,設立民團總部,分設各行政地區民團指揮部,福州行政地區民團指揮部轄閩東各縣市,華振中任指揮官,方清湘任參謀長。
1933年任福建政府參軍處參軍兼民團總指揮。
1936年2月授陸軍少將,任第160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
1938年1月授陸軍中將。
1938年冬率領獨九旅駐防潮汕。
1940年初,反共浪潮波及潮汕,華振中大權旁落。
1943年任第十二集團軍中將參謀長。
1944年任第九戰區司令部參謀長兼乾訓團教育長。1946年2月任廣州行營中將副參謀長。
1948年1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當時宋子文任廣東省主席)。
1949年解放前夕隨張發奎移居香港,後遷居馬來西亞,任華僑公會主席並從事教育事業,
1979年因病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隘子鎮位於始興縣城南直距35公里處,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井下村是隘子鎮的一個村莊,村里住著一戶人家,主人叫華玉境。1892年華玉鏡家裡誕生了一個男孩,因他出生的年代正是國弱民貧時期,作為長子,父母都希望他長大後能振興中華,所以取名為“振中”。
華振中的祖父逝世較早,堅強的祖母帶著獨生子玉鏡相依為命。因為家裡沒有頂樑柱,所以母子倆在村里免不了受別人欺負。華振中是長孫,做奶奶的對他特別的痛愛,同時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教育振中怎樣做人。
華振中的父母,夫妻恩愛,純樸勤勞。為了讓華振中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在華振中還小的時候,就把他送入村裡的私熟里讀書。張九齡是石頭塘人,就在井下村的對面,所以有關張九齡的故事他們都非常熟悉。有空時,他們就給振中講張九齡的成長故事,想以張九齡的高尚品德來影響華振中的一生。當振中慢慢地從孩童長成少年時,他們建議振中報考軍校,從此他就走上了從軍救國的道路。
華振中勤奮好學,成績尚佳,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國小校第五期。一個山娃子能到大城市裡來讀書,機會來得不容易,所以華振中更加珍惜。加上他對學校開設的課程又很感興趣,這樣他在這所學校里學到很多本領。
廣東陸軍國小校畢業後,1914年他又相繼進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學習。經過兩年的學習,在學科方面,華振中的學業水平更上一層樓;在軍事方面,他的能力則勉可勝任初級幹部。
1916年畢業後進入保定軍校設立的“入伍生隊”,之後分配到北京、保定一帶的北洋部隊入伍,專重軍事訓練。半年期滿,經過保定軍校嚴格的體驗和考核,1917年初華振中以合格者的身份正式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深造。
保定軍官學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參照德國和日本的軍事教育,結合中的實際情況制訂而成的。華振中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又學到了許多本領,為他步入軍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7年,華振中得到朋友的幫助來到了日本,準備進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華振中來日本學習軍事的初衷是想用日本的戰略戰術去打擊日本帝國主義,可是時期不湊巧,未能如願。他只好在另一所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了幾個月的政治學,秋天因母親去世便回到了中國。
1938年1月華振中被授於陸軍中將之後,他參加了湖北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第二期將官班學習。華振中在學習期間受抗日高潮的影響,學習期滿後他很快就投入到全國抗日戰爭之中。

投身軍旅

1919年春,華振中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和軍校部分畢業生一起被派到北平第十五師見習,華振中任見習排長。期間,華振中很快就發現師軍官的長處和學生官的短處。他認為只要能取之之長補已之短,自己定能成為一個能帶兵作戰的好軍官。
1920年,見習之後這些學生官又被調去山海關邊防軍見習,華振中任山海關邊防軍排長。同年7月,北洋系內部的“直皖戰爭”終於爆發了。華振中他們這些學生官第一次參加真正的戰鬥,表現非常勇敢。
1921年冬,北洋軍的邊防軍在此次戰爭中崩潰,這群學生官只能各奔前程。華振中由北平回到了廣東,加入粵軍第一師。第一師師長是鄧鏗,因華振中有基層經驗,所以很快被任為上尉參謀、連長,後來又當學生兵營長。
1922年3月鄧師長卻遭奸人暗殺,以身殉國。之後就再也沒人能整合粵軍第一師,部隊不斷分裂,一部分跟隨陳炯明,一部分跟隨孫中山。此時的華振中應該站哪一邊呢?在人生最難抉擇的時候,華振中選擇了孫中山,於是他來到了孫中山的陣營。孫中山的總統府設定大本營警衛團,華振中任警衛團副團長。
1922年夏天,陳炯明反孫,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在廣州蒙難。此時涉世未深的華振中感情用事,對革命的艱巨性和社會的險惡性認識不足,以致受人欺騙加入了陳炯明所屬的粵軍
華振中雖然站到了陳炯明這邊,但在他心裡卻非常矛盾,也十分懊悔,常常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之中。當華振中徹底看清陳炯明的倒行逆施時,毅然作出了辭官的決定,情願跑到上海去過流離顛沛生活。一向廉潔奉公、嚴於律己的華振中,他的積蓄非常有限。好在關鍵時刻,他得到了既是同學又是同鄉華振麟的照顧,才勉強過上平常百姓的生活。
粵局有點明朗之後,為了彌補自己的錯過,他整理好行李,從上海隻身南下,在老長官陳銘樞的隊伍中做些教育、參謀的工作。後加入了粵軍第二軍的戰鬥,任粵軍第二軍第六旅少校營長、上校團長。
華振中還在讀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時,他就有“軍人不黨主義”主張和“軍隊國家化”的理念。他認為軍人只應絕對服從國家,為民族效命,不應為黨派犧牲。當時這個主張和理念得到了許多在校學生的回響,他們還集體作過“軍人終身不入黨會”的宣誓,所以華振中一直沒加入過哪個黨派。
自從日本留學回到廣州之後,華振中覺得客觀現實是不容許他一個將校人員置身於黨派之外的,終於在192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當陳銘樞任廣東省政府主席、陳濟棠任第八路軍司令時,他們執掌軍民兩政。1930年7月,他們把第六十師和第六十一師擴編為十九路軍,華振中受到重用,他在十九路軍先後擔任軍教導隊主任、參謀處長、參謀長、旅長、高級參謀、保衛團指揮官等職。

參加抗戰

1932年1月28日,淞滬抗戰爆發。時任十九路軍總部高級參謀的華振中,被任命為義勇軍總指揮,負責軍事訓練和分配義勇軍的各項工作。之後華振中任十九路軍六十一師第七旅旅長,職責是鎮守上海閘北。他和戰士們一道頑強抵抗,浴血奮戰兩天兩夜,打退了日軍數次的進攻,保住了閘北這一陣地。華振中還機靈地指揮第七旅,和友軍默契配合,連續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取得了閘北街巷戰、吳淞保衛戰、寶山阻擊戰的勝利。
淞滬抗戰形勢大好,但蔣介石卻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十九路軍被調防到福建。十九路軍軍長蔣光鼐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推行全民皆兵政策,設立民團總部,分設各行政地區民團指揮部,1933年,華振中被調任福建政府參軍處參軍兼民團指揮。
1933年11月,李濟深被推薦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席,舉起了反蔣大旗。蔣介石派中央軍鎮壓,十九路軍內部開始四分五裂,十九路軍番號被取消。華振中只好進入陳濟棠軍中,在燕塘軍校做教官。
1936年2月,華振中被授於陸軍少將。同年7月,陳濟棠下野,燕塘軍校被南京政府接收,恰逢西南執行部撤消,軍隊改編,華振中編入第六十六軍,任一六0師參謀長,主持師里的訓練工作。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後,華振中兼任第六十六軍參謀長。同年9月,華振中開赴東北戰場,參加對日作戰。
1938年1月華振中被授於陸軍中將,同年2月調任一六0師任師長,他率領全師官兵在南潯線(南昌至九江一線)的東姑嶺、西姑嶺等地,多次打敗日軍。隨後華振中在江西的金輪峰、萬家嶺戰役中,更是打出了粵軍的威風,擊斃日軍一0六師團參謀長成富成一大佐,取得了輝煌的抗戰戰績,令日軍“支那派遣軍”各部印象深刻。
稍後蔣介石委員長在武漢的漢口召開師級以上的軍官會議,華振中恰好要處理師里的事務耽誤了開會時間而遲遲未到。當華振中抵達會場時,蔣委員長出乎意料地起身向華將軍表示歡迎,並鼓掌表示對這位傑出將領的嘉勉。接著全場將官也豁然起立,並爆出如雷般的掌聲表示對華振中的敬意。
華振中率領的一六0師,由於戰況激烈,減員很多,最後被縮編為第七戰區獨立第九旅。從一六0師到獨九旅,從師長到旅長,在國難當頭,1938年華振中欣然接受此次安排,任潮汕警備司令兼獨九旅旅長,並繼續頑強抵抗日寇侵犯潮汕。
1939年6月21日,華振中旅長得悉日軍將要登入汕頭,立即下令各部隊死守抵抗。並要求將士們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作戰,狙擊日寇,為後方潮州的防守和百姓的撤離提供寶貴的時間。7月16日,華振中集中獨九旅、保全團、預六師等部兵力,奪回潮州城。雙方圍繞潮州城的攻與守激戰三晝夜,最後在數路日寇的圍攻之下不得不退出,潮汕淪陷。
潮汕雖然淪陷了,但華振中率領獨九旅抗日的英勇事跡,給潮汕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潮汕的淪陷對負責潮汕防務的華振中來說打擊很大,他曾立誓不收復失地不離開潮汕。華振中這么說,也這么做,他曾多次組織獨九旅和保全團反攻被日軍侵占的潮州、澄海縣城,但都沒有成功。1940年國民政府為了恢復華振中師長職務,調任他為一五四師師長。華振中為了履行他的誓言,他真的沒有去赴職。
軍歌,軍中唱的激勵士氣的歌。華振中任一六0師師長時,為了進一步凝聚軍民團結的力量,激發一致抗日的英雄氣概,鼓舞廣大軍民的抗日士氣,他常與將士們一起高唱一六0師師歌,對保衛華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華振中秉承當一六0師長時的革命傳統,在任潮汕警備司令兼獨九旅旅長時他創作了“獨九旅旅歌”,在旅中傳唱,鼓舞士氣。歌詞為:獨九旅,尚義節,官兵相愛緊團結。士氣壯如虹,軍紀堅如鐵。對民眾,常親切,對友軍,要提挈,保國衛民心熱烈。守住崗位握緊槍,頭顱可斷不退降。一個至少搏一個,死中求生圖自強。還我河山保國土,我旅精神永發揚。
此外華振中還成立潮汕警備司令部戰時工作隊。工作隊充分利用潮汕電台向社會播放抗戰歌曲,把軍歌沁入人心;或集會時組織帶領大合唱抗戰歌曲,振奮人心,鼓舞鬥志。其中《救亡進行曲》和《武裝保衛潮汕》就是潮汕人非常熟悉的抗戰歌曲。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後,華振中任一六0師參謀長、師長。這年的中秋節,因他在抗日最前線,無法與家人團聚。在冰冷的戰壕溝里,他寫下了一首詩:“戰地中秋節,征人思父情;祝親長不長,永看月圓明。”因此詩既抒發了他對打敗日寇、保疆衛國的豪情壯志,又抒發了他對遠在家鄉父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在一六0師廣泛傳閱,成為了一首戰地詩,激勵著一六0師的官兵們奮勇殺敵。
在1939年華振中在潮汕,為了配合前線抗戰,他還常到廣場或學校發表演說,對人民大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號召大家團結起來,一起抗日,勢死不當亡國奴。他還對針對日寇的侵略行徑,慷慨激昂地對大家闡述“恃強必弱,恃強必敗”的道理,鼓勵大家牢固樹立抗日必勝的信心。
到了晚上,激情來了的華振中又拿起手中的筆,挑燈夜戰,撰寫出許多通俗易懂、好讀易記的抗戰詩歌,在軍隊中、在民間中廣泛流傳,成為了抗日的另一個戰場。下面摘抄華振中詩歌中的兩首:
詩一首《照我潮汕好地方》:天上有個明月光,照我潮汕好地方,如今來了日本鬼,害得家散人又亡。
詩二首《抗戰勝利回家鄉》:國恨家仇實難忘,同心協力上戰場,殺盡倭寇雪國恥,抗戰勝利回家鄉。
1940年華振中想收復潮汕失地,在那個時候,他的誓言是很難實現的。同年9月,部隊調整換防,最後他不得不離開潮汕。每每想起還沒收復潮汕就離開,他就處於不斷的自責之中,自責到憤怒時他毅然辭去獨九旅旅長的職務。12月他調入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任中將高級參謀。工作換了,環境變了,但沒有收復潮汕的願望仍然在華振中的心糾結著。最後華振中想到了遠離戰場,請求進入重慶陸軍大學將官班特六期學習,希望在學習中能減輕痛苦。華振中如願以償。
陸軍大學學制三年,1943年華振中在陸大畢業後,調到第十二軍任中將參謀長,後又調任第九戰區司令部參謀長兼乾訓團教育長。期間他還入美國駐印軍官戰術學校深造,結業不久,日軍宣告投降。1945年全國抗戰勝利,潮汕總算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在華振中心中重壓多年的石塊終於落地了。抗戰勝利後廣州行營成立,1946年2月華振中從第九戰區調入廣州行營任中將副參謀長。

解下戎裝

參加過戰爭的華振中心裡非常明白戰爭會給百姓帶來多大的災難,所以華振中最後決定解下軍裝,轉入地方。1946年華振中被選為國民參政員,1948年1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1948年8月任廣東省政府民政廳廳長。
華振中接任民政廳長之後,在上任廳長的基礎上有志改革,能興利弊,誠有功於國家社會。1948年10月,因局勢錯綜複雜,廣州的物價瀑漲,廣大市民出了搶購浪潮。同月16日,廣州的市面肉類完全絕跡,部分市民在搶購肉類時因擁擠而發生了窒息嬰兒、傷斃孩童、孕婦、老人的慘劇多宗。此時新上任的華振中親臨現場,既用政府行為解決物品、物價問題,也及時為百姓排難,切切實實地為民辦事,在人民民眾中贏得了良好聲譽。
華振中還在十九路軍的時候,他就對中國共產黨有所認識。後來他一直任軍中要職,但他在對待中國共產黨方面,一貫主張“少樹敵,多求友”,所以華振中與中國共產黨的對立衝突遠遠沒有達到蔣介石的要求,有時還是背道而去的。
1949年解放前夕,華振中清楚地看到蔣家皇朝即將崩潰,在考慮自己的前途命運時,他採取了擇中求取,既沒有跟著蔣介石去台灣,也沒有背棄自己的信仰,最後心灰意冷地隨著他的遠房親戚張發奎到香港定居。後定居馬來西亞,任華僑工會主席,還和妻子並肩從事教育事業。1979年在馬來西亞逝世,享年88歲。

家庭情況

華振中的婚姻前期非常坎坷,導致他對自己的婚姻都很沒有信心。直到1920年,華振中與馮繡華相識,才重新點燃他對愛的渴望,結為連理。華振中在軍中事務非常繁忙,而繡華又沒有隨軍,這樣振中與繡華雖然結婚了,但十多年來他們倆總是離多聚少。不過相貌端莊、聰明伶俐、樸素賢惠、心地善良的馮繡華卻並沒有因為振中少與自己相聚而背棄夫君,而是一直支持丈夫的事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他一個溫暖的家。
鑒於這種情況,此時的華振中對自己與馮繡華的結合認為是天意,他更愛她了。到了1932年,他們倆愛情的結晶終於瓜蒂熟落了。因為孩子的誕生正好在“一·二八”抗戰期間,所以他們給孩子取名為“抗日”。後來第二個兒子也降生於中華大地。可此時的中華大地被日軍侵略者破壞得支離破碎了,所以他們給次子取名為“復”,寓意“光復中華”。此後,兩個兒子給華振中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一家人生活在幸福之中。

人物軼事

從嚴治軍

華振中的軍旅生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一家人跟著他,根本就沒享到什麼清福,有的只是生活的清平,但他對自己的部下卻常常關愛有佳。1940年,在潮汕任獨九旅旅長時,有一次他走在大街上遇到了一個肢殘腿廢的退伍軍人。當他了解情況後,立即幫忙解燃眉之炊。1941年華振中到重慶陸軍大學學習,當他知道同為學員的徐志達上校一家更困難時,他便攜帶夫人到徐上校家做客,時不時送點錢過去,幫助校友度過難關。
華振中有柔情俠義的一面,但關係到軍中紀律的事,他一點也不含糊。1944年冬,他調到了第九戰區任參謀長,部隊駐紮在湖南郴縣的楊梅山。由於食鹽緊張,有些人就大發鹽財。軍中大隊長滕俊武大校眼紅鹽商賺錢,於是假借名目,把從鹽商手中沒收到的鹽據為已有,準備高價出售。當華振中知道後,他立即把這個大隊長羈押處分,並把他們沒收的鹽如數還給貨主,貨主對華振中的從嚴治軍贊口不絕。
還有一次,軍中有一個叫莫振華的中士班長利用到村莊執勤的機會,偷偷地把村裡的一隻狗宰了烤來吃。這事被華振中得知,他立即逮捕了這位班長,而且還在村里召開軍民大會,會上不僅用嚴厲的措辭訓示了場上官兵,而且還當場要求班長低頭認錯、賠款補過,之後華振中還親自向村裡的民眾賠禮道歉。作為一個高官能躬身做到這點,實不容易,老百姓無不對華振中交口稱讚。

教書育人

華振中雖然是一個職業軍官,但他真正帶兵打仗的時間並不多,他更多的時間是從以前的學生官變成教官在課堂或訓練場上教書育人。
最初做教官是1921年做粵軍第一軍講武堂的教官。講武堂是現帶兵者研究武學的場所,與軍校有點相似,所以從軍校出來的華振中站在講堂之上如魚得水,講得有聲有色,學生非常認真聽,教學效果非常突出。
1926年11月蔡廷鍇任第十一軍第十師師長,華振中任師教導隊主任。1928年任第十一軍教導隊主任,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教導隊主任。作為主任的華振中,他把教導隊類似於一個小型培訓基地,全心全意地把自己在軍校所學的本領傳授給學員,為部隊培養具有軍事知識理論、熟知戰術戰法、能征善戰、英勇無比的子弟兵。
1933年11月第十九路軍番號被取消後,華振中調入燕塘軍校當教官。期間,他非常重視政治思想教育、學科上的學習和軍事上的訓練,努力把學員培養成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紀律嚴謹、精誠團結的軍事人才。
此外華振中還以書育人。在十九路軍“閩變”失敗後,華振中調任廣州總部高級參謀。1932年冬,曾經編寫過十九路軍抗日戰報的華振中和朱伯康一起編撰出《十九路軍抗日血戰史》,成為日後研究十九路軍和“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重要歷史文獻,對後人可以起到前車後鑒的作用。

造福鄉民

華振中自1910年考入廣東陸軍國小以後就一直在外,平時忙于軍務,很難回到家鄉。1938年7月,在外面漂泊了二十多年的華振中,終於在忙裡偷閒地向軍部請了個假回到了久別的家鄉探親。在那時,井下村每年都有春秋二祭祖宗的習俗。雖然7月份既不是春季也不是秋季,但剛從抗戰前線凱旋迴來的將軍,華氏宗親都認為華振中為家鄉添了光增了彩,所以特意舉行了一次較為隆重的祭祖活動。
祭祖之後,華振中除了與親朋好友小坐敘敘舊之外,還到村里村外走走,看看家鄉的變化。同時也想想看看村里村外有什麼事他能幫上忙,為鄉里鄉親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當華振中圍著村子看完後,他還真的發現他能做好幾件事。
當華振中回到軍營之後,他立即著手辦三件事。雖說華振中戎馬生涯二十多年,但一身正氣、廉潔奉公的他,經濟也不是非常的富有,所以他真的要完成這三件事,也非易事。
學校是孩子們將來美好前途之地,得第一個著手辦好。華振中的太太馮秀華是廣州女師的畢業生,是現有人才,當年委派太太任俊仕國小的校長。堂弟華振南是韶州師範的畢業生,委任為桂山國小的校長。華振中還從省城介紹一些得力的教師來這兩所學校任教,同時還拔些資金,修建校舍,新置桌椅,增添教具,購買書籍等。至此這兩所學校的師資水平得到了提高,辦學條件得到了提升。
1939年,華振中又向家鄉匯去專項資金,修築井下老祠堂前面的沙壩陂,使過去的荒洲變成了肥沃的農田。1940年,華振中再次向家鄉匯錢,把井下葫蘆洞的溫泉池修好,並在池的上面修建了一座亭子,還在池的旁邊做了一些水泥板,這樣鄉親們來溫泉池洗澡、洗衣服,方便實惠多了。對於華振中熱心於井下公益事業,並慷慨解囊,鄉親們無不豎起大挴指,既讚揚,又敬佩。

潮汕抗敵

1939年6月21日,獨九旅旅長華振中得悉日軍登入汕頭後,即下令各部隊死守抵抗。此時,駐紮在汕頭市、庵埠鎮、新津港這個三角地區的,僅保全第五團、獨九旅六二六團一部和汕頭市的警察、自衛團等,約3000人。雖處劣勢,但防軍仍奮起抵抗。
6月25日,日軍主力2000餘人沿鐵路線和護堤公路進犯潮州。獨九旅和保五團等部,在華美、彩塘、金石、浮洋、烏洋等地設防抵抗。庵埠到潮州僅30餘里,但日軍耗了整整2天。
7月16日,華振中集中獨九旅、保全團、預六師一部共6000多兵力,反攻潮州城。獨九旅六二五團曾攻入潮城,激戰三晝夜,後在數路敵軍圍攻下退出,雙方死傷甚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