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資源環境學院成立於1996年,由國土資源與環境科學系、植物保護系合併而成,2012年被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2015年1月學校學科與學院結構調整,由土壤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態學系、地理信息系、測繪與遙感系組成新的資源環境學院。

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為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農業資源利用、生態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生態學、資源環境科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生態學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和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學院簡介,師資力量,系別專業,科研成果,師資力量,學生概況,方針政策,

學院簡介

資源環境學院成立於1996年,由國土資源與環境科學系、植物保護系合併而成,2012年被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2015年1月學校學科與學院結構調整,由土壤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態學系、地理信息系、測繪與遙感系組成新的資源環境學院。
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為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農業資源利用、生態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生態學、資源環境科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生態學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和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有1個農科生態學系列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和1門省級研究生示範課程。擁有國家級大學生理科(生態學)實踐教育基地、廣東省生態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廣東省生態學套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等10多個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09人,其中正高職稱人員1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4人),副高職稱人員51人,中級職稱36人,初級職稱4人;具有博士學位占70%以上。有國家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1人、廣東省特聘教授2人、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級培養對象3人、廣東省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現有在校生1656人,其中研究生243人。
學院擁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兩個廣東省優勢重點一級學科。建有農業部華南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華南熱帶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土地利用與整治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建設用地再開發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現代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土地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7個省部級和3個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在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轉基因作物與入侵生物的生態安全防控、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土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土壤改良與生物肥料研製、土地信息工程與綜合整治、生態規劃、土地規劃等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200餘項;發表SCI、EI等收錄論文50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0多項;主編出版專著及教材40餘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等10多項。與美英日德法等國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合作關係,承擔了商務部的面向開發中國家政府官員和高級專門人才的培訓工作。
資源環境學院積極構建產學研合作平台,與深圳芭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辦“芭田班”,在學院三年級學生中遴選學員組建班級,獨立班級經費和獎助學經費,實行“學校課程+企業課程+企業實習”的聯合培養方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學院還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自2016年9月起,我院與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聯合培養環境課程班(以下簡稱環境科學“中英蘭卡斯特國際班”)是我院與蘭卡斯特大學合作開展的2+2學分互認、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

系別專業

學院下設土壤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態學系、地理信息系、測繪與遙感系等5個系,有生態學、資源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測繪工程和地理信息6個專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農業資源利用、生態學),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有生態學、資源環境科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生態學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和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環境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城鄉及工業環境工程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環境工程設備與自動控制、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原理和工程設計方法,具有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初步能力,能從事設計、施工、規劃、管理、教育和研發工作的環境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工程微生物、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環境土壤學、環境工程設備、環境工程儀表與自動化、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清潔生產、環境工程設計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在政府環保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設計、施工、規劃、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方面的工作。
環境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環境保護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技術方法,具備水、大氣、土壤、噪聲污染控制和廢物處理與利用技術原理和工程運營的能力,能從事環境監測、評價、規劃、管理、工程運營、教育和研發工作的環境保護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環境科學概論、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土壤污染與防治、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法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工程學(大氣污染與防治、水污染與防治、固體廢物處理)、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在政府環保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資源利用、綠色產品生產等領域的開發、管理、教學、研究等工作。
資源環境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資源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國的水土資源、生物資源與環境質量狀況等基本國情;能夠進行資源與環境質量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及評價;掌握提高土壤、水分、養分、生物等資源利用效率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學會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源高效利用、環境保護及退化防治等巨觀管理與決策能力的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壤-植物-環境分析、地質地貌學、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養分資源管理、水資源利用與管理、資源環境信息技術、環境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生物統計學、環境資源遙感、環境生物技術、環境監測與評價、土壤污染與防治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到資源和環境領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各級農業、環境、國土、生態等行政和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和技術推廣工作;農業、肥料、綠色食品、土壤修復等企業從事管理和技術工作。
生態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生態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具備環境生態學、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生態工程、自然保育與生態修復、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安全與生態管理等套用生態學專業技能的複合型高級人才。
【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生態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具備環境生態學、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生態工程、自然保育與生態修復、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安全與生態管理等生態學科學研究與實踐套用專業技能的複合型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普通生物學、普通生態學、環境學、農業生態學、生態工程技術及套用、環境經濟與生態管理、3S技術及套用、生態規劃學、環境監測、生態學綜合實驗、環境學綜合實驗、生態學野外綜合實習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從事政府決策管理、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農產品安全生產、生態工程、生態規劃、生態旅遊、環境監測、資源調查與生態環境評價、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生態管理等方面的教學、科研、技術推廣與開發工作。
測繪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現代測繪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專業技能,具有從事地形控制與測量、工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以及地圖編制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城市和工程建設、礦產資源勘察與開發、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等測量工程、專題地理信息系統的套用與設計、能勝任市政及交通工程建設中測繪工作,並能從事測繪研究、管理、教學等工作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測量學基礎、控制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數位化成圖原理與套用、工程測量學、遙感原理與套用、GPS原理與套用、地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學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各級政府部門、信息產業部門、相關測繪企業、教育與科研等單位從事測繪工作與管理、信息系統和套用軟體開發及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或專業教學工作。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地理信息科學基本理論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統套用開發技能,能在國土資源、城市規劃、環境保護、交通建設、市政城管等行業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與地理信息技術有關的套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自然地理、經濟地理、測量學、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概論、C語言、軟體開發基礎、遙感導論、空間資料庫、GIS套用、空間分析原理與套用、GIS二次開發、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原理、土地調查與評價、遙感地學分析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城管市政與農林管理等相關的政府機構、科研和教學單位,以及相關的事業單位、IT企業和技術諮詢企業等從事GIS套用與開發方面的技術工作,也可繼續攻讀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土地資源管理、城鄉規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專業的碩士學位。

科研成果

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200餘項;發表SCI、EI等收錄論文50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0多項;主編出版專著及教材40餘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等10多項。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08人,其中正高職稱17人,博導13人;副高職稱4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占73%。有國家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1人、廣東省特聘教授2人、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級培養對象3人、廣東省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有1個農科生態學系列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和1門省級研究生示範課程。擁有國家級大學生理科(生態學)實踐教育基地、廣東省生態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廣東省生態學套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等10多個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

學生概況

現有在校生1656人,其中研究生243人。,是學校研究生招生規模最大的學院。學院團結向上的優良學風,對人才培養產生了積極影響,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國家和省級的科技競賽中獲得優勝獎和各類獎學金,如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獎(創業計畫全國金獎、多項作品全國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獎),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南粵優秀研究生以及先正達獎學金、大北農獎學金、羊城晚報仲明獎學金等。自1952年以來,學院共向社會輸送各類畢業生8160人,其中本科生6594人,碩士生(含推廣碩士)1275人,博士生291人,部分畢業生已成為省、市、縣的各級領導及行業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幹,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方針政策

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教學與科研並重,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把學院建成國際有影響、國內一流的研究教學型學院,為把我校建設成高水平大學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