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小筒天牛

菊小筒天牛

昆蟲名,為鞘翅目(Coleoptera), 天牛科(Cerambycidae)。為害朱頂紅、多種菊花、榆、艾納金等作物。成蟲啃食莖尖10cm左右處的表皮,出現長條形斑紋,產卵時把菊花莖鞘咬成小孔,造成莖鞘失水萎蔫或折斷。幼蟲鑽蛀取食,造成受害枝不能開花或整株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菊小筒天牛
  • 拉丁學名: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r
  • 別稱:菊天牛,、菊虎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鞘翅目 Coleoptera
  • :天牛科 Cerambycidae
  • 分布區域:浙江、重慶、四川、貴州、江西、福建、廣西、廣東、台灣等
  • 天敵:赤腹繭蜂、姬蜂、腫腿蜂等
體態特徵,成蟲,卵,離蛹,幼蟲,發生規律,分布範圍,防治方法,

體態特徵

體長10mm左右;前胸背板中區有1個很大略帶卵圓形的三角形紅色斑點;前胸背板寬大於長,刻點粗密,紅斑內中央前方有1條縱形或長卵形區無刻點,且突起。鞘翅刻點極密而亂,絨毛均勻,不形成斑點。
菊小筒天牛菊小筒天牛

成蟲

圓筒形,頭、胸和鞘翅黑色,體長11-12mm。觸角線狀12節,與體近等長。前胸背板中央具1橙紅色卵圓形斑,鞘翅上披有灰色絨毛,腹部、足桔紅色。雄天牛觸角比身體長,雌蟲短。

長2-3mm,長橢圓形,淺黃色,表面光滑。

離蛹

長9-10mm,淺黃色至黃褐色。腹末具黃褐色刺毛多根。

幼蟲

末齡幼蟲 體長9-10mm,圓柱形,乳白色至淡黃色,頭小,前胸背板近方形,褐色,中央具1白色縱紋。胸足退化,腹部末端圓形,具密集的長剛毛。

發生規律

1年生1代,以幼蟲、蛹或成蟲潛伏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幼蟲常占50%,成蟲和蛹各約占1/4。翌年4-6月成蟲外出活動,5月上旬-8月下旬進入幼蟲為害期,8月中、下旬- 9月上中旬又開始越冬。該蟲白天活動,9-10時及15-16時最活躍,多在上午交尾,14-15時產卵,卵單產,卵期12天。初孵幼蟲在莖內由上向下蛀食,蛀至莖基部時,從側面蛀1排糞孔,還沒發育好的幼蟲又轉移它株由下向上為害,幼蟲期90天左右,末齡幼蟲在根莖部越冬或發育成蛹或羽化為成蟲越冬。

分布範圍

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等。

防治方法

(1)每年於4月下旬-5月上旬菊花母株分根繁殖時,挖根部土壤查越冬成蟲。 進入成蟲活動期,於清晨露水未乾時在田中捕殺成蟲和滅卵。
(2)發現菊花莖鞘萎蔫時,從斷莖以下4-5mm處摘除,集中處理。
(3)找新鮮蟲孔,用注射器注入40%樂果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或50%敵敵畏乳油200倍液,使藥劑進入孔道,再用泥封住蟲孔。還可用3%辛硫磷顆粒劑0.3g裹上棉球從蟲孔塞入,外用棉花塞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