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

淞滬抗戰

一·二八淞滬抗戰(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系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

田中隆吉與女間諜川島芳子策劃,於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啟升等五人向馬玉山路中國三友實業社總廠的工人義勇軍投石挑釁,與工人發生互毆。

特別提示:淞滬抗戰不同於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1937年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發動的戰爭,持續三個月,上海失守。

基本介紹

  • 名稱:淞滬抗戰
  • 地點:上海
  • 時間:1932年1月28日
  • 參戰方:中國,日本
  • 結果:抗戰使中日全面戰爭延遲了五年,為中國抗戰贏得了時間
  • 參戰方兵力:中國5萬人  日本7萬人
  • 主要指揮官:蔣光鼐、蔡廷鍇
戰爭背景,歷史背景,中國背景,戰爭經過,中國方面,日本方面,兵力對比,日軍,中國,戰爭結果,中國損失,日本損失,歷史意義,

戰爭背景

歷史背景

田中操縱流氓漢奸乘機將兩名日僧毆至重傷,日方傳出其中一人死於醫院。隨即以此為藉口,指使日僑青年同志會一夥暴徒於19日深夜焚燒三友實業社,砍死砍傷三名中國警員。
20日,又煽動千餘日僑集會遊行,強烈要求日本總領事和海軍陸戰隊出面干涉。
21日,日本總領事村井蒼松向上海市長提出道歉、懲凶、賠償、解散抗日團體四項無理要求。
22日,日本駐上海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發表恫嚇性聲明,以保護僑民為由加緊備戰,並從日本國內向上海調兵。
27日,村井向上海市當局發出最後通牒,限28日18時以前給予滿意答覆,否則採取必要行動。國民黨政府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對日繼續執行不抵抗政策。軍政部長何應欽急電第19路軍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長吳鐵城於28日13時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無理要求。暫時下野的蔣介石委託國民黨元老張靜江說服蔡廷鍇避免與日軍衝突,並調憲兵第16團接替上海第19路軍防務。日方接到吳鐵城答覆表示“滿意”,卻又以保護僑民為由,要中國軍隊必須撤出閘北,不待答覆便於當晚突襲閘北。
日本稱一·二八事變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在1932年中國上海發生,是中日兩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軍事衝突,時間長達一個多月。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緒高漲。日本方面聲稱將採取自衛手段保護日僑利益。1932年1月18日下午四時,天崎啟升等五名日本僧人在毗鄰上海公共租界東區(楊樹浦)的華界玉山路三友實業社外被毆打,一人死亡,一人重傷。日方指為工廠糾察隊所為,1月20日,50名日僑青年同志會成員放火焚燒了三友實業社,回到租界後又砍死砍傷三名工部局華人巡捕。當天,1200名日本僑民在文監師路(塘沽路)日本居留民團集會,並沿北四川路遊行,前往該路北端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要求日本海軍陸戰隊出面干涉。途中走到靠近虬江路時,開始騷亂,襲擊華人商店。
1932年1月24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向上海增兵。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中國軍隊是粵軍的十九路軍,由蔣光鼐蔡廷鍇指揮,京滬衛戍司令為陳銘樞。陳銘樞及十九路軍主張應付日軍挑釁,但國民政府會議後則主張忍讓,並於1月23日由軍政部長何應欽下令十九路軍五日內從上海換防。
1932年1月28日23時30分,日軍海軍陸戰隊2300人在坦克掩護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已多次劃為日軍防區)西側的每一條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橫浜路等等,向西占領淞滬鐵路防線,在天通庵車站遇到中國駐軍十九路軍的堅決抵抗。一二八事變爆發。

中國背景

淞滬抗戰前,上海的守軍是第十九路軍,由於十九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部隊供給遠遠不足。戰役開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十九路軍8個月600餘萬的軍餉。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軍幾乎沒有棉衣,將士身著單衣,短褲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戰。不僅衣著沒有,而且武器裝備也不足,尤其戰役開始後,明顯感覺到手榴彈供應不上,中央政府更是始終不予以回應,只好發動上海民眾趕製土製手榴彈。同時十九路軍的炮火力量也比日軍低了數個檔次,導致日軍轟炸肆無忌憚。
戰爭開始後南京中央政府屢次發電,要求十九路軍不得抵抗,撤到二線陣地。雖然十九軍開始沒有後退並且取得了一定戰役成果,但是在陳銘樞的電報下,蔣光鼐和蔡廷鍇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所有將士都不相信這道命令,認為是通信員誤傳,甚至認為通信員是奸細,不斷將通信員扭送軍部或者求證命令的真實性。得知真的停止進攻後,不少將士嚎啕大哭,有的人抱起步槍沖向了日軍陣地,隨著幾聲槍響,倒在血泊中。
這是淞滬抗戰中最大的遺憾。戰爭初期國軍兵力甚多於日軍,日軍戰爭目的只是轉移國際視線。如果國軍按照計畫發動進攻,結合19軍、5軍的戰績,戰爭過程即使慘烈但完全可以取得更大勝利。可惜國軍內部意見不統一,大軍進退猶豫不決,過分期望國際調節,以致錯失好局。
張治中坐不住了,多次向蔣介石請命增援。宋希濂旅已經全旅整裝待發。但是中央政府還是不允許。宋旅將士紛紛垂淚。宋希濂壓不住,帶全旅連級及以上軍官,塞滿了一卡車面見何應欽。其中一位黃埔畢業的連長連連質問何應欽,最終何應欽啞口無言,將宋希濂等人打發回去。
迫於各界壓力,蔣介石政府終於派出了張治中率領蔣介石嫡系部隊第5軍馳援上海。
上海戰況於日軍不利,日本內閣又調陸軍第9師參戰,改由第9師師長植田謙吉統一指揮。同日,中國政府派請纓抗日的張治中任第5軍軍長,率所部第87、第88師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增援上海,歸第19路軍統一指揮,接替從江灣北端經廟行至吳淞西端的防線,為左翼軍。第19路軍為右翼軍,擔負江灣、大場以南及上海市區的防禦。18日,植田發出最後通牒,要挾中國守軍於20日17時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鍇嚴詞拒絕。20日植田令日軍全線總攻,採取中央突破,兩翼卷擊的戰法,以第9師主突江灣、廟行結合部,企圖北與久留米旅圍攻吳淞,南與陸戰隊合圍閘北。守軍第19路軍與第5軍並肩作戰,密切配合,利用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帶及既設工事頑強抗擊,並組織戰鬥力強的部隊夾擊突入江灣、廟行結合部之敵。經過6晝夜爭奪戰,日軍遭受重創,由全線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再由重點進攻被迫中止進攻。

戰爭經過

中國方面

事變之初,駐上海日軍有海軍陸戰隊1800餘人及武裝日僑4000餘人、飛機40餘架、裝甲車數十輛,分布在虹口租界和楊樹浦,另有海軍艦隻23艘,游弋在長江口外和黃浦江上,由海軍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
1932年1月27日夜,日軍步兵在浪人的掩護下前進,遭到中方警察例行詢問,當浪人辯解時,其後的步兵突然開槍。4名警察迅速進入掩體還擊,淞滬抗戰正式爆發。鹽澤幸一揚言三天占領上海。
1932年1月28日午夜,陸戰隊分三路突襲閘北,攻占天通庵車站和上海火車北站。上海軍民義憤填膺,擔負滬寧地區衛戍任務的第19路軍3個師共3萬餘人,第60、第61師分駐蘇州、南京一帶,第78師2個旅駐守上海,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抗戰。防守市區的第156旅,在前來接防的憲兵第16團主動配合下,打退由橫浜路、虬江路寶山路進攻的日軍,29日奪回天通庵車站和上海北站。日軍敗退租界,通過英、美等國領事出面“調停”,達成停火協定,緩兵待援。上海民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紛紛組織救護隊和義勇軍,積極支援第19路軍抗戰。
29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威脅中國政府,誣指上海事件是中國排日運動引起的。南京政府於30日倉促遷往洛陽。至2月2日,日軍從國內增調航空母艦2艘、各型軍艦12艘、陸戰隊7000人援滬。蔣光鼐急調第60、第61師參戰。3日,日軍破壞停火協定再向閘北進攻,被守軍擊退。日本內閣遂增派第3艦隊和陸軍久留米混成旅援滬,由第3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鹽澤指揮。7日,野村改變攻擊點,以久留米旅進攻吳淞,陸戰隊進攻江灣,企圖從守軍右翼突破。第19路軍依託吳淞要塞及薀藻浜水網地帶與日軍激戰,第61師將進攻紀家橋、曹家橋及偷渡薀藻浜的日軍各個消滅,其餘日軍又龜縮租界,由英、美等國領事再次出面“調停”,以待援兵。

日本方面

淞滬抗戰激勵全國,後方官兵紛紛請纓抗戰,蔣介石拒絕再向上海增兵。而日本內閣決定組建上海派遣軍,派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任司令官統一指揮。1932年2月27日起,上海日軍又得到陸軍第11、第14師的增援,總兵力增至9萬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戰鬥力驟增。當時中國守軍總兵力不足5萬,裝備又差,而且經一月苦戰,傷亡比較嚴重,左側瀏河地區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揮官正面進攻失利的教訓,決定從翼側瀏河登入,兩面夾擊淞滬守軍。3月1日,指揮第9師等部正面進攻淞、滬,以第3艦隊護送第11師駛入長江口,從瀏河口、楊林口、七丫口突然登入,疾速包抄守軍後路。淞滬守軍腹背受敵,被迫退守嘉定、太倉一線。2日日軍攻占上海,3日戰事結束。
是役,中國軍隊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連續擊敗日軍進攻,使敵三易主將,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但政府當局妥協退讓,不繼派援兵,守軍寡不敵眾,防線終被日軍從翼側突破而被迫撤退。後在英、美、法、意等國調停下,中日雙方經談判,1932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不久,國民黨政府將英勇抗戰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調往福建“剿共”。——後來發生了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
1932年1月29日凌晨,日機從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能登呂”號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轟炸閘北華界,寶山路584號商務印書館及東方圖書館(中國最大的私人圖書館,藏書超過三十萬冊)均被炸毀。閘北多處燃燒。但日本陸戰隊奪占北站的企圖以失敗告終。
1932年1月31日,日本援軍抵達上海,有巡洋艦4艘、驅逐艦4艘、航空母艦2艘及海軍陸戰隊7000餘人。
1932年2月1日,日本軍艦從長江上炮轟首都南京。國民政府宣布遷往洛陽,表示決不屈服(年底才遷回南京)。
1932年2月初,1萬多日軍多次進攻吳淞,均被擊退。2月13日,日軍勁旅久留米混成旅團千餘人,在薀藻浜曹家橋偷渡成功後,在永安紗廠門前被中國重兵包圍,又有60名敢死隊員實施自殺攻擊,1600日軍全軍覆沒。日軍遭受重創,一舉占領吳淞的企圖遂破產。之後戰事擴大,日軍四易主帥,指揮官由海軍少將改由海軍中將任,最後以陸軍大將,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擔任;數度增兵後日方最後投入兵力超過三個師團七萬人;併兼以海空軍、戰車助戰。
中國方面,蔣介石於事變發生後復出主理軍事,以中央軍第八十七、八十八師及稅警團、教導團為第五軍,由張治中指揮,於1932年2月16日加入上海作戰;之後蔣再調正在江西圍剿共軍的第十八軍陳誠部入浙。
中國軍隊在國民支持下,在江灣一帶抵抗日軍進攻至1932年3月2日,由於日軍在太倉瀏河登入,形成腹背受敵的局面,於是全面從前線後撤。1932年3月3日,日軍占領真如、南翔後宣布停戰。
1932年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國調停之下簽署《淞滬停戰協定》。日軍返回戰前防區(上海公共租界北區、東區及其越界築路地帶),中國軍隊暫留現駐地(滬寧鐵路上的安亭鎮至長江邊的滸浦一線),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區。

兵力對比

日軍

7萬人:第三艦隊、混成第二十四旅團、第九、第十一、第十四師團

中國

軍隊5萬人:十九路軍;第五軍(張治中)。

戰爭結果

中國損失

據統計,事件中中國金錢損失約為十四億元。閘北華界的商號被毀達4204家,房屋被毀1.97萬戶,損失慘重。(5年後八一三淞滬會戰,閘北華界幾乎全部被毀)同濟大學(吳淞)、復旦大學(江灣)、上海法學院等均遭轟炸。

日本損失

在兩國正式簽署停戰協定前,日人在4月29日於虹口公園舉行閱兵,慶祝日本天皇長壽的天長節及日軍勝利。韓國人反日誌士尹奉吉混入人群中,向主賓席投擲炸彈,結果日方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大將被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被炸斷一腿,植田謙吉中將師團長被炸瞎一目。尹奉吉後來被捕,在日本被處死。

歷史意義

“一·二八”淞滬抗戰打了三十三天,日軍增兵達五個師團,八萬多人,十九路軍和義勇隊,加上後來加入的第五軍抗敵者,最多時不過四萬人;日軍裝備飛機、軍艦、大炮、坦克等應有盡有,防衛能力占優,十九路軍武器只有長槍、機關槍和手榴彈,官兵鬥志和野戰經驗占優。但最終結果這場戰爭沒有贏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一·二八”抗戰的意義重大,影響非常深遠。
一、“一·二八”淞滬抗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嚚張氣焰,大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二、“一·二八”抗戰使中日全面戰爭延遲了五年,為中國抗戰贏得了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