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精靈:一千年的敦煌夢

《莫高窟的精靈:一千年的敦煌夢》內容簡介:《莫高窟的精靈:一千年的敦煌夢》意欲表現一個多世紀以來,一批中國知識分子為敦煌的保護、研究事業而殫精竭慮的動人故事,真實而全面士岜再現了凝聚在這些人身上的為民族文化事業勇於犧牲、敢於承擔的優秀品質。

基本介紹

  • 書名:莫高窟的精靈:一千年的敦煌夢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頁數:262頁
  • 開本:16
  • 品牌:甘肅人民
  • 作者:王家達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604189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莫高窟的精靈:一千年的敦煌夢》編輯推薦:《莫高窟的精靈:一千年的敦煌夢》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莫高窟的精靈:一千年的敦煌夢》被列為甘肅省委宣傳部文藝創作重點資助項目。它對敦煌藝術和敦煌學有了更巨觀、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對於敦煌藝術的發掘者、研究者、保護者,也有了更系統、更完整的考察。

作者簡介

王家達,甘肅蘭州人,1965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編輯工作和專業文學創作。出版和發表長、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數百萬字,包括長篇報告文學《敦煌之戀》,長篇小說《所謂作家》,中短篇小說集《清凌凌的黃河水》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日、韓文。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人民文學昌達杯獎、《當代》優秀作品獎等多項獎勵。曾任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作協主席,現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作協名譽主席,系國家一級作家。

圖書目錄

前言 鐵馬風鈴寫敦煌
序曲 2010年夏夜,在敦煌的墓園裡我和一群雄傑相會
第一章 一個落魄道人的偶然發現,讓世界知道了敦煌
第二章 張大幹——第一個仗劍西行的探寶者
第三章 捨身飼虎——常書鴻和他的弟子們
第四章 一批割腕斷臂的志士仁人,使敦煌學回到了中國
第五章 打不走的敦煌人
第六章 洋玄奘——平山郁夫和他的同胞
第七章 淚飛頓作傾盆雨
第八章 薪火點點映天紅
後記

後記

人常說十年磨一劍。我這本關於敦煌的書,卻磨了整整十六年。開始寫作時尚在盛年,及至最後完成(饃高窟的精勛,已近耄耋了。真是事業無涯,人生苦短啊。
作為一名甘肅土著,為敦煌寫一本書,是我多年的夢。第一夢,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完成了一個七萬字的中篇,名曰《敦煌之戀》,在《當代》發表了。發表後立即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播,並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第二夢,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之囑,又將其改為十多萬字的小長篇,出版後獲得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繼又被譯為日文,在東京出版。現在推出的這部《莫高窟的精靈》則是第三夢。為什麼要三寫敦煌呢?原因很簡單:認識在不斷地提高,而資料又不斷地充實。一些老人離去了,更多的新人進來了,情況發生了變化。咬一句古:何以多夢哉,以其神妙也。
上個世紀寫作時,由於採訪的匆忙,許多東西被遺漏了。比如沈從文先生、梁思成先生,當時對他們與敦煌的關係尚不知情,所以未能入“夢”。現在知道了,當然要寫進去。然而怎么寫,卻又頗費躊躇。單列一章吧,事情不多;稍提幾句吧,分量不夠。於是忽發奇想,搞了一篇《序曲》,讓作者在朦朧的月光下,和這些中華雄傑相會在敦煌的墓園裡。再比如,孫悟空的最早形象是從哪裡來的?歷來眾說紛紜。段文杰先生經過仔細考察,撥開了重重迷霧,在敦煌壁畫中發現了孫猴子的雛形——遠在《西遊記》產生之前的宋代,這裡就已經有了猴行者保護唐僧取經的故事。又有些東西,當時覺著重要,現在看來意義不大,也就刪去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來,敦煌來了一大批新人,為莫高窟注入了新的血液。他們撐起了敦煌的天。這些青年是斷斷不可忽略的。原以為他們的道路一帆風順,沒有坎坷,沒有悲情,是生活的幸運兒。隨著採訪的深入,發現他們的事跡也很生動,他們的故事依然精彩。於是專門為他們寫了一章,放在最後壓軸。時移事易,物是人非,今天的敦煌已不是昨日的敦煌,改版重寫是必然的。
寫作之中,雖然談不上焚香沐浴,也是全神貫注,一心向佛——因為這是在寫敦煌啊!尤其是面對那些故去的大師,千年的神靈,經常有一種“雷門布鼓,貽笑大方”的惶懼。唯恐下筆不慎,傷著了中華的瑰寶,民族的精魂。然而也正是這些先賢冥冥之中的鼓勵——我時時感覺著他們的存在——使我充滿了信心,生髮了靈感,能夠筆底生煙,揮灑自如,滿紙激情而不可收。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此“敦煌”已非彼“敦煌”,故事更多,懸念迭起,加之選擇了一部分有代表意義的圖片,它已經是一部圖文並重的新書了。
這本書的寫作,受到了讀者出版集團的鼓勵與支持。甘肅人民出版社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本書還被列為甘肅省委宣傳部文藝創作重點資助項目,得到有力的支持。在此謹表深摯的謝意!可以預言的是,當《莫高窟的精靈》面世之時,將是對敦煌已逝的或者健在的志士仁人莫大的寬慰。
最後需要贅述的一點是:儘管筆者傾注了不少心血,但依然留下了遺憾。翻開敦煌英雄譜,每個名字都閃閃發光,每件事跡都令人感動。也許是考慮到篇幅的緊湊,結構的嚴謹,抑或是採訪時的疏漏,書中只寫到了一小部分敦煌人。而更多的專家學者——高高飄揚的敦煌大旗上有著他們的驕傲——未能和讀者見面。好在本人雖然衰邁,卻壯心猶存,希望有機會為所有敦煌藝術的精靈立傳。當然,那就是下一本書的任務了。
2011年7月

序言

鐵馬風鈴寫敦煌
虛幻迷離的沙漠之夜,我登上了高聳入雲的三危山。一群黑森森的墓碑擋住了我的去路。我一驚:莫非這就是埋葬幾代敦煌學者的墓園?對於敦煌,多少年來我是思於茲,念於茲,剪不斷,理還亂,今晚終於成夢,前來圓夢了。
天是那樣藍,月是那樣明,燦爛輝煌的銀河整個兒地扣在了沙粱上。我撫著沾有露水的墓碑,一個一個地看了過去。我分明聽到自己的心在怦怦地跳動——這都是一些多么年輕的名字啊!他們用自己的血澆灌了敦煌藝術的沃土,沙礫里卻只留下他們的軀殼。我無言地站在這些孤魂的身邊,想起遍布中國大小城鎮的酒吧會所燈紅酒綠高歌狂舞的情景。一股悲涼一股崇敬一種感悟油然而生。我把目光轉向莫高窟北面的石崖上。那是創造了千古不滅的敦煌藝術的畫工們棲身的小窟。數百個畫工洞像一雙雙黑黝黝的眼睛,正在深情地注視著我。我知道,那是千年畫工跳動的靈魂。
忽然,懸掛在九層樓上大佛殿的十八隻鐵馬風鈴響了起來。“當——啷——”“當——啷——”,一聲連著一聲,悠遠而蒼涼,一支駝隊出現在沙漠的盡頭。隨著有節奏的駝鈴聲,駝背上的人越來越清晰——1941年3月,大幹居士帶著一家人到敦煌朝聖來了。四十剛剛出頭的張大千,此時在畫界已如日中天,但他為了尋找唐代以前的真跡,在藝術上來一次質的飛躍,不顧親友的勸阻,不畏塞外的艱辛,力排眾議,毅然西行,成為開拓敦煌藝術的中國第一人。
鈴聲悠悠,黃沙漫漫。蔽天風沙之中,一輛破舊的牛車顛簸著向敦煌艱難地行進。車上坐著剛從法國歸來的青年藝術家常書鴻伉儷和他們年幼的兒女。從此,整整半個世紀,常書鴻忍受著妻離子散之痛、酷暑奇寒之苦、斷薪斷炊之艱,和他的學生們手挽著手,用寬潤的胸膛結成一堵堅不可摧的牆壁,擋住了國民黨和西方國家文化特務的盜竊,擋住了烏斯曼匪幫的搶劫,擋住了紅衛兵的搗毀,成為舉世聞名的“敦煌保護神”。
鐵馬風鈴聲中,我看到了前面沙路上一行行清晰的足跡。那是于右任先生的腳印,是徐悲鴻和梁思成的腳印,是董希文和他的妻子張琳英的腳印,是沈從文的腳印。我仿佛還朦朧地看到了吳作人、葉淺予、謝稚柳、劉開渠、吳冠中、潘絮茲、王朝聞他們留下的足跡……這裡,就在我腳下的這片小小的綠洲上,有著我們民族的魂。
就在這一瞬間,我下定了決心,要為敦煌的千年孤魂寫一本書,為那些依然堅守在大漠絕塞中的學者和藝術家唱一首也許並不響亮的讚歌。於是我留在了敦煌。整天爬石崖,鑽洞子,上陽關,去宋城。在攝氏四十度的高溫下,像猴似的趴在一座座古塔上,仔細地辨認那些字跡斑駁、模糊不清的銘文。一夜夜坐在研究院的圖書館裡,汗流浹背地翻閱資料。然後便是馬拉松似的採訪。上至專家學者,下至和尚道士,見人就問,逢人便聊,像阿里巴巴進了芝麻之門那樣貪婪。一些已經離開敦煌的藝術家,那就“上天入地”去找。當我在南方一座小城的陋巷裡,找到已經退休的女敦煌學家譚蟬雪時,淚水立即涌滿了我的眼眶。這就是我的大學校友、那個才情橫溢的廣東倩女嗎?站立在我面前的,分明是一位老年的白毛女、現代的祥林嫂!為了圓少女時代的敦煌夢,這位傑出的女學者經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磨難,九死而不悔,終於在敦煌學研究領域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十四年的大獄,鐵鑄的“反革命”帽子,並沒有銷蝕她那魂斷春秋的敦煌情結。出獄後,一個如此單薄的女子,在西部荒原上一面打著土坯,搞著縫紉,用浸透了汗漬的人民幣收購著一本本敦煌古籍,從事著業餘的敦煌學研究。只是到了新的時期以後,譚蟬雪的敦煌夢才得以實現。而此時,她已經老了。在中國敦煌,像這樣九死一生、矢志不移的專家學者,何止百人!
漫長的採訪過程,實際上變成了一場心靈的洗禮。特別是用整個生命破譯了敦煌古樂的音樂家席臻貫那令人心碎、使人斷腸的事跡,用最具說服力的事實闡釋了關於人生和事業、國家和個人的真諦。聽著席氏遺孀若斷若續的哭訴,一種揪心的疼痛和肅然起敬的感情,充溢著我的心頭。每一次採訪,都是一種激勵,一種鞭策;每一次訪問,都讓人久久不能平靜。是時候了,我要把這種種感受,種種啟迪,傳達給我的讀者,傳達給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於是便懷著敬畏的心情,青燈素箋,伏案經年,寫下了那一片金色的佛光,寫下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悲壯。儘管為此黑髮變成了白髮,但我卻並不後悔。因為我畢竟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為壯懷激烈的幾代敦煌學者,獻上了自己的一炷心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