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亞目

菊石亞目是早已滅絕的一種無脊椎動物,它的殼是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一種外殼,而且在生長過程中有一定的周期性。此外,關於菊石亞綱還有九種不同的分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菊石亞目
  • :動物界
  • :無脊椎動物
  • 時代: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
介紹,殼的形態,系統分類,

介紹

菊石亞目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有關菊石動物的知識主要來自保存為化石的菊石殼體和口蓋以及通過對菊石在地層中的分布和保存狀態的觀察並基於與現代海洋中生活的的對比而獲得。

殼的形態

菊石亞目的殼體是一個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錐形管。殼管的始端細小,通常呈球形或桶形,稱為胎殼。絕大多數菊石的殼體以胎殼為中心在一個平面內旋卷,少數殼體呈直殼、螺卷或其他不規則形狀。平面旋卷的殼體的每一個殼圈稱為旋環,其外圍為腹部,包圍內部旋環的一面是背部,腹部和背部之間的殼面為側面。菊石動物在生長過程中周期性地向前做升階式的移動,在其後方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用以支持動物體,增加浮力和加強殼體。因此殼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動物體棲居而沒有隔壁的部分,稱為住室;具有一系列隔壁的部分是氣殼,被相鄰兩個隔壁所分隔的空間叫做氣室(左圖[菊石殼體的外形和定向]),隔壁是一個曲面,通常具有複雜的形狀,尤其是在近殼壁處褶皺十分強烈。隔壁與殼壁的接觸線叫做縫合線,是菊石分類中十分重要的標誌。每一個隔壁有一個圓形隔壁孔,為體管所在位置。體管可能起聯繫軟體與殼體和調節浮力使殼體沉浮的作用。它通常位於腹部邊緣,但少數類別的體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

系統分類

菊石的系統分類有幾種不同的方案,通常採用的一種是將菊石亞綱劃分為9個目:
似古菊石目 腹方後頸式體管,具全側葉或側葉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向側方移動而形成較多的臍葉,泥盆紀。下分4個亞目:
桿石亞目 殼體直或弓形,球形胎殼,有腹葉,有時尚有全側葉;
無棱菊石亞目 環形殼或旋卷殼,早期有臍孔,有全側葉,早―中泥盆世;
似古菊石亞目 臍葉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留在臍線處或向側方位移,早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
橋菊石亞目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側葉和腹葉分裂而產生一系列的肋葉和偶生葉,晚泥盆世早期。
棱菊石目 腹方體管,卵形胎殼,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縫合線中有 1至數個側葉是由側鞍鞍裂而成,中泥盆世―二疊紀。下分2個亞目:
圓葉菊石亞目 腹葉簡單不分叉,中泥盆世―二疊紀;
棱菊石亞目 基本縫合線為 8個葉:一個三分的腹葉,一對側鞍鞍裂而成的第一側葉,一對近臍的外側葉,一對內側葉和一個背葉。各個葉可以通過一次或多次葉裂二分或三分形成更多的葉,早石炭世―二疊紀。
海神石目 背方體管,卵形胎殼,晚泥盆世晚期。下分2個亞目:
棱海神石亞目 原始類別中含一個腹葉,某些類別腹葉消失,葉和鞍較多,晚泥盆世晚期;
海神石亞目 沒有腹葉,縫合線很簡單,晚泥盆世晚期。
前碟菊石目 腹方後向體管,腹葉窄而三分叉,背葉窄,簡單或二分叉,肋線系發育,早石炭世―晚三疊世。
齒菊石目 體管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由近中心位置移到腹方,縫合線多數為齒菊石式,少數為棱菊石式或菊石式,二疊紀―三疊紀
葉菊石目 菊石式縫合線,鞍部分化為眾多小圓葉狀,三疊紀―白堊紀。
弛菊石目 殼體平卷,菊石式縫合線,葉和鞍少,多次二分叉,無肋線系,背葉尖,侏羅紀―白堊紀。
菊石目 菊石式縫合線,簡單或複雜,鞍主要二分,有時三分,但不呈小葉狀,然後再次二分,侏羅紀―白堊紀。
曲菊石目殼體平卷,或作不規則捲曲,乃至呈直桿狀,菊石式縫合線,僅有一個背葉和腹葉,一對側葉和臍葉,腹葉二分叉,側葉二分叉或三分叉,侏羅紀―白堊紀。
在目和亞目以下,又進一步分為超科(約80個),科(約280個)和屬(約2000個),以及許多種和亞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